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U-BOOT源码分析及移植

2010-12-29 20:54 686 查看
来自:
湛蓝思微 blog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粗浅地分析u-boot
并移植到FS2410
板上:

1
、u-boot
工程的总体结构

2
、u-boot
的流程、主要的数据结构、内存分配。

3
、u-boot
的重要细节,主要分析流程中各函数的功能。

4
、基于FS2410
板子的u-boot
移植。实现了NOR Flash
和NAND Flash
启动,
网络功能。 

这些认识源于自己移植u-boot
过程中查找的资料和对源码的简单阅读。下面主要以smdk2410
为分析对象。

一、u-boot
工程的总体结构:

1

、源代码组织

对于ARM
而言,主要的目录如下:

board

平台依赖
 存放电路板相关的目录文件,
每一套板子对 应一个目录。如smdk2410(arm920t)

 

cpu

平台依赖

 存放CPU
相关的目录文件,每一款CPU
对应一个目录,例如:arm920t
、 xscale
、i386

等目录

lib_arm

平台依赖

 存放对ARM
体系结构通用的文件,主要用于实现ARM
平台通用的函数,如软件浮点。

common

通用

通用的多功能函数实现,如环境,命令,控制台相关的函数实现。

include

通用

头文件和开发板配置文件,所有开发板的配置文件都在configs
目录下

lib_generic
通用

通用库函数的实现

net

通用

存放网络协议的程序

drivers

通用

通用的设备驱动程序,主要有以太网接口的驱动,nand
驱动。

.......

2.makefile

简要分析

所有这些目录的编译连接都是由顶层目录的makefile
来确定的。

在执行make
之前,先要执行make
$(board)_config
对工程进行配置,以确定特定于目标板的各个子目录和头文件。

$(board)_config:
是makefile
中的一个伪目标,它传入指定的CPU
,ARCH
,BOARD
,SOC
参数去执行mkconfig
脚本。

这个脚本的主要功能在于连接目标板平台相关的头文件夹,生成config.h
文件包含板子的配置头文件。

使得makefile
能根据目标板的这些参数去编译正确的平台相关的子目录。

以smdk2410
板为例,
执行 make smdk2410_config,

主要完成三个功能:

@
在include
文件夹下建立相应的文件(夹)软连接,

#
如果是ARM
体系将执行以下操作:

#ln -s
asm-arm asm

#ln -s arch-s3c24x0 asm-arm/arch

#ln -s proc-armv asm-arm/proc

@
生成Makefile
包含文件include/config.mk
,内容很简单,定义了四个变量:

ARCH = arm

CPU = arm920t

BOARD = smdk2410

SOC = s3c24x0

@
生成include/config.h

头文件,只有一行: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 do
not edit */

#include "config/smdk2410.h"

顶层makefile
先调用各子目录的makefile
,生成目标文件或者目标文件库。

然后再连接所有目标文件(库)生成最终的u-boot.bin


连接的主要目标(库)如下:

OBJS = cpu/$(CPU)/start.o

LIBS = lib_generic/libgeneric.a

LIBS += board/$(BOARDDIR)/lib$(BOARD).a

LIBS += cpu/$(CPU)/lib$(CPU).a

ifdef SOC

LIBS += cpu/$(CPU)/$(SOC)/lib$(SOC).a

endif

LIBS += lib_$(ARCH)/lib$(ARCH).a

LIBS += fs/cramfs/libcramfs.a fs/fat/libfat.a fs/fdos/libfdos.a
fs/jffs2/libjffs2.a /

fs/reiserfs/libreiserfs.a fs/ext2/libext2fs.a

LIBS += net/libnet.a

LIBS += disk/libdisk.a

LIBS += rtc/librtc.a

LIBS += dtt/libdtt.a

LIBS += drivers/libdrivers.a

LIBS += drivers/nand/libnand.a

LIBS += drivers/nand_legacy/libnand_legacy.a

LIBS += drivers/sk98lin/libsk98lin.a

LIBS += post/libpost.a post/cpu/libcpu.a

LIBS += common/libcommon.a

LIBS += $(BOARDLIBS)

显然跟平台相关的主要是:

cpu/$(CPU)/start.o

board/$(BOARDDIR)/lib$(BOARD).a
 

cpu/$(CPU)/lib$(CPU).a

cpu/$(CPU)/$(SOC)/lib$(SOC).a
 

lib_$(ARCH)/lib$(ARCH).a

这里面的四个变量定义在include/config.mk
(见上述)。

其余的均与平台无关。

所以考虑移植的时候也主要考虑这几个目标文件(库)对应的目录。

关于u-boot
的makefile
更详细的分析可以参照h
t t p :/ / blog.mcuol.com/User/lvembededsys/Article/4355_1.htm



3

、u-boot
的通用目录是怎么做到与平台无关的?

include/config/smdk2410.h

这个头文件中主要定义了两类变量。

 一类是选项,前缀是CONFIG_
,用来选择处理器、设备接口、命令、属性等,主要用来
决定是否编译某些文件或者函数。

另一类是参数,前缀是CFG_
,用来定义总线频率、串口波特率、Flash

地址等参数。这些常数参量主要用来支持通用目录中的代码,定义板子资源参数。

这两类宏定义对u-boot
的移植性非常关键,比如drive/CS8900.c

,对cs8900
而言,很多操作都是通用的,但不是所有的板子上面都有这个芯片,即使有它在内存中映射的基地址也是平台相关的。所以对于smdk2410
板,在smdk2410.h
中定义了

#define CONFIG_DRIVER_CS8900 1
/* we have a CS8900 on-board */

#define CS8900_BASE
 0x19000300
/*IO mode base address*/

CONFIG_DRIVER_CS8900
的定义使得cs8900.c
可以被编译(当然还得定义CFG_CMD_NET
才行),因为cs8900.c
中在函数定义的前面就有编译条件判
断:#ifdef CONFIG_DRIVER_CS8900
 如果这个选项没有定义,整个cs8900.c
就不会被编译了。

而常数参量CS8900_BASE
则用在cs8900.h
头文件中定义各个功能寄存器的地址。u-boot
的CS8900
工作在IO

模式下,只要给定IO
寄存器在内存中映射的基地址,其余代码就与平台无关了。

u-boot
的命令也是通过目标板的配置头文件来配置的,比如要添加ping
命令,就必须添加CFG_CMD_NET
和CFG_CMD_PING
才行。不然common/cmd_net.c
就不会被编译了。

从这里我可以这么认为,u-boot
工程可配置性和移植性可以分为两层:

一是由makefile
来实现,配置工程要包含的文件和文件夹上,用什么编译器。

二是由目标板的配置头文件来实现源码级的可配置性,通用性。主要使用的是#ifdef #else
#endif
之类来实现的。

4

、smkd2410
其余重要的文件


include/s3c24x0.h
 
定义了s3x24x0
芯片的各个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的地址。

cpu/arm920t/start.s
在flash
中执行的引导代码,
也就是bootloader

中的stage1,
负责初始化硬件环境,把u-boot
从flash
加载到RAM
中去,然后跳 到lib_arm/board.c
中的start_armboot
中去执行。

lib_arm/board.c
  
u-boot
的初始化流程,尤其是u-boot
用到的全局数据结构gd,bd
的初始化,以及设备和控制台的初始化。

board/smdk2410/flash.c
在board

目录下代码的都是严重依赖目标板,对于不同的CPU
,SOC
,ARCH
,u-boot
都有相对通用的代码,但是板子构成却是多样的,主要是内
存地址,flash
型号,外围芯片如网络。对fs2410
来说,主要考虑从smdk2410
板来移植,差别主要在nor flash
上面。

二、u-boot
的流程、主要的数据结构、内存分配

1

、u-boot
的启动流程:

  从文件层面上看主要流程是在两个文件中:cpu/arm920t/start.s
,lib_arm/board.c
, 

  1)start.s
 

在flash
中执行的引导代码,
也就是bootloader
中的stage1,
负责初始化硬件环境,把u-boot
从flash
加载到RAM

中去,然后跳到lib_arm/board.c
中的start_armboot

中去执行。

1.1.6

版本的start.s
流程:

硬件环境初始化



  进入svc
模式;
关闭watch dog;
屏蔽所有IRQ
掩码;
设置时钟频率FCLK
、HCLK
、PCLK;
清I/D cache;
禁止MMU

和CACHE;
配置memory control;

重定位


  如果当前代码不在连接指定的地址上(对smdk2410
是0x3f000000
)则需要把u-boot
从当前位置拷贝到RAM
指定位置中;

建立堆栈
,堆栈是进入C
函数前必须初始化的。

清.bss



跳到start_armboot
函数中执行
。(lib_arm/board.c


2)lib_arm/board.c:

 start_armboot

是U-Boot
执行的第一个C
语言函数,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进入主循环,处理用户输入的命令。这里只简要列出了主要执行的函数流程:

void start_armboot (void)

{

//
全局数据变量指针gd
占用r8


DECLARE_GLOBAL_DATA_PTR;

/*
给全局数据变量gd
安排空间*/

gd =
(gd_t*)(_armboot_start - CFG_MALLOC_LEN - sizeof(gd_t));

memset ((void*)gd, 0,
sizeof (gd_t));

/*
给板子数据变量gd->bd
安排空间*/

gd->bd =
(bd_t*)((char*)gd - sizeof(bd_t));

memset (gd->bd, 0,
sizeof (bd_t));

monitor_flash_len =
_bss_start - _armboot_start;//
取u-boot
的长度。

/*
顺序执行init_sequence
数组中的初始化函数 */

for (init_fnc_ptr =
init_sequence; *init_fnc_ptr; ++init_fnc_ptr) {

if ((*init_fnc_ptr)() != 0) {

hang ();

}

}

/*
配置可用的Flash */

size = flash_init ();

 ……

/*
初始化堆空间 */

mem_malloc_init
(_armboot_start - CFG_MALLOC_LEN);

/*
重新定位环境变量, */

env_relocate ();

/*
从环境变量中获取IP
地址 */

gd->bd->bi_ip_addr
= getenv_IPaddr ("ipaddr");

/*
以太网接口MAC
地址 */

……

devices_init
(); /*
设备初始化 */

jumptable_init
(); //
跳转表初始化

console_init_r
(); /*
完整地初始化控制台设备 */

enable_interrupts (); /*

使能中断处理 */

/*
通过环境变量初始化 */

if ((s = getenv
("loadaddr")) != NULL) {

load_addr = simple_strtoul (s, NULL, 16);

}

/* main_loop()
循环不断执行 */

for (;;) {

main_loop (); /*
主循环函数处理执行用户命令 -- common/main.c */

}

}

初始化函数序列init_sequence[]

init_sequence[]
数组保存着基本的初始化函数指针。这些函数名称和实现的程序文件在下列注释中。

init_fnc_t *init_sequence[] = {

cpu_init,
/*
基本的处理器相关配置 -- cpu/arm920t/cpu.c */

board_init, /*
基本的板级相关配置 -- board/smdk2410/smdk2410.c */

interrupt_init, /*
初始化例外处理 -- cpu/arm920t/s3c24x0/interrupt.c */

env_init,
/*
初始化环境变量 -- common/env_flash.c */

init_baudrate, /*
初始化波特率设置 -- lib_arm/board.c */

serial_init, /*
串口通讯设置 -- cpu/arm920t/s3c24x0/serial.c */

console_init_f, /*
控制台初始化阶段1 -- common/console.c */

display_banner, /*
打印u-boot
信息 -- lib_arm/board.c */

dram_init, /*

配置可用的RAM -- board/smdk2410/smdk2410.c */

display_dram_config, /*
显示RAM
的配置大小 -- lib_arm/board.c */

NULL,

};

整个u-boot
的执行就进入等待用户输入命令,解析并执行命令的死循环中。

2

、u-boot
主要的数据结构

u-boot
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引导OS
的,但是本身也提供许多强大的功能,可以通过输入命令行来完成许多操作。所以它本身也是一个
很完备的系统。u-boot
的大部分操作都是围绕它自身的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是通用的,但是不同的板子初始化这些数据就不一样了。所以u-boot
的 通用代码是依赖于这些重要的数据结构的。这里说的数据结构其实就是一些全局变量。

 1

)gd
 
全局数据变量指针,它保存了u-boot
运行需要的全局数据,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global_data {

bd_t *bd; //board
data pointor
板子数据指针

unsigned
long flags;
 //
指示标志,如设备已经初始化标志等。

unsigned
long baudrate; //
串口波特率

unsigned
long have_console; /*
串口初始化标志*/

unsigned
long reloc_off; /*
重定位偏移,就是实际定向的位置与编译连接时指定的位置之差,一般为0 */

unsigned
long env_addr; /*
环境参数地址*/

unsigned
long env_valid; /*
环境参数CRC
检验有效标志 */

unsigned
long fb_base; /* base address of frame buffer */

 #ifdef CONFIG_VFD

unsigned
char vfd_type; /* display type */

 #endif

void **jt; /*

跳转表,1.1.6
中用来函数调用地址登记 */

} gd_t;

2)bd

板子数据指针
。板子很多重要的参数。
类型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bd_info {

int bi_baudrate; /*
串口波特率 */

unsigned long bi_ip_addr; /* IP
地址 */

unsigned char bi_enetaddr[6]; /* MAC
地址*/

struct
environment_s *bi_env;

ulong bi_arch_number; /*
unique id for this board */

ulong bi_boot_params; /*
启动参数 */

struct /* RAM
配置 */

{

ulong
start;

ulong
size;

