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转载】北大信科人对新生的答疑帖(信息科学类专业咨询)——爆全

2010-08-11 11:03 288 查看
这是我不知从哪个地方找到的一个帖子,是北大信息科学的前人为新生准备的答疑帖,一个进入北大信科的新生看完这个帖子后,可以对整个大学学术生活有个全面详细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本文如此之强大。里面不仅介绍了有关北大信息科学专业的学习方向、内容以及学习方法,还介绍了有关于整个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些知识,即使不是在北大信息科学读书,而是一个信息科学类的人,此文也会为其带来巨大的收获。当我读完这篇帖子后,后悔在大一入学时没有看到它以至于大学的专业学习略显迷茫。当然了,如果不是北大信科的人,读完本文以后会对北大信科产生无限的向往与羡慕,即使是北大信科的人,读完本文之后也会对文中所说的各种牛人打击到。不过什么事都要想开,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适当从本文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里我将这个文章整理在此,献给所有有兴趣或从事于信息科学领域的朋友!

总体指导

1.北大信科初步了解

1.1 各位学长,能用一段或者几段话描述一下你们在北大学习的感受吗?

If you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studied in Peking University as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KU is a moveable feast.

选择北大,选择信科,一生无悔!

北大,

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是一个真正能让你稍微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的地方,

是一个教会你独立思考和不要盲从的地方,

是一个让你的志趣变得更高尚,精神变得更纯粹的地方,

是一个让你一旦离开了就会感到孤独的地方……

在北大要读很多书,要做很多梦,还要努力去把其中的一部分梦想变为现实,那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你并不会觉得累,因为你每天都会进步……

总之在北大的日子将是你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自由自在的青春岁月……

1.2 信科院的师兄师姐能给我们这些新生一点建议吗?

好的。

要超然于短暂的欢欣和沮丧;

对集体的激情,对朋友的信任, 对生命中不那么功利和庸俗的追求,对震撼心灵深处的永不放弃,要始终一样

不论走到哪里,记得常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他们是最牵挂你的人

不论经历了快乐事还是忧伤事,记得给昔日的同窗发个mail,他们是你一生最可珍惜的朋友

不管将来的四年里你走过的是辉煌还是坎坷,不要耽溺于对往事的留恋和追悔之中,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遇到挫折,少些自怨自艾,多些自信

经历成功,少些骄傲浮躁,多些冷静

少些傲气霸气,多些宽容忍让

少些取巧偷懒,多些踏实勤奋

不论将来身在何方,记得我们是炎帝黄帝的子孙,是长江黄河哺育的儿女,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富强永远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责任!

1.3 北大信科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数理精通

软硬结合

文理相济

1.4 信科有没有什么话比较流行呢?

其实每一级流行的都会不同。这是前几年的一些流行语:

纵是衰人命,牛心永不泯!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己心!

重阳一生,不弱于人!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没有最牛,只有更牛!

Perfect is Our Business!(完美是我们的追求)

1.5 信息科学的用武之地有多少呢?

上至神州飞船的控制系统以及宇宙空间站的控制电路,下至深海潜艇的超声波检测仪,都是信息科技的用武之地。

从日用电器,电脑,MP3播放器,手机,移动硬盘,DVD/VCD,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因特网,都是信息科技的用武之地。

简单的说: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可见!

1.6 我们信科院直接学习电路系统与软件系统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物理呢?

这种想法就是电子中专,电脑学校以及普通大学的信科的指导思想。
只有学习了数学物理,你才是真正有底蕴的工程师。北大信科培养的学生与他们最大一点的不同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北大信科培养的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工程师(Engineers);而电子中专,电脑学校以及普通大学的信科培养的是技术员(Technicians)或者是伪工程师.
技术员与伪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就是背公式和套公式;而真正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是会用自己的直觉和方法,也就是intuition或sense.能有效地将未知的问题分解简化成熟悉的形式,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给出解答。同时还能利用深厚的底蕴,给出创新和改进。

1.7 这么说来,我们信科院的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去学物理系或者数学系学习呢?为什么要在信科院学习呢?

