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走路

2011-06-05 12:12 239 查看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根据一个人的走路特征做些结论。例如如果这个人走路时边走边到处看,迈着小步前进,那么这个人只是在逛街散步而已,他并没有想好要去的目的地。相反,有些人走路时眼睛只看着前方,根本不会注意周围的环境,那么很明显这个人知道自己想往何处去。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并不多么东张西望,可是如果周围发生什么事情,例如交通事故或者某某商场门前举办的大型活动,他们就会停下脚步来充当看客,不知不觉,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要去哪里,当一个电话到来,他们才如梦初醒,我不知道这些人该不该算作随大流的那种人。

相信每个大学生都听过大学四年最简洁的概括:大一是探路,大二是上路,大三是赶路,大四是出路。大一到大四,四个动名词,探,上,赶,出,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大学的特性。虽然绝大部分人都赞同这句话,但涉及到单个个体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其实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走路的阶段也不一样。总而言之,这四年其实并不像四个短句说的那么固定,也不需要固定。

1、路的选择
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其实就开始看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例如《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些,很多情况下,父母已经规划好了子女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子女只需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进行了。在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每个人的路其实都一样,都是为了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而已,父母也会很高兴的看到子女正在朝着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可是到了大学,巨大的改变就逐渐开始产生。

大学应该怎么过?我想这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freshman都会考虑的问题,甚至就在拿着录取通知书报道的那天就开始思考。尽管有些父母上过大学,但他们的理念显然和这个时代相距甚远。对于那些上大学哥哥,姐姐一辈的亲戚来说,他们的建议虽然很有参考价值,但那些建议中更多的其实是他们对大学期间的一些后悔,例如你千万不要学我怎样怎样之类的话。久而久之,一个疑惑产生了,大学原来如此复杂,并不是高中时想象的那种天堂。

大一的时候,我看过不少有关大学以及心理学的书籍,父母有时也会推荐给我看。《做最好的自己》,《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卡耐基经典著作等我都看过,甚至把一些精彩的部分抄在笔记本上。不过看过并不代表自己能做到,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培养为一种习惯绝非易事,最终那些摘抄都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除了书籍,那些成功人士的讲座也是大学期间最受欢迎的,受欢迎程度和此人的知名度成正比。听着那些名人来学校讲诉自己的大学经历或者与台下一群迷茫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那感觉就像他给自己培养接班人一样,不知道那些认真记笔记的同学有没有做到和名人们的成长轨迹一致。
要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可能就是身边的学长,他们经历过大一的迷茫,不过如今已经从迷茫中走了出来,他们足够教给我们一些东西。和那些名人相比,他们所处的环境,经历过的事情很多是和我们一样的,这是他们指导往往比名人更有用的原因。更重要的一点,他们和我们是站在同一战壕里面的,能告诉我们很多真实的情况,无论好坏。

我想即使看过这么多书,听过这么多讲座,和学长聊了不少次,很多人对于大学应该怎么过依然给不出一个清晰的规划。我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上听到原副校长说了这么一句话:“做规划其实都没用,计划赶不上变化”。说完这一句后他说如果他还当副校长肯定不会这么说,当时台下的我们都笑了。

2、路的不断调整
也许有人在大一一开始就对自己的专业没兴趣,就如我一样,不过和那些痛恨本专业的同学相比我还算好的。那些同学在大一就开始踏上了转专业的漫漫长途,为了转专业而努力学习,他们中甚至有这么一种人,仅仅是讨厌本专业,而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什么,总之先转出去再说。北理工最牛的转专业户非曾垚莫属,他大学四年换了四个专业。很多人一听到就觉得这个人很牛,因为他为了转专业在各个不同专业排名都是第一位,足可以体现此人对不同学科的学习能力有多强。可是有少部分人并不这么看,觉得他这样不好,一直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学四年的学习很可能是一种荒废。我之前也像大部分人觉得他很牛,但是后来观念转变为少部分人,尽管我不同意大学四年荒废这一说法。

既然大一制定一个计划不可行,路的不断调整就成了生活的常态,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走,不过这个计划其实也只是对毕业出路的计划,无非就是工作,读研,出国三种。凡事都要早做准备,这是过来人的劝告,于是想出国的从大二开始就准备着GRE,托福,可是有人准备了一年到了大三又不打算出国了,不知道什么因素让他调整了自己的路。对于读研,有时候家长的劝告能让一个人放弃读研而选择工作,这也是路的调整。至于随大流的那些人,路的调整更是频繁。

参加社团,参加学生会,当学生干部,从学生会退出,从社团退出。除了学习是大学期间一个永恒的主题外,没有什么事不会发生变化。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既然时间精力有限,只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做。遇到一个好老师能让一个学生对某个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遇到一本好书能让一个人彻底颠覆自己以前的想法,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的改变就开始了。还是那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人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导致路也在不断调整,转圈,走弯路,跳到另一条路上,这些说变就变。不过,变化太多,无法坚持,那应该不是什么好事。

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选择了不同的路,路上的风景肯定也不一样,自然得到的也不一样。

选了学生干部这条路的学生,培养的是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选择科技创新这条路的学生,培养的是自己的创新和专业技能。选择认真学习的学生,得到的是好成绩和奖学金。选择人际交往的学生,得到的是良好的人脉甚至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选择游戏的学生,得到的是DOTA上BN的奖牌或者三国杀上面的等级......
大学期间的选择很多,上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选择也没有好与不好之分。每个人可以同时选择多条路,也可以在不同时段尝试不同的选择,每种选择都体验一番或许很好,在每种选择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那更证明一个牛人的诞生,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做到。常常只需要选择一个,走到顶峰,那也就够了。

生活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每个人多线程的数量也就是那么几条而已,不必别人有的自己就一定要有,既然每个人选择的路不一样,只需要在自己的路上把该得到的装进自己的口袋就OK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篇文言文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

4、需要具备的品质
走路需要具备什么品质?我想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乐观的心态,一个是正视现实的残酷。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苦难重重。作者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生活过的很累,充满挫折和压力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才可以转变,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我想既然人生苦难重重,一点乐观加上能够正视现实残酷的勇气就够了。

大学期间,挂科的人能见到,失恋的人能见到,休学的人也能见到。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这些,但看见挂科的人通过一门又一门的补考,失恋的人从阴影中走出,休学的同学带着更加成熟的心态回到学校,能感受到他们体现的那种年轻朝气。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自己,坚信未来的美好,这让他们度过了难熬的岁月。路上有很多障碍,有时候很可能一时半会走不过,陷入焦躁或者自暴自弃都不是什么好事,唯有乐观。

当然,光乐观是没用的,人不可能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正视现实的残酷是必须的。其实大学还好,进入社会那真的就是一下子全懂了。在大四出路的时候,工作的同学体会最深,北漂的艰辛,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买房的天文数字这些一下子就摆在了眼前。无法乐观也不可能乐观,只能一个个去解决。

 

路该如何走?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一点:每个人都该寻找到自己的路。无论是闲逛也罢,随大流也罢,或者找找给自己一个方向也罢,那必须都是要基于自己的选择。大学四年只是人生中很短暂的一个时段,但是它却是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规划的起点,在四年之中,选择,改变,调整,发现,决定,坚持。我不知道我走到路是否正确,但我不后悔,我也不希望大学可以重来。
找到自己的路,然后走。就这么简单,哪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