}bi_dram[CONFIG_NR_DRAM_BANKS];

} bd_t;

3)

环境变量指针
env_t *env_ptr = (env_t
*)(&environment[0]);(common/env_flash.c)

 env_ptr
指向环境参数区,系统启动时默认的环境参数environment[]
,定义在common/environment.c
中。 

 参数解释


bootdelay
定义执行自动启动的等候秒数

baudrate
定义串口控制台的波特率

netmask
定义以太网接口的掩码

ethaddr
定义以太网接口的MAC
地址

bootfile
定义缺省的下载文件

bootargs
定义传递给Linux
内核的命令行参数

bootcmd
定义自动启动时执行的几条命令

serverip
定义tftp
服务器端的IP
地址

ipaddr
定义本地的IP
地址

stdin
定义标准输入设备,一般是串口

stdout
定义标准输出设备,一般是串口

stderr
定义标准出错信息输出设备,一般是串口

4

)设备相关


标准IO
设备数组
evice_t *stdio_devices[] = { NULL, NULL, NULL };

设备列表
    list_t devlist = 0;

device_t

的定义
:include/devices.h
中:

typedef struct {

int flags;
      /* Device flags: input/output/system */

int ext;

     /* Supported extensions */

char name[16];
     /* Device name */

/* GENERAL functions */

int (*start) (void);
   /* To start the device */

int (*stop) (void);
    /* To stop the device */

/*
输出函数
*/

void (*putc) (const char c); /* To put a
char */

void (*puts) (const char *s); /* To put a
string (accelerator) */

/*
输入函数 */

int (*tstc) (void);
    /* To test if a char is ready... */

int (*getc) (void);
    /* To get that char */

/* Other functions */

void *priv;
       /* Private extensions */

} device_t;

 u-boot
把可以用为控制台输入输出的设备添加到设备列表devlist,
并把当前用作标准IO
的设备指针加入stdio_devices
数组中。

 在调用标准IO
函数如printf()

时将调用stdio_devices
数组对应设备的IO
函数如putc()


5)
命令相关的数据结构
,后面介绍。

6)

与具体设备有关的数据结构


 如flash_info_t
flash_info[CFG_MAX_FLASH_BANKS];
记录nor flash
的信息。

 nand_info_t
nand_info[CFG_MAX_NAND_DEVICE];
 nand flash
块设备信息

3

、u-boot
重定位后的内存分布:

   对于smdk2410,RAM
范围从0x30000000~0x34000000.
u-boot
占用高端内存区。从高地址到低地址内存分配如下:

 显示缓冲区
(.bss_end~34000000)

u-boot(bss,data,text) (33f00000~.bss_end)

heap(for malloc)

gd(global data)

bd(board data)

stack

....

nor
flash
(0~2M)

三、u-boot
的重要细节


主要分析流程中各函数的功能。按启动顺序罗列一下启动函数执行细节。按照函数start_armboot
流程进行分析:

1)
DECLARE_GLOBAL_DATA_PTR;

这个宏定义在include/global_data.h
中:

#define
DECLARE_GLOBAL_DATA_PTR register volatile gd_t *gd asm
("r8")

声明一个寄存器变量 gd
占用r8
。这个宏在所有需要引用全局数据指针gd_t *gd
的源码中都有申明。

这个申明也避免编译器把r8
分配给其它的变量.
 所以gd
就是r8,
这个指针变量不占用内存。

2


gd = (gd_t*)(_armboot_start
- CFG_MALLOC_LEN - sizeof(gd_t));

对全局数据区进行地址分配,_armboot_start
为0x3f000000,CFG_MALLOC_LEN
是堆大小+环境数据区大小,config/smdk2410.h

中CFG_MALLOC_LEN
大小定义为192KB.

3)
gd->bd =
(bd_t*)((char*)gd - sizeof(bd_t));

分配板子数据区bd
首地址。

这样结合start.s
中栈的分配,

stack_setup


ldr r0, _TEXT_BASE /* upper 128 KiB:
relocated uboot */

sub r0, r0, #CFG_MALLOC_LEN /* malloc
area
*/

sub r0, r0, #CFG_GBL_DATA_SIZE /*
bdinfoCFG_GBL_DATA_SIZE =128B */

#ifdef CONFIG_USE_IRQ

sub r0, r0,
#(CONFIG_STACKSIZE_IRQ+CONFIG_STACKSIZE_FIQ)

#endif

sub sp, r0, #12 /* leave 3 words for
abort-stack */

不难得出上文所述的内存分配结构。

下面几个函数是初始化序列表init_sequence[]
中的函数:

4)cpu_init();

定义于cpu/arm920t/cpu.c

分配IRQ
,FIQ
栈底地址,由于没有定义CONFIG_USE_IRQ,
所以相当于空实现。

5)
board_init
;极级初始化,定义于board/smdk2410/smdk2410.c

 设置PLL
时钟,GPIO
,使能I/D cache.

设置bd
信息:gd->bd->bi_arch_number
= MACH_TYPE_SMDK2410;//
板子的ID
,没啥意义。

gd->bd->bi_boot_params =
0x30000100;//
内核启动参数存放地址

6)
interrupt_init;
定义于cpu/arm920t/s3c24x0/interrupt.c

 初始化2410
的PWM
timer 4,
使其能自动装载计数值,恒定的产生时间中断信号,但是中断被屏蔽了用不上。

7)
env_init;
定义于common/env_flash.c
(搜索的时候发现别的文件也定义了这个函数,而且没有宏定义保证只有一个被编译,这是个问题,有高手知道指点一下!)

功能:指定环境区的地址。default_environment
是默认的环境参数设置。

gd->env_addr = (ulong)&default_environment[0];

gd->env_valid = 0;

8)
init_baudrate
;初始化全局数据区中波特率的值

gd->bd->bi_baudrate = gd->baudrate =(i > 0)

? (int) simple_strtoul (tmp, NULL, 10)

: CONFIG_BAUDRATE;

9)
serial_init;
串口通讯设置
定义于cpu/arm920t/s3c24x0/serial.c

 根据bd
中波特率值和pclk,

设置串口寄存器。

10)
console_init_f;
控制台前期初始化common/console.c

由于标准设备还没有初始化(gd->flags &
GD_FLG_DEVINIT=0
),这时控制台使用串口作为控制台

函数只有一句:gd->have_console = 1;

10)
dram_init,
初始化内存RAM
信息。board/smdk2410/smdk2410.c

其实就是给gd->bd
中内存信息表赋值而已。

gd->bd->bi_dram[0].start = PHYS_SDRAM_1;

 gd->bd->bi_dram[0].size =
PHYS_SDRAM_1_SIZE;

 初始化序列表init_sequence[]
主要函数分析结束。

11)
flash_init
;定义在board/smdk2410/flash.c

这个文件与具体平台关系密切,smdk2410
使用的flash
与FS2410
不一样,所以移植时这个程序就得重写。

flash_init()
是必须重写的函数,它做哪些操作呢?