这种想法过度抬高了数学物理的重要性, 即认为只要学习了数学物理,信息学科就自然的学会了。

试想想:

你学完电磁理论就能自己设计移动通信所使用的射频电路吗?虽然移动通信是靠电磁波传递信号。

你学完概率论就能设计通信和网络协议吗?

以上说的还算是和数学物理有着密切关系的。

像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与通信网结构设计,芯片设计(注意,不是芯片工艺),操作系统, 嵌入式电路系统设计等很工程的学科,基本上就没有数学物理的用武之地。

任何一门成熟的工程学科,都是工程大师们在无数的工程实践中总结发展出来的,其核心理论体系或多或少的借用了一些数学或物理的描述,但是真正的工程理念与设计都不是数学物理所能概括的。

所以你光学了数学物理,你是不会设计网络协议的,不会设计登陆火星探测器的。

举一个例子:
信息论是由香农一手开创的。在其经典的几篇论文中,香农系统的阐述了许多绝妙的工程思想,这些描述,在今天的基于测度论的严格概率论的观点来看是不严密的,当时前苏联不少出身于数学的信息论学者就攻击香农。
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正是香农的理论指导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因特网,改变了世界。苏联信息论学派尽管个个都是数学大牛,但是几乎没有对信息论的主流发展产生过任何影响,更别提对实际的通信技术的指导意义了。只有香农学派的学者们,延续着香农的传统,将深厚的工程理念与数学巧妙的结合起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再举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工程中有一项很重要研究是关于编码的。
数学家们利用椭圆曲线,代数几何,模形式等许多高深的工具造出了许多理论上能接近香农极限的码,但是由于复杂度太高,完全没有实用的价值。
工程研究者完全不相信数学家们的方向是对的,因为大自然的本质就是简单. Simple is the best, but not simpler.
因此,他们利用工程直觉发现应当存在这样一种码;既在理论上能达到香农极限,又能够实用,而且性能比数学家们造出的码还好。终于,在90年代中后期,一系列的突破到来了。
利用工程中最深刻也最简单的反馈原理,结合信息论中的一个巧妙的工程结果,一个大家梦寐以求的好码诞生了。
随后人们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好码,进而发现还可以从人工智能中的统计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些深刻的工程研究成果,带来的就是简单,优美,实用,性能好的码。

这个例子最好的告诉我们,工程研究中,简单完美再加上与现实的trade-off,才能作出真正的有意义的工程研究。

再举一个自身体会的例子:小波分析可以用在信号处理方面。
但是如果你从调和分析的角度来看待小波分析,对于一个工程的学生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对工程本身也没有意义。
如果你从多采样率滤波器组的工程理论出发的话,你就会最后发现小波分析真正的工程意义。而且你自己也会学的很扎实。

1.8 我想学习信息科技,但是我现在在元培班里,请问如何办?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北大的元培班及其前身理科实验班,以及清华的基础科学班,都是为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而创立的,比较适合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学科。

信息科学有其独有的培养模式,因此北大元培班与清华基科班一样,基本上没有培养出信息科学方面的人才。

同理,虽然每年有一部分同学从数学系以及物理系推研到信科学院读研,但是信科院表现最顶尖的还是信科院自己的学生。
毕竟,四年下来,那种工程思维以及信息科技方面的专业底蕴,是别的院系所没有的。更何况,信科院不少同学具有数学以及物理的双学位,信科研究中所用到的数学物理基本都有了。

目前,北大信科院正在酝酿自己组建一个信息科学的实验班,以满足高层次信息人才的需要。

1.9 北大图书馆的书太多太多,海淀图书城的书店里也是汗牛充栋的书籍,该如何选择书籍?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不要迷信经典书籍。 经典书籍大体可分三类。
第一类适合初读,写的深入浅出,详尽无比;第二类适合复习的时候阅读,写的是高屋建瓴,惜墨如金;第三类则是作深入研究的时候,当参考书用的,写的是气势磅礴,可谓百科全书。

大家看书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特别是刚入门的时候,不要为了虚荣去读上面讲的后两类书籍。 当然,你要是天才,就当我没说过,呵呵。
我讲的都是对于非天才型的同学。比如说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就是属于第二类书籍。
初学高等数学或者数学分析的话,实在是没必要看这本书。等你学完一遍,再看这本书就有收获了。

