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IO端口,io内存, 物理地址, 虚拟地址

2010-11-25 14:31 351 查看
转载地址:http://zhanglinbao.bokee.com/5408080.html

摘要
  本文主要从内核实现的角度分析Linux2.4.0内核IO子系统中对IO端口资源的管理的实现原理。本文是为那些想要深入分析Linux的IO子系统的读者和设备驱动程序开发人员而写的。(2002-10-0814:14:05)

By阿开

  Copyright©2002by詹荣开
  E-mail:zhanrk@sohu.com
  Linux-2.4.0
  Version1.0.0,2002-10-1

  关键词:设备管理、驱动程序、I/O端口、资源

  申明:这份文档是按照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的精神发布的,任何人可以免费获得、使用和重新发布,但是你没有限制别人重新发布你发布内容的权利。发布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它能对读者有用,但没有任何担保,甚至没有适合特定目的的隐含的担保。更详细的情况请参阅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PL),以及GNU自由文档协议(GFDL)。

  几乎每一种外设都是通过读写设备上的寄存器来进行的。外设寄存器也称为“I/O端口”,通常包括: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三大类,而且一个外设的寄存器通常被连续地编址。CPU对外设IO端口物理地址的编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I/O映射方式(I/O-mapped),另一种是内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取决于CPU的体系结构。

  有些体系结构的CPU(如,PowerPC、m68k等)通常只实现一个物理地址空间(RAM)。在这种情况下,外设I/O端口的物理地址就被映射到CPU的单一物理地址空间中,而成为内存的一部分。此时,CPU可以象访问一个内存单元那样访问外设I/O端口,而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外设I/O指令。这就是所谓的“内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

  而另外一些体系结构的CPU(典型地如X86)则为外设专门实现了一个单独地地址空间,称为“I/O地址空间”或者“I/O端口空间”。这是一个与CPU地RAM物理地址空间不同的地址空间,所有外设的I/O端口均在这一空间中进行编址。CPU通过设立专门的I/O指令(如X86的IN和OUT指令)来访问这一空间中的地址单元(也即I/O端口)。这就是所谓的“I/O映射方式”(I/O-mapped)。与RAM物理地址空间相比,I/O地址空间通常都比较小,如x86CPU的I/O空间就只有64KB(0-0xffff)。这是“I/O映射方式”的一个主要缺点。

  Linux将基于I/O映射方式的或内存映射方式的I/O端口通称为“I/O区域”(I/Oregion)。在讨论对I/O区域的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Linux是如何实现“I/O资源”这一抽象概念的。

3.1Linux对I/O资源的描述

  Linux设计了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resource来描述各种I/O资源(如:I/O端口、外设内存、DMA和IRQ等)。该结构定义在include/linux/ioport.h头文件中:


[/code]
  
structresource{

[/code]
constchar*name;

[/code]
unsignedlongstart,end;

[/code]
unsignedlongflags;

[/code]
structresource*parent,*sibling,*child;

[/code]
  
};

[/code]
  各成员的含义如下:

  1.name指针:指向此资源的名称。
  2.start和end:表示资源的起始物理地址和终止物理地址。它们确定了资源的范围,也即是一个闭区间[start,end]。
  3.flags:描述此资源属性的标志(见下面)。
  4.指针parent、sibling和child:分别为指向父亲、兄弟和子资源的指针。

  属性flags是一个unsignedlong类型的32位标志值,用以描述资源的属性。比如:资源的类型、是否只读、是否可缓存,以及是否已被占用等。下面是一部分常用属性标志位的定义(ioport.h):


[/code]
/*

[/code]
*IOresourceshavethesedefinedflags.