首先是有一个变量flash_info_t
flash_info[CFG_MAX_FLASH_BANKS]
来记录flash
的信息。flash_info_t
定义



typedef struct {

ulong size; /*
总大小BYTE */

ushort sector_count; /*
总的sector
数*/

ulong flash_id; /* combined device
& manufacturer code */

ulong start[CFG_MAX_FLASH_SECT]; /*
每个sector
的起始物理地址。 */

uchar protect[CFG_MAX_FLASH_SECT]; /*
每个sector
的保护状态,如果置1
,在执行erase
操作的时候将跳过对应sector*/

#ifdef CFG_FLASH_CFI //
我不管CFI

接口。

.....

#endif

} flash_info_t;

flash_init()
的操作就是读取ID
号,ID
号指明了生产商和设备号,根据这些信息设置size,sector_count,flash_id.

以及start[]
、protect[]


12)

把视频帧缓冲区设置在bss_end
后面。

 addr = (_bss_end + (PAGE_SIZE - 1))
& ~(PAGE_SIZE - 1);

size = vfd_setmem (addr);

gd->fb_base = addr;

13)
mem_malloc_init
(_armboot_start - CFG_MALLOC_LEN);

设置heap
区,供malloc
使用。下面的变量和函数定义在lib_arm/board.c

malloc
可用内存由mem_malloc_start
,mem_malloc_end
指定。而当前分配的位置则是mem_malloc_brk


mem_malloc_init
负责初始化这三个变量。malloc
则通过sbrk
函数来使用和管理这片内存。

static ulong mem_malloc_start = 0;

static ulong mem_malloc_end = 0;

static ulong mem_malloc_brk = 0;

static

void mem_malloc_init (ulong dest_addr)

{

mem_malloc_start = dest_addr;

mem_malloc_end = dest_addr + CFG_MALLOC_LEN;

mem_malloc_brk = mem_malloc_start;

memset ((void *) mem_malloc_start, 0,

mem_malloc_end - mem_malloc_start);

}

void *sbrk (ptrdiff_t increment)

{

ulong old = mem_malloc_brk;

ulong new = old + increment;

if ((new < mem_malloc_start) || (new >
mem_malloc_end)) {

return (NULL);

}

mem_malloc_brk = new;

return ((void *) old);

}

14)
env_relocate()
 环境参数区重定位

由于初始化了heap
区,所以可以通过malloc()
重新分配一块环境参数区,

但是没有必要,因为默认的环境参数已经重定位到RAM
中了。

/**
这里发现个问题,ENV_IS_EMBEDDED
是否有定义还没搞清楚,而且CFG_MALLOC_LEN
也没有定义,也就是说如果ENV_IS_EMBEDDED
没有定义则执行malloc,
是不是应该有问题?**/

15)
IP
,MAC

地址的初始化。主要是从环境中读,然后赋给gd->bd
对应域就OK


16


devices_init ();
定义于common/devices.c

int devices_init (void)//
我去掉了编译选项,注释掉的是因为对应的编译选项没有定义。

{

devlist = ListCreate (sizeof (device_t));//
创建设备列表

i2c_init (CFG_I2C_SPEED, CFG_I2C_SLAVE);//
初始化i2c
接口,i2c
没有注册到devlist

中去。

//drv_lcd_init ();

//drv_video_init ();

//drv_keyboard_init ();

//drv_logbuff_init ();

drv_system_init ();
  //
这里其实是定义了一个串口设备,并且注册到devlist
中。

//serial_devices_init ();

//drv_usbtty_init ();

//drv_nc_init ();

}

  经过devices_init()
,创建了devlist
,但是只有一个串口设备注册在内。显然,devlist
中的设备都是可以做为console
的。

16)
jumptable_init ();
初始化gd->jt
。1.1.6
版本的jumptable
只起登记函数地址的作用。并没有其他作用。

17)
console_init_r ();
后期控制台初始化

主要过程:查看环境参数stdin,stdout,stderr

中对标准IO
的指定的设备名称,再按照环境指定的名称搜索devlist

,将搜到的设备指 针赋给标准IO
数组stdio_devices[]

。置gd->flag
标志GD_FLG_DEVINIT
。这个标志影响putc
,getc
函数的 实现,未定义此标志时直接由串口serial_getc
和serial_putc
实现,定义以后通过标准设备数组stdio_devices[]
中的 putc
和getc
来实现IO


下面是相关代码:

void putc (const char c)

{

#ifdef
CONFIG_SILENT_CONSOLE

if (gd->flags
& GD_FLG_SILENT)//GD_FLG_SILENT
无输出标志

return;

#endif

if (gd->flags
& GD_FLG_DEVINIT) {//
设备list
已经初始化

/* Send to
the standard output */

fputc
(stdout, c);

} else {

/* Send
directly to the handler */

serial_putc
(c);//
未初始化时直接从串口输出。

}

}

void fputc (int file, const char c)

{

if (file < MAX_FILES)

stdio_devices[file]->putc
(c);

}

为什么要使用devlist
,std_device[]


为了更灵活地实现标准IO
重定向,任何可以作为标准IO
的设备,如USB
键盘,LCD
屏,串口等都可以对应一个device_t
的 结构体变量,只需要实现getc
和putc
等函数,就能加入到devlist
列表中去,也就可以被assign
为标准IO
设备std_device

中去。 如函数

int console_assign (int
file, char *devname); /* Assign the console
重定向标准输入输出*/

这个函数功能就是把名为devname
的设备重定向为标准IO
文件file(stdin,stdout,stderr)
。其执行过程是在devlist
中查找devname
的设备,返回这个设备的device_t
指针,并把指针值赋给std_device[file]


18)
enable_interrupts(),
使能中断。由于CONFIG_USE_IRQ

没有定义,空实现。

   #ifdef CONFIG_USE_IRQ

/* enable IRQ interrupts */

void enable_interrupts (void)

{

unsigned long temp;

__asm__ __volatile__("mrs %0, cpsr/n"

"bic
%0, %0, #0x80/n"

"msr
cpsr_c, %0"

:
"=r" (temp)

:

:
"memory");

}

    #else

void enable_interrupts (void)

{

}

19


设置CS8900
的MAC
地址。

cs8900_get_enetaddr (gd->bd->bi_enetaddr);