又比如说那本经典的算法导论,就属于第一类书籍。初学算法的同学学此书应该是相当好的。
而斯坦福大学的算法大师Knuth的三卷本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就属于第三类书籍。 这么多年,我没听到过有谁真正读完过的,也许只有
将来作算法研究的同学才会有心思去细读,大部分人都是买了当摆设用的。

同样当摆设的书还有不少,如前苏联炸药奖得主朗道的十卷本理论物理,经典无比,被呢称为朗道十诫。
但是除非你将来立志专攻理论物理,大部分人都是读不下去或者是偶尔看两页的。

所以,请不要迷信经典,特别是不要花冤枉钱买书当摆设,不少同学都吃了这方面的亏了。等到毕业的时候,留着吧看不了,卖了吧又觉得可以,可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10 听说北大高手如林,我该如何适应呢?

a. 不管你原来中学里有多牛,在北大就要调整心态,既不要过分自信,也不要过度自卑。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不要以高考分数来衡量一切。

b.
有些人分数高可能自己本身并不牛,是高中学校牛,老师牛,所以可以考出高分;一旦到了大学里,大家都是同一老师,这时就看个人潜质了。而有些同学分数并不是很高,但是到了大学里如鱼得水,特别牛。

c.
不要陷入哪个学校,哪个系更好的无聊争论中去。新生最感兴趣的是大家的高考分数,这个是很无聊的。许多问题就像问南方人和北方人谁更聪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有任何意义,纯属耍嘴皮子。希望大家踏踏实实,四年里认真努力,谁笑在最后,谁笑的最好。

d. 积极看待所有事务delphi学习方法,力图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即使是批评,也要给出建设性的批评。

e. 做人要厚道,注意搞好寝室的同学关系,一定要记住,不是说话咄咄逼人就是有个性。

1.11 我被北大信科录取了, 暑期剩下的时间里我该干什么呢?

a. 暑假里好好学英语。开学有英语分级考试;早点学比较好。

b. 要是有空,把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好好的预习一下。

c. 预想可能会受到的来自彪悍人物的冲击,这样心理有所准备。

即通常所说的战略上藐视(自信),战术上重视(把情况预想到最差)。
信科的牛人不少(注意不是按高考分数来排的)。信科有不少精英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进步,从不懈怠。

信科可谓藏龙卧虎。 我记得我大一刚进来的时候,就知道同学中:

有人把数学分析,线性代数都学完了,天天嚷着要去数学系挑战实变函数与随机过程(歌谣传说中:实变函数学十遍, 随机过程随机过)这人现在在美国师从信息论大牛。

有人已经学完了物理中的四大力学:量子力学(歌谣传说中:
量子力学量力学),理论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做了好几卷厚厚的习题;此人现在在美国从事纳米光电子方向的研究

有人是当地电器修理部的技术核心,电路玩的那个遛啊,我的随身听坏了都找他修;现在此人在斯坦福电子读博士,业余时间在斯坦福粒子加速器研究中心设计电路,赚点外快。

有人的计算机编程已经很强。Knuth的书也看了有一半了,现在在硅谷的Google总部工作,天天想着搞点有趣的东西。

1.12 自然科学中有诺贝尔奖,数学中有菲尔兹奖与沃尔夫奖,那信息科学呢?

对于计算机科学而言,图灵奖是最高的荣誉!
图灵奖最早设立于1966年,是ACM(美国计算机协会)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所授予的最高奖项,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它是以英国数学天才Alan
Turing先生的名字命名的,Alan
Turing对早期计算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图灵奖主要授予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而这些贡献必须对计算机业有长远而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已有34位在计算机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此殊荣。此外,
ACM Fellow也是很高的荣誉。

对于电子工程来说,由于分支太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奖项。
各个分支都有自己的最高荣誉奖,例如通信技术领域马可尼奖就是最高荣誉,而信息论研究领域香农奖章就是最高荣誉。 这些奖是由IEEE(Insi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国际电工电子学协会)颁发的。IEEE是一个覆盖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生物医学,电信,电力,航空和消费电子设备等领域的权威的国际性学术协会,
IEEE Fellow是比较高的荣誉。 北大信科目前拥有多名IEEE Fellow.

