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创业前20年——何志均教授回顾

2011-05-29 15:27 357 查看
看了这篇回忆后,很想了解,其中的童学军去哪里了,作为当时很早的一位计算机女博士,其后的从业经历不知如何?作为何老师最厉害的两位学生之一(另一位是杨涛,现任ASK.com的首席技术总监),同时作为一名天才的女性计算机技术者,她的计算机职业之路如何?是很想探问的。同时,也想到,由何老师一手开创的创业时期的浙大计算机系,其创造能力应该是浙大继承下来的优秀传统。

转自:http://www.zdxb.zju.edu.cn/article/show_article_one.php?article_id=6522浙江大学报

[align=center]扶植能够挑大梁的新生力量[/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right]作者:   ■文/何志均  阅读数: 912 [/align]

30年前创建浙大计算机系时,它的大部分课程对我来说也是空白,只想以边学边干起步,几年之后,发觉计算机科学真是年轻人的学科,它发展和更新的速度使已步入老年的我感到了跟不上,于是把希望放在年青人身上。他们也真是不失所望,很快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计算机系成立之时,正逢国家推行培养研究生制度,以培养师资,我也在第一批招收了潘云鹤、孔繁胜、朱淼良、王申康、高济共5位研究生。他们的硕士论文科研,都是攻占人工智能、数据库等在国内的空白点技术,例如在8位微机简单条件下,首先开发出实用的专家系统,用模式识别的字符识别技术等,水平较高,得到校外评阅和答辩专家的好评。因此他们都被留下作为为计算机系的新生力量和骨干,后来都成为教授、博导、系里的中坚,其中潘云鹤在硕士论文中以美术图案设计专家系统这一科研创新成就,震惊了中国新生的人工智能学界,打响新成立的浙大计算机系名声上升的第一炮。

为了给这些优秀的新生力量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不是将他们分散到各教研组,而集中在为此新建的人工智能研究室里。在教学上,他们负担了相当多课程,包括许多专业基础课,人均上课时超过了系教师的平均数;更是在科研上为系冲锋陷阵,同时培养出较多的优秀的第二代研究生。人工智能研究所在1986年就为系里获得国家批准成为具有计算机应用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点),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又升格为计算机一级学科博士点。

第二批以童学军、杨涛、张宁为代表,是文革以后通过全国高校选拔的更为年轻的一代。首先让他们打好基础,包括接受完整的当代计算机学科书本教学,部分内容独自上机验证,并在消化和运用UNIX开发环境上,在国内也是领先的。他们在本科高年级时就开始参加科研,并沿此方向一直到硕士研究生三年,在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CAD等方面,作出了被认可的显著成绩。童学军和杨涛在1987年,分别向人工智能界顶级会议———当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提交了两篇当时较新领域“专家系统开发工具”方面的研究论文,得到录取(中国方面唯一被录取的论文),并同时由程序委员会主席、人工智能界有名的McDe鄄Mott教授聘请各担任一个小组主席,实际上他们的身份一个是一年级博士生,一个是硕士生,此事使浙大又一次名震中国人工智能学界。张宁则在中国首先开发出真实感彩色图形生成和显示软件,得到德国图形学界权威En鄄canacao教授赞赏,并邀请他去他所主持的德国国家图形学实验室合作科研一年。图形学方面的冒尖获得了两项回报,使计算机系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其一,获得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由国家机械委牵头的一个子项目 “基于U鄄nix的CAD支撑软硬件系统研究”,总经费达280万元,成为当时浙大经费最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二是国家计算机图形学和CAD重点实验室落户浙大。

我们在完成七·五国家攻关项目以后,取得了继续沿此方向的一个 863-CIMS主 题 重 大 开 发 课题———集 成 化 CAD/CAM/CAPP系统,经费300万元,它延续到九十年代中期,成为我们培养更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依托。连续几届博士生都在此时获得学位,他们参与了这个大的开发项目并产生了感情,决心留下来把它完成,直到推向企业。浙大计算机系能有这么多优秀博士留下来充实教师队伍,当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的研发领域除了原来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CAD以外,拓宽到自行开发面向对象数据库(用作全局模型的工程数据库)和大型软件的系统集成等技术,都属于国内领先地位。

(摘自《计算机学院前20年回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