20


初始化以太网。

eth_initialize(gd->bd);//bd
中已经IP
,MAC
已经初始化

21


main_loop ()
;定义于common/main.c

至此所有初始化工作已经完毕。main_loop
在标准转入设备中接受命令行,然后分析,查找,执行。

关于U-boot
中命令相关的编程


1

、命令相关的函数和定义

@main_loop
:这个函数里有太多编译选项,对于smdk2410,
去掉所有选项后等效下面的程序

void main_loop()

{

static char lastcommand[CFG_CBSIZE] = { 0, };

int len;

int rc = 1;

int flag;

char *s;

int bootdelay;

s = getenv ("bootdelay"); //
自动启动内核等待延时

bootdelay = s ? (int)simple_strtol(s, NULL, 10) :
CONFIG_BOOTDELAY;

debug ("### main_loop entered:
bootdelay=%d/n/n", bootdelay);

s = getenv ("bootcmd"); //
取得环境中设置的启动命令行

debug ("### main_loop:
bootcmd=/"%s/"/n", s ? s : "");

if (bootdelay >= 0 && s &&
!abortboot (bootdelay))

{

run_command (s, 0);//
执行启动命令行,smdk2410.h
中没有定义CONFIG_BOOTCOMMAND
,所以没有命令执行。

}

for (;;) {

len = readline(CFG_PROMPT);//
读取键入的命令行到console_buffer

flag = 0; /* assume no special flags for now
*/

if (len > 0)

strcpy (lastcommand, console_buffer);//
拷贝命令行到lastcommand.

else if (len == 0)

flag |= CMD_FLAG_REPEAT;

if (len == -1)

puts ("/n");

else

rc = run_command (lastcommand, flag);
 //
执行这个命令行。

if (rc <= 0) {

/* invalid command or not repeatable,
forget it */

lastcommand[0] = 0;

}

}

 @run_comman();
在命令table
中查找匹配的命令名称,得到对应命令结构体变量指针,以解析得到的参数调用其处理函数执行命令。

@命令结构构体类型定义
:command.h
中,

struct cmd_tbl_s {

char *name;
/*
命令名 */

int maxargs;
/*
最大参数个数maximum number of arguments */

int repeatable; /* autorepeat
allowed? */

/*
Implementation function
命令执行函数*/

int (*cmd)(struct cmd_tbl_s *, int, int,
char *[]);

char *usage;
/* Usage message (short) */

#ifdef CFG_LONGHELP

char *help;
/* Help message (long) */

#endif

#ifdef CONFIG_AUTO_COMPLETE

/* do auto completion on the arguments */

int (*complete)(int argc, char *argv[], char
last_char, int maxv, char *cmdv[]);

#endif

};

typedef struct cmd_tbl_s cmd_tbl_t;

//
定义section
属性的结构体
。编译的时候会单独生成一个名为.u_boot_cmd
的section

段。

#define Struct_Section __attribute__ ((unused,section
(".u_boot_cmd")))

//
这个
宏定义一个命令结构体变量
。并用name,maxargs,rep,cmd,usage,help

初始化各个域。

#define U_BOOT_CMD(name,maxargs,rep,cmd,usage,help) /

cmd_tbl_t __u_boot_cmd_##name Struct_Section = {#name,
maxargs, rep, cmd, usage, help}

2

、在u-boot
中,如何添加一个命令:

1

)CFG_CMD_*

命令选项位标志。在include/cmd_confdefs.h
 中定义。

每个板子的配置文件(如include/config/smdk2410.h

)中都可以定义u-boot

需要的命令,如果要添加一个命令,必须添加相应的命令选项。如下:

#define CONFIG_COMMANDS /

(CONFIG_CMD_DFL | /

CFG_CMD_CACHE | /

/*CFG_CMD_NAND |*/ /

/*CFG_CMD_EEPROM |*/ /

/*CFG_CMD_I2C |*/ /

/*CFG_CMD_USB |*/ /

CFG_CMD_REGINFO | /

CFG_CMD_DATE | /

CFG_CMD_ELF)

定义这个选项主要是为了编译命令需要的源文件,大部分命令都在common

文件夹下对应一个源文件

cmd_*.c
 ,如cmd_cache.c
实现cache
命令。 文件开头就有一行编译条件:

#if(CONFIG_COMMANDS&CFG_CMD_CACHE)

也就是说,如果配置头文件中CONFIG_COMMANDS
不或上相应命令的选项,这里就不会被编译。

 2
)定义命令结构体变量,如:

  U_BOOT_CMD(

dcache,
2, 1, do_dcache,

"dcache -
enable or disable data cache/n",

"[on, off]/n"

"
- enable or disable data (writethrough) cache/n"

);

 其实就是定义了一个cmd_tbl_t
类型的结构体变量,这个结构体变量名为__u_boot_cmd_dcache


其中变量的五个域初始化为括号的内容。分别指明了命令名,参数个数,重复数,执行命令的函数,命令提示。

每个命令都对应这样一个变量,同时这个结构体变量的section

属性为.u_boot_cmd.
也就是说每个变量编译结束

在目标文件中都会有一个.u_boot_cmd
的section.
一个section
是连接时的一个输入段,如.text,.bss,.data
等都是section
名。

最后由链接程序把所有的.u_boot_cmd
段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命令结构体数组。

u-boot.lds
中相应脚本如下:

. = .;

__u_boot_cmd_start = .;

.u_boot_cmd : { *(.u_boot_cmd) }

__u_boot_cmd_end = .;

可以看到所有的命令结构体变量集中在__u_boot_cmd_start

开始到__u_boot_cmd_end
结束的连续地址范围内,

这样形成一个cmd_tbl_t
类型的数组,run_command
函数就是在这个数组中查找命令的。

3

)实现命令处理函数。
命令处理函数的格式:

void function (cmd_tbl_t *cmdtp, int flag, int argc, char
*argv[])

总体来说,如果要实现自己的命令,应该在include/com_confdefs.h
中定义一个命令选项标志位。

在板子的配置文件中添加命令自己的选项。按照u-boot
的风格,可以在common/
下面添加自己的cmd_*.c
,并且定义自己的命令结构体变量,如U_BOOT_CMD(

mycommand,
2, 1, do_mycommand,

"my
command!/n",

".../n"

" ../n"

);

然后实现自己的命令处理函数do_mycommand(cmd_tbl_t *cmdtp, int flag,
int argc, char *argv[])


四、U-boot
在ST2410

的移植,基于NOR FLASH
和NAND FLASH
启动。

1

、从smdk2410

到ST2410:

ST2410

板子的核心板与FS2410
是一样的。我没有整到smdk2410
的原理图,从网上得知的结论总结如下,

fs2410
与smdk2410 RAM
地址空间大小一致(0x30000000~0x34000000=64MB);