1.13 女生读信息科学合适吗?

没问题。信科不少院系多年的第一名都是女生,前10名中也有不少女生。在前沿研究方面许多北大女生也做的相当不错,
在美国许多大学做教授,比如说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系任教的北大校友就是女生。北大信科院本身就有不少很牛的女教授。 IEEE Fellow,
北大软件工程的领军人杨芙清院士就是女中豪杰!
北大微电子系的美女系主任黄如教授也是科研上的彪悍人物!

简单的说:

谁说女子不如男,信院不少花木兰!

1.14 我是女生,刚刚被信科院录取,请问信科院的男生懂得浪漫吗?

信科院的男生们是理性与激情齐飞,浪漫与现实并重。

平日里的一起自习讨论数学物理问题,调试电路,编写程序;

食堂一起就餐时讨论刷饭卡机器的工作原理;

下自习回宿舍时讨论宿舍门禁系统的改进设计;

大讲堂看电影时讨论建筑的声学原理;

周末未名湖边的促膝长谈,欢声笑语;

情人节里的三朵玫瑰;

农历七夕在信科院楼顶的看星星;

圣诞节时在雕刻时光的烛光晚餐;

浪漫吗?

浪漫吧....

1.15 从中学生的角度看,北大信科院是什么样的呢?

信息学院提供的未来方向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任何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
简单的来说,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如果对数学感兴趣的话,信息学院的通信,信号处理,智能信息,计算理论,算法等都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良好的工程能力。
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信息学院的光电子,微电子,纳米电子,量子电子,计算电磁学等方向都需要扎实的物理背景。对于生物和化学感兴趣的同学,信息学院的微电子器件工艺,纳米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都需要有化学和生物的一点背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工程知识。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或者芯片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信息学院的软件设计,电路设计,体系结构与芯片设计等都需要这方面的功底。

所以说,信息学院是永远向所有的优秀中学生敞开大门的,无论你对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还是你对信息科学有兴趣的话。

1.16 我是生命科学院的学生,请问我能选修信科院的双学位吗?

当然可以。欢迎选修信科院双学位!
客观的说,现在的许多生命科学研究还处在实验摸索的初级阶段,没有系统化。按马克思的话说:当一门学科能够运用数学来准确描述的时候,这门学科才能被成为科学。

而现今的生物研究有三大前沿领域: 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系统生物学。这些领域都需要很强的信息工程背景。
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敢为天下先,开设了Bio-EECS这个新型的本科专业,培养下一代生物人才,特别是神经科学方面的人才。那种研究花草和小白鼠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不是主流了。

历史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超级牛人程和平就是在电子系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了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等许多基础信息科学知识,从而在钙火花信号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成为一代牛人!

1.17 信科院有没有出什么名人呢?

很多很多。 随便举几个: 前新浪网总裁王志东;美国网络研究领域华人第一人张辉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计算机系主任从京生教授。

信科院培养的新一代牛人后劲很足!例如2004-2006度美国斯隆研究奖中,北大校友中唯一一个获奖的就是信科院电子系毕业的欧阳敏。

据美国世界新闻网报道,斯隆研究奖在学术界声誉很高,历史上曾有26位诺贝尔奖和13位菲尔兹奖得主获过此奖,其中包括著名华裔学者李政道、李远哲、丘成桐等。该奖由斯隆基金会自1955年起每年颁发一次,专门奖励科学领域最杰出的年轻教授,奖项涵盖9大科学领域: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信息科学等

欧阳敏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欧阳敏博士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其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纳米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lieber教授,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期间曾获得“北京大学学术十佳”和“Distinguished Student Award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USA”等多项奖励。

特别指出的是1993年欧阳敏同学以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该年电子系学生还获得三个一等奖,为北大取得最高奖"挑战杯"立下最大功劳。

欧阳敏博士近几年主要从事Nanoelectronics和Spintronics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4篇,在Physics
World,Phys. Rev. Lett.等刊物上发表综述性和原创性论文30余篇,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APS,ACS,MRS,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s等)上做邀请报告50余次,是当今国际上Nanoelectronics和Spintronics前沿领域中最活跃和青年科学家之一。

1.18 信科院有没有什么流行的歌曲呢?