[/code]
*/

[/code]
#defineIORESOURCE_BITS0x000000ff/*Bus-specificbits*/

[/code]

[/code]
#defineIORESOURCE_IO0x00000100/*Resourcetype*/

[/code]
#defineIORESOURCE_MEM0x000002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IRQ0x000004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DMA0x00000800

[/code]

[/code]
#defineIORESOURCE_PREFETCH0x00001000/*Nosideeffects*/

[/code]
#defineIORESOURCE_READONLY0x000020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CACHEABLE0x000040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RANGELENGTH0x000080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SHADOWABLE0x000100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BUS_HAS_VGA0x00080000

[/code]

[/code]
#defineIORESOURCE_UNSET0x200000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AUTO0x40000000

[/code]
#defineIORESOURCE_BUSY0x80000000

[/code]
/*Driverhasmarkedthisresourcebusy*/

[/code]
  指针parent、sibling和child的设置是为了以一种树的形式来管理各种I/O资源。

3.2Linux对I/O资源的管理

  Linux是以一种倒置的树形结构来管理每一类I/O资源(如:I/O端口、外设内存、DMA和IRQ)的。每一类I/O资源都对应有一颗倒置的资源树,树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resource结构,而树的根结点root则描述了该类资源的整个资源空间。

  基于上述这个思想,Linux在kernel/Resource.c文件中实现了对资源的申请、释放及查找等操作。

  3.2.1I/O资源的申请

  假设某类资源有如下这样一颗资源树:

  节点root、r1、r2和r3实际上都是一个resource结构类型。子资源r1、r2和r3通过sibling指针链接成一条单向非循环链表,其表头由root节点中的child指针定义,因此也称为父资源的子资源链表。r1、r2和r3的parent指针均指向他们的父资源节点,在这里也就是图中的root节点。

  假设想在root节点中分配一段I/O资源(由图中的阴影区域表示)。函数request_resource()实现这一功能。它有两个参数:①root指针,表示要在哪个资源根节点中进行分配;②new指针,指向描述所要分配的资源(即图中的阴影区域)的resource结构。该函数的源代码如下(kernel/resource.c):


[/code]
  
intrequest_resource(structresource*root,structresource*new)

[/code]
  
{

[/code]
structresource*conflict;

[/code]

[/code]
write_lock(&resource_lock);

[/code]
conflict=__request_resource(root,new);

[/code]
write_unlock(&resource_lock);

[/code]
returnconflict?-EBUSY:0;

[/code]
  
}

[/code]
  对上述函数的NOTE如下:

  ①资源锁resource_lock对所有资源树进行读写保护,任何代码段在访问某一颗资源树之前都必须先持有该锁。其定义如下(kernel/Resource.c):


[/code]
  
staticrwlock_tresource_lock=RW_LOCK_UNLOCKED;

[/code]
  ②可以看出,函数实际上是通过调用内部静态函数__request_resource()来完成实际的资源分配工作。如果该函数返回非空指针,则表示有资源冲突;否则,返回NULL就表示分配成功。

  ③最后,如果conflict指针为NULL,则request_resource()函数返回返回值0,表示成功;否则返回-EBUSY表示想要分配的资源已被占用。

  函数__request_resource()完成实际的资源分配工作。如果参数new所描述的资源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已经被其它节点所占用,则函数返回与new相冲突的resource结构的指针。否则就返回NULL。该函数的源代码如下


[/code]
(kernel/Resource.c):

[/code]
/*Returntheconflictentryifyoucan'trequestit*/

[/code]
staticstructresource*__request_resource

[/code]
  (structresource*root,structresource*new)

[/code]
{

[/code]
unsignedlongstart=new->start;

[/code]
unsignedlongend=new->end;

[/code]
structresource*tmp,**p;

[/code]

[/code]
if(end<start)

[/code]
returnroot;

[/code]
if(start<root->start)

[/code]
returnroot;

[/code]
if(end>root->end)

[/code]
returnroot;

[/code]
p=&root->child;

[/code]
for(;;){

[/code]
tmp=*p;

[/code]
if(!tmp||tmp->start>end){

[/code]
new->sibling=tmp;

[/code]
*p=new;

[/code]
new->parent=root;

[/code]
returnNULL;