NOR FLASH
型号不一样,FS2410
用SST39VF1601
系列的,smdk2410
用AMD
产LV
系列的;

网络芯片型号和在内存中映射的地址完全一致(CS8900
,IO
方式基地址0x19000300


2

、移植过程:

移植u-boot
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在顶层Makefile
中为开发板添加新的配置选项,使用已有的配置项目为例。

smdk2410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smdk2410 NULL
s3c24×0

参考上面2
行,添加下面2
行。

fs2410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fs2410 NULL
s3c24×0

(2)
创建一个新目录存放开发板相关的代码,并且添加文件。

board/fs2410/config.mk

board/fs2410/flash.c

board/fs2410/fs2410.c

board/fs2410/Makefile

board/fs2410/memsetup.S

board/fs2410/u-boot.lds

注意将board/fs2410/Makefile
中smdk2410.o
全部改为fs2410.o

(3)
为开发板添加新的配置文件

可以先复制参考开发板的配置文件,再修改。例如:

$cp include/configs/smdk2410.h include/configs/fs2410.h

如果是为一颗新的CPU
移植,还要创建一个新的目录存放CPU
相关的代码。

(4)
配置开发板

$ make fs2410_config

3

、移植要考虑的问题:

 从smdk2410
到ST2410

移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NOR flash
。从上述分析知道,u-boot

启动时要执行flash_init()
检测flash
的ID
号,大小,secotor
起始地址表和保护状态表,
这些信息全部保存在flash_info_t
flash_info[CFG_MAX_FLASH_BANKS]
中。

  另外,u-boot
中有一些命令如saveenvt
需要要擦写flash
,间接调用两个函数:flash_erase
和write_buff
。在board/smdk2410/flash.c

实现了与smdk2410
板子相关的nor flash
函数操作。由于write_buffer
中调用了write_hword
去具体写入一个字到flash
中,这个函数本身是与硬件无关的,

所以与硬件密切相关的三个需要重写的函数是flash_init,
flash_erase,write_hword


4

、SST39VF1601:

FS2410
板nor flash
型号是SST39VF1601
,根据data sheet,
其主要特性如下:

16bit
字为访问单位。2MBTYE
大小。

sector
大小2kword=4KB,block

大小32Kword=64KB;
这里我按block
为单位管理flash,
即flash_info
结构体变量中的sector_count
是block
数,起始地址表保存也是所有block
的起始地址。

SST Manufacturer ID = 00BFH ;

SST39VF1601 Device ID = 234BH


软件命令序列如下图。



5

、我实现的flash.c
主要部分:

//

相关定义:

# define CFG_FLASH_WORD_SIZE unsigned short //
访问单位为16b


#define MEM_FLASH_ADDR1 (*(volatile
CFG_FLASH_WORD_SIZE *)(CFG_FLASH_BASE + 0x000005555<<1 ))

//
命令序列地址1
,由于2410
地址线A1
与SST39VF1601

地址线A0
连接实现按字访问,因此这个地址要左移1
位。

#define MEM_FLASH_ADDR2 (*(volatile
CFG_FLASH_WORD_SIZE *)(CFG_FLASH_BASE + 0x000002AAA<<1 ))
 //
命令序列地址2

#define READ_ADDR0 (*(volatile CFG_FLASH_WORD_SIZE
*)(CFG_FLASH_BASE + 0x0000))

//flash
信息读取地址1
,A0
=0,
其余全为0

#define READ_ADDR1 (*(volatile CFG_FLASH_WORD_SIZE
*)(CFG_FLASH_BASE + 0x0001<<1))
 //flash
信息读取地址2
,A0
=1,
其余全为0

flash_info_t flash_info[CFG_MAX_FLASH_BANKS]; /*
定义全局变量flash_info[1]*/

//flash_init(),

我实现的比较简单,因为是与板子严重依赖的,只要检测到的信息与板子提供的已知信息符合就OK


ulong flash_init (void)

{

int i;

CFG_FLASH_WORD_SIZE value;

flash_info_t *info;

for (i = 0; i < CFG_MAX_FLASH_BANKS; i++)

{

flash_info[i].flash_id=FLASH_UNKNOWN;

}

info=(flash_info_t *)(&flash_info[0]);

//
进入读ID
状态,读MAN ID
和device id

MEM_FLASH_ADDR1=(CFG_FLASH_WORD_SIZE)(0x00AA);

MEM_FLASH_ADDR2=(CFG_FLASH_WORD_SIZE)(0x0055);

MEM_FLASH_ADDR1=(CFG_FLASH_WORD_SIZE)(0x0090);

value=READ_ADDR0; //read Manufacturer ID

if(value==(CFG_FLASH_WORD_SIZE)SST_MANUFACT)

info->flash_id = FLASH_MAN_SST;

else

{

panic("NOT expected FLASH
FOUND!/n");return 0;

}

value=READ_ADDR1; //read device ID

if(value==(CFG_FLASH_WORD_SIZE)SST_ID_xF1601)

{

info->flash_id += FLASH_SST1601;

info->sector_count =
32; //32 block

info->size =
0x00200000; // 2M=32*64K

}

else

{

panic("NOT expected FLASH
FOUND!/n");return 0;

}

//
建立sector
起始地址表。

if ((info->flash_id & FLASH_VENDMASK) ==
FLASH_MAN_SST )

{

for (i = 0; i < info->sector_count; i++)

info->start[i] = CFG_FLASH_BASE + (i *
0x00010000);

}

//
设置sector
保护信息,对于SST
生产的FLASH
,全部设为0


for (i = 0; i < info->sector_count; i++)

{

if((info->flash_id & FLASH_VENDMASK) ==
FLASH_MAN_SST)

info->protect[i] = 0;

}

//
结束读ID
状态:

*((CFG_FLASH_WORD_SIZE *)&info->start[0])=
(CFG_FLASH_WORD_SIZE)0x00F0;

//
设置保护,将u-boot
镜像和环境参数所在的block
的proctect
标志置1

flash_protect (FLAG_PROTECT_SET,

CFG_FLASH_BASE,

CFG_FLASH_BASE + monitor_flash_len - 1,

&flash_info[0]);

flash_protect (FLAG_PROTECT_SET,

CFG_ENV_ADDR,

CFG_ENV_ADDR
+ CFG_ENV_SIZE - 1, &flash_info[0]);

return info->size;

}

   

//flash_erase

实现

 这里给出修改的部分,s_first

,s_last
是要擦除的block
的起始和终止block
号.
对于protect[]

置位的block
不进行擦除。

擦除一个block
命令时序按照上面图示的Block-Erase

进行。

for (sect = s_first; sect<=s_last; sect++)