似乎周杰伦的"扇子"很多。

a. 爱在西元前-计算机体系结构版

老潘和老亨颁布了体系葵花宝典
印在白色的草纸面,距今已两千两百多天
程旭老大在103,激扬慷慨的语言

我却在下静静趴在桌上安稳的睡眠

转移,冒险,例外,中断,有什么关联
不管是双精单精都不符合我的习惯
经过四大助教身边,我只好沉默寡言
生怕自己的一无所知被他们发现

当指令集变成了易懂的语言
RISC就成了永垂不朽的经典

我给你的爱写在流水线
存放在一大堆寄存器里面
过几个周期后检查发现
一连串指令就已经执行完

我给你的爱写在取指前
深埋在内存高位地址空间
而白纸黑字印出的试卷
那已遗忘多时的悲惨
一切又重演

我感到很疲倦 离放假还是很远
害怕下次还要陪在你身边

b. 双截棍- 程序设计考试版

理教楼里气氛紧张,做满了信科人
教室里面的监考官,很牛,很严厉
出考试题的老师,练CPU,耍单片机

硬件工夫最擅长,还会逻辑门和三极管
他们讲的我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
什么软件跟网络我都耍得有模有样

什么语言最喜欢,C++面向对象
想要去英伦美帝,学图灵诺依曼
怎么编?怎么编?离散数学是关键
怎么编?怎么编?数值分析也较难

怎么编?怎么编?数据结构最重要

算法不学莫后悔,死得难看
一段代码写好,一个左子树,右子树
一句不会递归有危险,不停调用
一个优秀的库函,一用好多年,拷贝好带身边

怎么编?怎么编?我学会动态规划
怎么编?怎么编?分支限界的难关
怎么编?怎么编?已被我一脚踢开

哼,快使用C语言,哼哼哈兮
快使用C语言,哼哼哈兮
编程之人切记,NP无敌

是谁在练汇编,背指令集
快使用C语言,哼哼哈兮
快使用C语言,哼哼哈兮
如果我会分治,快速解题
熟用堆栈队列,系统分析

快使用C语言
哼,我用VB描述
哼,万能的回溯法

c. 爱在西元前-计算概论版

冯诺伊曼先生设计出的ENIAC
宣告计算机诞生距今已经五十七年
图灵前辈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
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点

摩尔定律,鸵鸟算法,是谁的发现?
喜欢在指令中寻找你的流水线
走过微软研究院
我以盖茨之名许愿

思念像01串那样蔓延
当汇编已成为过去的语言
C++就成了当今的经典

我给你的爱写在JAVA虚拟机里面
从WINDOWS到LINUX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一行行代码中间

用面向对象思想编写出的软件
已成为永远

我感到很疲倦
解决不了NP问题真可怜
害怕世界从此再没有经典
爱在西元前 爱在西元前

d. 爱在西元前-高等数学版

欧几里德留下了几何原本
传抄在雪白的羊皮纸上
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
阿波罗尼生于帕加
凝视着永恒的圆锥曲线

丢番图却在静静的欣赏不定方程的解

微分 级数 离散 收敛 是谁的发现?
喜欢你在连续之中逼近我的极限
经过剑桥三一学院
我以牛顿之名许愿

思念就像傅利叶级数一样蔓延
当空间只剩下拓扑的语言
映射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Banach空间
深埋在康托尔集合里面
用超越数去超越永远
那没有尽头的无穷
一切又重现

e. 爱在西元前 -量子力学版

普朗克先生写下了黑体辐射公式
宣告量子力学诞生距今已一百又零三年
薛定谔方程,天才的灵光一现
用德布罗意波谱写出物理学光辉顶点

对易,表象,守恒,自旋,是谁的发现?
喜欢在光谱中你只属于我的那条线
经过丹麦玻尔研究院
我以大师之名许愿

思念像海森堡矩阵般地蔓延
当波函数只剩下测不准语言
几率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是轨道加自旋渗透到每一个原子的里面
隔一个世纪再一次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是轨道加自旋渗透到每一个原子的里面