[/code]
}

[/code]
p=&tmp->sibling;

[/code]
if(tmp->end<start)

[/code]
continue;

[/code]
returntmp;

[/code]
}

[/code]
}

[/code]
  对函数的NOTE:

  ①前三个if语句判断new所描述的资源范围是否被包含在root内,以及是否是一段有效的资源(因为end必须大于start)。否则就返回root指针,表示与根结点相冲突。

  ②接下来用一个for循环遍历根节点root的child链表,以便检查是否有资源冲突,并将new插入到child链表中的合适位置(child链表是以I/O资源物理地址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为此,它用tmp指针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resource结构,用指针p指向前一个resource结构的sibling指针成员变量,p的初始值为指向root->sibling。For循环体的执行步骤如下:

  l让tmp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resource结构(tmp=*p)。

  l判断tmp指针是否为空(tmp指针为空说明已经遍历完整个child链表),或者当前被扫描节点的起始位置start是否比new的结束位置end还要大。只要这两个条件之一成立的话,就说明没有资源冲突,于是就可以把new链入child链表中:①设置new的sibling指针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节点tmp(new->sibling=tmp);②当前节点tmp的前一个兄弟节点的sibling指针被修改为指向new这个节点(*p=new);③将new的parent指针设置为指向root。然后函数就可以返回了(返回值NULL表示没有资源冲突)。

  l如果上述两个条件都不成立,这说明当前被扫描节点的资源域有可能与new相冲突(实际上就是两个闭区间有交集),因此需要进一步判断。为此它首先修改指针p,让它指向tmp->sibling,以便于继续扫描child链表。然后,判断tmp->end是否小于new->start,如果小于,则说明当前节点tmp和new没有资源冲突,因此执行continue语句,继续向下扫描child链表。否则,如果tmp->end大于或等于new->start,则说明tmp->[start,end]和new->[start,end]之间有交集。所以返回当前节点的指针tmp,表示发生资源冲突。

  3.2.2资源的释放

  函数release_resource()用于实现I/O资源的释放。该函数只有一个参数——即指针old,它指向所要释放的资源。起源代码如下:


[/code]
intrelease_resource(structresource*old)

[/code]
{

[/code]
intretval;

[/code]

[/code]
write_lock(&resource_lock);

[/code]
retval=__release_resource(old);

[/code]
write_unlock(&resource_lock);

[/code]
returnretval;

[/code]
}

[/code]
  可以看出,它实际上通过调用__release_resource()这个内部静态函数来完成实际的资源释放工作。函数__release_resource()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资源区域old(如果已经存在的话)从其父资源的child链表重摘除,它的源代码如下:


[/code]
staticint__release_resource(structresource*old)

[/code]
{

[/code]
structresource*tmp,**p;

[/code]

[/code]
p=&old->parent->child;

[/code]
for(;;){

[/code]
tmp=*p;

[/code]
if(!tmp)

[/code]
break;

[/code]
if(tmp==old){

[/code]
*p=tmp->sibling;

[/code]
old->parent=NULL;

[/code]
return0;

[/code]
}

[/code]
p=&tmp->sibling;

[/code]
}

[/code]
return-EINVAL;

[/code]
}

[/code]
  对上述函数代码的NOTE如下:

  同函数__request_resource()相类似,该函数也是通过一个for循环来遍历父资源的child链表。为此,它让tmp指针指向当前被扫描的资源,而指针p则指向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的sibling成员(p的初始值为指向父资源的child指针)。循环体的步骤如下:

  ①首先,让tmp指针指向当前被扫描的节点(tmp=*p)。

  ②如果tmp指针为空,说明已经遍历完整个child链表,因此执行break语句推出for循环。由于在遍历过程中没有在child链表中找到参数old所指定的资源节点,因此最后返回错误值-EINVAL,表示参数old是一个无效的值。