{

if (info->protect[sect] == 0)

{ /* not protected */

addr = (CFG_FLASH_WORD_SIZE
*)(info->start[sect]);

if ((info->flash_id &
FLASH_VENDMASK) == FLASH_MAN_SST)

{

MEM_FLASH_ADDR1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AA;

MEM_FLASH_ADDR2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55;

MEM_FLASH_ADDR1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80;

MEM_FLASH_ADDR1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AA;

MEM_FLASH_ADDR2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55;

addr[0]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50; /* block erase */

for (i=0; i<50; i++)

udelay(1000); /*
wait 1 ms */

}

else

{

break;

}

}

}

.........

start = get_timer (0);
  //
在指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为超时。

last = start;

addr = (CFG_FLASH_WORD_SIZE *)(info->start[l_sect]);//
查询DQ7
是否为1
,DQ7=1
表明擦除完毕

while ((addr[0]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80)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80) {

if ((now = get_timer(start)) > CFG_FLASH_ERASE_TOUT) {

printf ("Timeout/n");

return 1;

}

................

//write_word

操作
,这个函数由write_buff
一调用,完成写入一个word
的操作,其操作命令序列由上图中Word-Program
指定。

static int write_word (flash_info_t *info, ulong dest, ulong data)

{

volatile CFG_FLASH_WORD_SIZE *dest2 = (CFG_FLASH_WORD_SIZE
*)dest;

volatile CFG_FLASH_WORD_SIZE *data2 = (CFG_FLASH_WORD_SIZE
*)&data;

ulong start;

int flag;

int i;

/* Check if Flash is (sufficiently) erased */

if ((*((volatile ulong *)dest) & data) != data) {

return (2);

}

/* Disable interrupts which might cause a timeout here */

flag = disable_interrupts();

for (i=0; i<4/sizeof(CFG_FLASH_WORD_SIZE); i++)

{

MEM_FLASH_ADDR1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AA;

MEM_FLASH_ADDR2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55;

MEM_FLASH_ADDR1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A0;

dest2[i] = data2[i];

/* re-enable interrupts if necessary */

if (flag)

enable_interrupts();

/* data polling for D7 */

start = get_timer (0);

while ((dest2[i]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80) !=

(data2[i] &
(CFG_FLASH_WORD_SIZE)0x0080)) {

if (get_timer(start) >
CFG_FLASH_WRITE_TOUT) {

return (1);

}

}

}

return (0);

}

这些代码在与nor flash
相关的命令中都会间接被调用。所以u-boot
可移植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规定一些函数调用接口和全局变量,这些函数的实现是硬件相关的,移植时只需要实现这些函数。

而全局变量是具体硬件无关的。u-boot
在通用目录中实现其余与硬件无关的函数,这些函数就只与全局变量和函数接口打交道了。
通过编译选项设置来灵活控制是否需要编译通用部分。

6

、增加从Nand
启动的代码


FS2410
板有跳线,跳线短路时从NAND
启动,否则从NOR
启动。根据FS2410 BIOS
源码,我修改了start.s
加入了可以从两种FLASH
中启动u-boot


代码。原理在于:在重定位之前先读BWSCON
寄存器,判断OM0
位是0
(有跳线,NAND
启动)还是1
(无跳线,NOR
启动),采取不同的重定位代码

分别从nand
或nor
中拷贝u-boot
镜像到RAM
中。这里面也有问题,比如从Nand
启动后,nor flash
的初始化代码和与它相关的命令都是不能使用的。

这里我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定义一个全局变量标志_boot_flash
保存当前启动FLASH
标志,_boot_flash=0
则表明是NOR
启动,否则是从NAND


在每个与nor flash
相关的命令执行函数一开始就判断这个变量,如果为1
立即返回。flash_init()
也必须放在这个if(!_boot_flash)
条件中。

这里方法比较笨,主要是为了能在跳线处于任意状态时都能启动u-boot


修改后的start.s
如下。

.......

//
修改1

.globl _boot_flash

_boot_flash: //
定义全局标志变量,0:NOR
FLASH
启动,1
:NAND FLASH
启动。

.word 0x00000000

.........

///
修改2


ldr r0,=BWSCON

ldr r0,[r0]

ands r0,r0,#6

beq nand_boot //OM0=0,
有跳线,从Nand
启动。nand_boot
在后面定义。

............

//
修改4,
这里在全局变量_boot_flash

中设置当前启动flash
设备是NOR
还是NAND

//
这里已经完成搬运到RAM
的工作,即将跳转到RAM
中_start_armboot
函数中执行。

adr r1,_boot_flash //
取_boot_flash
的当前地址,这时还在NOR FLASH
或者NAND 4KB
缓冲中。

ldr r2,_TEXT_BASE

add r1,r1,r2 //
得到_boot_flash

重定位后的地址,这个地址在RAM
中。

ldr r0,=BWSCON

ldr r0,[r0]

ands r0,r0,#6 //

mov r2,#0x00000001

streq r2,[r1] //
如果当前是从NAND

启动,置_boot_flash
为1

ldr pc, _start_armboot

_start_armboot: .word start_armboot

........

////////
修改4
,从NAND
拷贝U-boot
镜像(最大128KB
),这段代码由fs2410 BIOS
修改得来。

nand_boot:

mov r5, #NFCONF

ldr r0, =(1<<15)|(1<<12)|(1<<11)|(7<<8)|(7<<4)|(7)

str r0, [r5]

bl ReadNandID

mov r6, #0

ldr r0, =0xec73

cmp r5, r0

beq x1

ldr r0, =0xec75

cmp r5, r0

beq x1

mov r6, #1

x1:

bl ReadNandStatus

mov r8, #0
//r8
是PAGE
数变量

ldr r9, _TEXT_BASE //r9
指向u-boot
在RAM
中的起始地址。

x2:

ands r0, r8, #0x1f

bne x3 //

此处意思在于页数是32
的整数倍的时候才进行一次坏块检查
1 block=32 pages
,否则直接读取页面。

mov r0, r8

bl CheckBadBlk //
检查坏块返回值非0
表明当前块不是坏块。

cmp r0, #0

addne r8, r8, #32 //
如果当前块坏了,跳过读取操作。 1 block=32 pages

bne x4

x3:

mov r0, r8

mov r1, r9

bl ReadNandPage //
读取一页(512B)

add r9, r9, #512

add r8, r8, #1

x4:

cmp r8, #256 //
一共读取256*512=128KB


bcc x2

mov r5, #NFCONF //DsNandFlash

ldr r0, [r5]

and r0, r0, #~0x8000

str r0, [r5]

adr lr,stack_setup //
注意这里直接跳转到stack_setup

中执行

mov pc,lr

///

/*************************************************

*

*Nand basic functions:

*************************************************

*/

//
读取Nand
的ID
号,返回值在r5


ReadNandID:

mov r7,#NFCONF

ldr
r0,[r7,#0] //NFChipEn();

bic r0,r0,#0x800

str r0,[r7,#0]

mov
r0,#0x90 //WrNFCmd(RdIDCMD);

strb r0,[r7,#4]

mov
r4,#0 //WrNFAddr(0);

strb r4,[r7,#8]

y1: //while(NFIsBusy());

ldr r0,[r7,#0x10]

tst r0,#1

beq y1

ldrb r0,[r7,#0xc] //id =
RdNFDat()<<8;

mov r0,r0,lsl #8

ldrb r1,[r7,#0xc] //id |=
RdNFDat();

orr r5,r1,r0

ldr
r0,[r7,#0] //NFChipDs();

orr r0,r0,#0x800

str r0,[r7,#0]

mov pc,lr

//
读取Nand
状态,
返回值在r1,
此处没有用到返回值。

ReadNandStatus:

mov r7,#NFCONF

ldr r0,[r7,#0]
//NFChipEn();

bic r0,r0,#0x800

str r0,[r7,#0]

mov
r0,#0x70 //WrNFCmd(QUERYCMD);

strb r0,[r7,#4]

ldrb r1,[r7,#0xc] //r1 =
RdNFDat();

ldr r0,[r7,#0]
//NFChipDs();

orr r0,r0,#0x800

str r0,[r7,#0]

mov pc,lr

//
等待Nand
内部操作完毕

WaitNandBusy:

mov
r0,#0x70 //WrNFCmd(QUERYCMD);

mov r1,#NFCONF

strb r0,[r1,#4]

z1:
//while(!(RdNFDat()&0x40));

ldrb r0,[r1,#0xc]

tst r0,#0x40

beq z1

mov
r0,#0 //WrNFCmd(READCMD0);

strb r0,[r1,#4]

mov pc,lr

//
检查坏block:

CheckBadBlk:

mov r7, lr

mov r5, #NFCONF

bic r0, r0, #0x1f //addr
&= ~0x1f;

ldr
r1,[r5,#0] //NFChipEn()

bic r1,r1,#0x800

str r1,[r5,#0]

mov r1,#0x50
//WrNFCmd(READCMD2)

strb r1,[r5,#4]

mov r1, #6

strb
r1,[r5,#8] //WrNFAddr(6)

strb
r0,[r5,#8] //WrNFAddr(addr)

mov r1,r0,lsr
#8 //WrNFAddr(addr>>8)

strb r1,[r5,#8]

cmp
r6,#0 //if(NandAddr)

movne r0,r0,lsr
#16 //WrNFAddr(addr>>16)

strneb r0,[r5,#8]

bl WaitNandBusy //WaitNFBusy()

ldrb r0, [r5,#0xc] //RdNFDat()

sub r0, r0, #0xff

mov
r1,#0 //WrNFCmd(READCMD0)

strb r1,[r5,#4]

ldr
r1,[r5,#0] //NFChipDs()

orr r1,r1,#0x800

str r1,[r5,#0]

mov pc, r7

ReadNandPage:

mov r7,lr

mov r4,r1

mov r5,#NFCONF

ldr
r1,[r5,#0] //NFChipEn()

bic r1,r1,#0x800

str r1,[r5,#0]

mov
r1,#0 //WrNFCmd(READCMD0)

strb r1,[r5,#4]

strb
r1,[r5,#8] //WrNFAddr(0)

strb r0,[r5,#8] //WrNFAddr(addr)

mov r1,r0,lsr
#8 //WrNFAddr(addr>>8)

strb r1,[r5,#8]

cmp
r6,#0 //if(NandAddr)

movne r0,r0,lsr
#16 //WrNFAddr(addr>>16)

strneb r0,[r5,#8]

ldr
r0,[r5,#0] //InitEcc()

orr r0,r0,#0x1000

str r0,[r5,#0]

bl
WaitNandBusy //WaitNFBusy()

mov
r0,#0 //for(i=0; i<512; i++)

r1:

ldrb r1,[r5,#0xc] //buf[i] =
RdNFDat()

strb r1,[r4,r0]

add r0,r0,#1

bic r0,r0,#0x10000

cmp r0,#0x200

bcc r1

ldr
r0,[r5,#0] //NFChipDs()

orr r0,r0,#0x800

str r0,[r5,#0]

mov pc,r7

关于nand
命令,我尝试打开CFG_CMD_NAND
选项,并定义

#define CFG_MAX_NAND_DEVICE 1

#define MAX_NAND_CHIPS 1

#define CFG_NAND_BASE 0x4e000000

添加boar_nand_init()
定义(
空实现)
。但是连接时出现问题,原因是u-boot
使用的是软浮点,而我的交叉编译arm-linux-gcc
是硬件浮点。

看过一些解决方法,比较麻烦,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好心的高手指点。不过我比较纳闷,u-boot

在nand
部分哪里会用到浮点运算呢?

7

、添加网络命令。

我尝试使用ping
命令,其余的命令暂时不考虑。

在common/cmd_net
中,首先有条件编译 #if (CONFIG_COMMANDS & CFG_CMD_NET)
,然后在命令函数do_ping(...)
定义之前有条件编译判断

#if (CONFIG_COMMANDS & CFG_CMD_PING)
。所以在include/cofig/fs2410.h
中必须打开这两个命令选项。

#define CONFIG_COMMANDS /

(CONFIG_CMD_DFL | /

CFG_CMD_CACHE | /

CFG_CMD_REGINFO | /

CFG_CMD_DATE | /

CFG_CMD_NET | / //

CFG_CMD_PING |/ //

CFG_CMD_ELF)

并且设定IP:192.168.0.12


至此,整个移植过程已经完成。编译连接生成u-boot.bin
,烧到nand
和nor
上都能顺利启动u-boot,

使用ping
命令时出现问题,

发现ping
自己的主机竟然超时,还以为是程序出了问题,后来才发现是windows
防火墙的问题。关闭防火墙就能PING
通了。

总体来说,u-boot
是一个很特殊的程序,代码庞大,功能强大,自成体系。为了在不同的CPU
,ARCH
,BOARD
上移植进行了很多灵活的设计。

在u-boot
的移植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程序设计方法方面真的是大开了眼界。u-boot
在代码级可移植性和底层程序开发技术上给人很好的启发。

很多东西没有搞明白,尤其是u-boot
最重要的功能--
引导OS
这部分还没有涉及。linux
内核还没入门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没有IDE
环境看u-boot
这种makefile
工程很费劲,我用UltraEdit
干了这件事,后来才发现可以使用source insight
这个软件。。。。。。。。这些工作都是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请高手不吝指正。。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