用狄拉克符号写下了永远
那一宏观确定的经典,不会再重演

我感到很疲倦
能级低的好可怜
害怕再也不能跃迁到你身边

f. 爱在西元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版

埃德蒙哈雷撰写了生命表文献
刻在精算学的字典
距今已经三百一十多年
你在骰子前
思考随机的事件

高斯却在静静欣赏正态分布的曲线
抽样描述回归多元是谁的发现
喜欢计算结果之中p值很小的画面
经过费舍尔的身边

我以尼曼之名许愿
思念像结构方程一样的漫延
当数据只剩下秩的语言
非参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时间序列分析里面
几十步差分后相关性检验
自回归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时间序列分析里面

用遍历性质刻下了永远
那一提前千年的预言
一切又重演
sas,R,S,VB是谁的软件
喜欢输出结果之中系数显著的画面

经过库兹尼茨身边
我以泊松之名许愿
思念像路经分析一样的漫延
当变量只剩下重叠的表现
因子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时间序列分析里面
几十步差分后相关性检验
自回归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时间序列分析里面
用遍历性质刻下了永远
那一提前千年的预言
一切又重演
购买力平价很危险离实施还很远

恐怕再也不能编到国核里面
爱在西元前
爱在西元前

g. 爱在西元前-理论物理版

威腾宣布了第二次超弦革命
将11维宇宙纳入M理论 距今已经一十几年
缠绕的超弦编织了无限的空间
我却在一旁静静地聆听
你拨动的宇宙琴弦
拓扑 对偶 卡-丘空间 是谁的语言
喜欢在睡梦中擦拭你我的那块镜像空间
走过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我以教皇之名许愿

思念象波色弦般地蔓延 当宇宙已实现镜像翻转
我们会不会被分隔在不同的对偶空间 再也不能相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创世前
烙印在十一维的超引力里面
几十亿年后惊奇的发现 我们那爱的对偶琴弦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一瞬间 共振在弦的微分流形里面

用弦方程写下了永远 那对舞动了亿年的琴弦永远不会孤单
我感到了一丝疲倦 思绪回到上个宇宙纪元
我们共舞在十一维的超空间

爱在创世前 爱在一瞬间

分类介绍

考虑到信科院大一新生的特点,从他们最熟悉的领域开始。下面按数学篇,物理篇,软件篇,硬件篇,以及专业篇展开。

总之学习的时候要充满激情, 无论你是热力四溢还是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信科的同学尤其有激情,因为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聆听到自然和人类世界的真正的声音!

2. 数学篇

2.1 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在大学里学好数学呢?

思考路线比具体推导更重要。数学并非说得越玄乎越显水平;

真正的理解在于抓住实质学习,“如果你还觉得某个东西很难、很繁、很难记住,说明你还沉迷于细节,没有抓住实质,抓住了实质,一切都是简单的。”这是概率之父Kolmogorov的名言;

我们平时在学习数学时,也时刻问自己,能不能向一个外行讲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不能,说明我们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

2.2 如何阅读和学习数学书呢?

对于数学类书籍,我认为:书不在多,而在于认真的研读并且独立完成习题。读书而不做习题,就如同入宝山空手而归。许多自学数学的同学都有体会,匆匆忙忙看完一本书,似乎都懂了,但是具体到题,就不会做了,自然基本的东西也就没有掌握。

另一点,是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书籍太多,如何以最小的时间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是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还是那句话,不要爱慕虚荣。有不少人人称道的经典书籍,其实研读起来是很费劲的。
有的由于时代的关系,不少内容都略显陈旧,不适合工程类的同学学习,例如牛顿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
有的则是鸿篇巨制,不适合做教材学习,例如S.Lang的代数。有的则晦涩难懂,完全布尔巴基学派的风格,只见天外飞来的定义,定理,推论以及草草的证明,完全没有motivation
和 insight, 如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理一书。 有的则对背景知识要求太多,而且对于工程类背景同学未来的研究没有太多意义,例如Halmos的测度论。

有的人现在大谈素质教育,过分的贬低习题的重要性,这是不对的。当然我们讲的做题,不是做低水平重复的题,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不推荐大家做吉米多维其习题集的原因。