  ③接下来,判断当前被扫描节点是否就是参数old所指定的资源节点。如果是,那就将old从child链表中去除,也即让当前结点tmp的前一个兄弟节点的sibling指针指向tmp的下一个节点,然后将old->parent指针设置为NULL。最后返回0值表示执行成功。

  ④如果当前被扫描节点不是资源old,那就继续扫描child链表中的下一个元素。因此将指针p指向tmp->sibling成员。

  3.2.3检查资源是否已被占用,

  函数check_resource()用于实现检查某一段I/O资源是否已被占用。其源代码如下:


[/code]
intcheck_resource(structresource*root,unsignedlongstart,unsignedlonglen)

[/code]
{

[/code]
structresource*conflict,tmp;

[/code]

[/code]
tmp.start=start;

[/code]
tmp.end=start+len-1;

[/code]
write_lock(&resource_lock);

[/code]
conflict=__request_resource(root,&tmp);

[/code]
if(!conflict)

[/code]
__release_resource(&tmp);

[/code]
write_unlock(&resource_lock);

[/code]
returnconflict?-EBUSY:0;

[/code]
}

[/code]
  对该函数的NOTE如下:

  ①构造一个临时资源tmp,表示所要检查的资源[start,start+end-1]。

  ②调用__request_resource()函数在根节点root申请tmp所表示的资源。如果tmp所描述的资源还被人使用,则该函数返回NULL,否则返回非空指针。因此接下来在conflict为NULL的情况下,调用__release_resource()将刚刚申请的资源释放掉。

  ③最后根据conflict是否为NULL,返回-EBUSY或0值。

  3.2.4寻找可用资源

  函数find_resource()用于在一颗资源树中寻找未被使用的、且满足给定条件的(也即资源长度大小为size,且在[min,max]区间内)的资源。其函数源代码如下:


[/code]
/*

[/code]
*Findemptyslotintheresourcetreegivenrangeandalignment.

[/code]
*/

[/code]
staticintfind_resource(structresource*root,structresource*new,

[/code]
unsignedlongsize,

[/code]
unsignedlongmin,unsignedlongmax,

[/code]
unsignedlongalign,

[/code]
void(*alignf)(void*,structresource*,unsignedlong),

[/code]
void*alignf_data)

[/code]
{

[/code]
structresource*this=root->child;

[/code]

[/code]
new->start=root->start;

[/code]
for(;;){

[/code]
if(this)

[/code]
new->end=this->start;

[/code]
else

[/code]
new->end=root->end;

[/code]
if(new->start<min)

[/code]
new->start=min;

[/code]
if(new->end>max)

[/code]
new->end=max;

[/code]
new->start=(new->start+align-1)&~(align-1);

[/code]
if(alignf)

[/code]
alignf(alignf_data,new,size);

[/code]
if(new->start<new->end&&new->end-new->start+1>=size)

[/code]
{

[/code]
new->end=new->start+size-1;

[/code]
return0;

[/code]
}

[/code]
if(!this)

[/code]
break;

[/code]
new->start=this->end+1;

[/code]
this=this->sibling;

[/code]
}

[/code]
return-EBUSY;

[/code]
}

[/code]
  对该函数的NOTE如下:

  同样,该函数也要遍历root的child链表,以寻找未被使用的资源空洞。为此,它让this指针表示当前正被扫描的子资源节点,其初始值等于root->child,即指向child链表中的第一个节点,并让new->start的初始值等于root->start,然后用一个for循环开始扫描child链表,对于每一个被扫描的节点,循环体执行如下操作:

  ①首先,判断this指针是否为NULL。如果不为空,就让new->end等于this->start,也即让资源new表示当前资源节点this前面那一段未使用的资源区间。

  ②如果this指针为空,那就让new->end等于root->end。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情况就是根结点的child指针为NULL(即根节点没有任何子资源)。因此此时先暂时将new->end放到最大。第二种情况就是已经遍历完整个child链表,所以此时就让new表示最后一个子资源后面那一段未使用的资源区间。