有位数学院士曾经说过他自己在学生年代不喜欢做题,以为做题费时间,不增长新知识,不如多看点书,占得实地。
等做了科研才发现,很多知识和方法都像雾里看花一样,似曾相识,但就是不能切实掌握和应用。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也做过亡羊之补,但是“因而学之,又其次也”,效果不好。
所以如果某本书你只是拿来作参考,或者读其中某个片段的解释,自然没这个问题。不然,是一定要做习题的。

任何一个读数学的人都知道,看别人的专著或教材,学一个新理论,往往是非常枯燥的事情。如果开头就有难点,那简直看不下去。更多的时候,你把证明从头到尾都看明白了,却还是觉得自己脑子里没什么东西。这种效果当然不好。即使假定“第一遍学习不可能全理解”,前述这种普遍情形依然很糟糕。

有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可供参考:

第一,“不动笔墨不看书”,老话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毕竟看一遍的印象太肤浅。具体来说,书上讲到一个定义是
well-defined,或某个东西是不变量,或某些一般性质如何成立,常常会留给读者自己验证,这时你最好马上去做这个事,因为这种具体计算往往可以给你必要的感性认识。

第二,永远记住典型例子的重要性。概念和定理,定义和证明,表面看来是一本书的中心,但从它们出发,你很难理解一套理论和方法的真正含义。要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一定要利用自己以前知道和书中刚刚提供的典型例子,充分地去观察,计算,描绘,解释,联想,提问,反思,找反例,一般化,特殊化...尽可能把一个例子的方方面面烂熟于心。这样,书上的定义和定理就在你的这些例子中成为“活”的东西,它们背后所蕴涵的问题、情境、思路、指向也就会自动向你呈现出来。

第三,不要被书牵着鼻子走。如果单纯按照定义、例子、定理、证明、引理、推论、习题的顺序来看书,你会感觉很乏味,不但思维活跃不起来,而且很容易疲劳。为此,你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兴奋起来,站在作者相对的角度(对话者)来思考。比方说,书上讲到某个概念,你可以立刻盖上书,尝试着从自己以前的经验里找出这样的例子,越简单越典型越好。然后问自己:这类东西有什么意义?回味一下,没有答案也不要紧。接着往下看,你会看到解释(一本好书多少都会在重要定义的前头后面加上直观性的解释,以及问题背景的介绍)。然后问你自己:这问题重要吗?为什么人们对它有兴趣?它与前面的体系有什么关联?是一个自然的引申吗?动机在哪里?我以前见过类似的东西吗?如果是我会怎么来想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无穷无尽学习,你大可随自己高兴在什么时候去想;如果你需要建议,那么看一个钟头书然后停下来休息十分钟、散散步,这个空闲就可以想想;如果你这个时候没心情,那么在回来开始继续看之前,先自己在心里“默”一“默”刚才看过的东西,默默地向自己抛出这些挑衅式的问题。这些思考,其意义不在于马上得到答案,而在于让你做好准备,熟悉理论和问题的情境。这样,你接着往下看时,潜意识里就已经进入一种良好的兴奋状态,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书中的意图。

上面几点,其实是彼此有关联的,只不过由小及大,而要点都在于激发自己,为自己与书本之间的“对话”准备好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

这就是为什么做题是必须的。因为它们提供的正好就是许多具体的例子,以及这个理论所面对的或一般或特殊的问题。只不过你做这些题目时的心态,也该与一个幼稚的中小学生不同----时时记住,它们提供给你的,是反思书中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宝贵机会;你应当利用这个机会,检查自己看书时的理解,锻炼自己对于常用技巧的掌握,熟悉这类问题的常见思路。在做题的基础上,再另外给自己一个适当的时机,对一节一章甚至整本书的框架作一个反思。我深信,这是读通一本书的最通用的法门。它也同样适用于读别人的paper。在这个经验的基础上,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不只是在“学”数学,而是真正在“做”数学了。

2.3 对于信科院大一的数学课程,可否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思想?