  ③根据参数min和max修正new->[start,end]的值,以使资源new被包含在[min,max]区域内。

  ④接下来进行对齐操作。

  ⑤然后,判断经过上述这些步骤所形成的资源区域new是否是一段有效的资源(end必须大于或等于start),而且资源区域的长度满足size参数的要求(end-start+1>=size)。如果这两个条件均满足,则说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段满足条件的资源空洞。因此在对new->end的值进行修正后,然后就可以返回了(返回值0表示成功)。

  ⑥如果上述两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说明还没有找到,因此要继续扫描链表。在继续扫描之前,我们还是要判断一下this指针是否为空。如果为空,说明已经扫描完整个child链表,因此就可以推出for循环了。否则就将new->start的值修改为this->end+1,并让this指向下一个兄弟资源节点,从而继续扫描链表中的下一个子资源节点。

  3.2.5分配接口allocate_resource()

  在find_resource()函数的基础上,函数allocate_resource()实现:在一颗资源树中分配一条指定大小的、且包含在指定区域[min,max]中的、未使用资源区域。其源代码如下:


[/code]
/*

[/code]
*Allocateemptyslotintheresourcetreegivenrangeandalignment.

[/code]
*/

[/code]
intallocate_resource(structresource*root,structresource*new,

[/code]
unsignedlongsize,

[/code]
unsignedlongmin,unsignedlongmax,

[/code]
unsignedlongalign,

[/code]
void(*alignf)(void*,structresource*,unsignedlong),

[/code]
void*alignf_data)

[/code]
{

[/code]
interr;

[/code]

[/code]
write_lock(&resource_lock);

[/code]
err=find_resource(root,new,size,min,max,align,alignf,alignf_data);

[/code]
if(err>=0&&__request_resource(root,new))

[/code]
err=-EBUSY;

[/code]
write_unlock(&resource_lock);

[/code]
returnerr;

[/code]
}

[/code]
  3.2.6获取资源的名称列表

  函数get_resource_list()用于获取根节点root的子资源名字列表。该函数主要用来支持/proc/文件系统(比如实现proc/ioports文件和/proc/iomem文件)。其源代码如下:


[/code]
intget_resource_list(structresource*root,char*buf,intsize)

[/code]
{

[/code]
char*fmt;

[/code]
intretval;

[/code]

[/code]
fmt="%08lx-%08lx:%s

[/code]
";

[/code]
if(root->end<0x10000)

[/code]
fmt="%04lx-%04lx:%s

[/code]
";

[/code]
read_lock(&resource_lock);

[/code]
retval=do_resource_list(root->child,fmt,8,buf,buf+size)-buf;

[/code]
read_unlock(&resource_lock);

[/code]
returnretval;

[/code]
}

[/code]
  可以看出,该函数主要通过调用内部静态函数do_resource_list()来实现其功能,其源代码如下:


[/code]
/*

[/code]
*Thisgeneratesreportsfor/proc/ioportsand/proc/iomem

[/code]
*/

[/code]
staticchar*do_resource_list(structresource*entry,constchar*fmt,

[/code]
  intoffset,char*buf,char*end)

[/code]
{

[/code]
if(offset<0)

[/code]
offset=0;

[/code]

[/code]
while(entry){

[/code]
constchar*name=entry->name;

[/code]
unsignedlongfrom,to;

[/code]

[/code]
if((int)(end-buf)<80)

[/code]
returnbuf;

[/code]

[/code]
from=entry->start;

[/code]
to=entry->end;

[/code]
if(!name)

[/code]
name="";

[/code]

[/code]
buf+=sprintf(buf,fmt+offset,from,to,name);

[/code]
if(entry->child)

[/code]
buf=do_resource_list(entry->child,fmt,offset-2,buf,end);

[/code]
entry=entry->sibling;

[/code]
}

[/code]

[/code]
returnbuf;

[/code]
}

[/code]
  函数do_resource_list()主要通过一个while{}循环以及递归嵌套调用来实现,较为简单,这里就不在详细解释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