对于高等数学与数学分析而言,主要有:

“逼近”(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化圆为方”,线性近似(直到多元微积分里面的 Jacobian 和一般的级数展开), 黎曼积分。

进行“局部”分析的 idea ---- 微积分应用于极值、单调性、不等式等等。

“控制”的数量关系----比如高阶无穷小(大),优超级数,比较判别法。

对于线性代数或者高等代数里而言,主要有:

公理化思想----线性空间、线性相关、内积、度量等等的抽象定义,以及对其它概念的某些抽象处理。

“化约”的思想----取基底,取标准形学习delphi7,及各种特殊情形的化归技巧

不变量和标准形理论----这不用多说,是这门课的核心和难点。

2.4 对于高等数学或者数学分析,能否推荐几本比较好的书籍?

好的。

先介绍一下数学分析辅导书籍中的王者之作!这本书就是裴礼文先生编著的《 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前市面上可以见到的数学分析习题指导,考研指导,辅导教参等种类十分丰富。 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是其
中有的书籍篇幅过大,如吉米多维其习题集解答共六本,一般人很少能通读下来,而其中大部分是偏计算性质的。有的又过于偏理论,有的只是一本习题集没有答案,对于中等水平的自学者来说,很难得到辅导指点。裴礼文的这本书可以
说是这类书籍的王者之作!选题十分精当,编排十分合理,类型技巧等分门别类,脉络清晰。题目证明型和计算型的题目比例合理,难度深浅都有,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从1989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10多次,供不应求!繁体版在台湾出版后,也是连连再版,供不应求。令人欣喜的是,裴礼文先生在今年2月推出了这本书的第二版,增加了不少好的例题与习题,并对习题的绝大部分增加了惜字如金的提示,使之更适合自学使用。因为太详细的解答会使学生偷懒,直接看答案,没有答案的话许多证明的思路无法学习,惜字如金的提示则恰到好处的在关键时刻点醒你,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很好!

再介绍一下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Rudin的数学分析原理一书在美国非常流行,是Rudin分析系列三步曲中的第一步,呢称为"baby
Rudin".(其他两本分别是实分析与复分析,泛函分析)这本书并不适合初学数学分析的同学阅读,适用对象是已经学过一遍以上数学分析原理的同学。
为什么呢?我个人感觉如果说数学分析就像一个风景,那么写数学分析的作者就是一位画家,自然画家有高下之分。
Rudin的特点就在于他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全貌,用笔精练,吝惜墨水。初学者看的话,就只能看到一种朦胧美,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已经学过一遍以上之后再来看的话,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精练的笔法,没有冗余之笔,自然理解悟性会更上一层楼。既然有学校采用这个作教材,自然而然的就有人想把rudin的这个素描画再扩充一点,轮廓更清晰,更饱满一点,让初学者更容易理解一点。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
数学系张筑生老师的数学分析新讲一书。自从我研读了rudin的书,再结合张老师的书,我突然间明白了张老师写书的意图了。他实际上也是意图对rudin的这本书进行扩充说明,使其可读性增强,更适合初学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中国版的rudin数学分析原理的扩充版本。当然,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Rudin这本书的经典,因为张老师这本书已经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数学分析书里Top
3的书了。所以初学者可以将张筑生老师的书和Rudin的书配合使用。
我个人的体会是;刚开始,很朦胧,然后逐渐的清晰,清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然后有一个很深刻的框架在你脑海里,再然后,留在你脑海里的已经没有什么细节了,只有Rudin的那些大师级的神来之笔.......

其他推荐书籍:

《高等数学解题过程的分析和研究》,钱昌本著;
《高等数学复习题解与指导》,陈文登著;

2.5 可否推荐线性代数或者高等代数的书籍?

许以超 “线性代数和矩阵论”

丘维声 "高等代数"(上,下)

许甫华、张贤科, "高等代数解题方法"

以上三本都是难得的好书!

2.6 其他数学科目呢?

太多了。先把大一的这两门数学课学好吧。

2.7 能介绍一下和数学相关的八卦或者名人名言吗?

好的。

a.
在数学家Hilbert的博士宣誓仪式,校长主持:“我庄严的要你回答,宣誓是否能使你用真诚的良心承担如下的许诺和保证:你讲勇敢的去捍卫真正的科学,将其开拓,为之添彩;既不为厚禄所驱,也不为虚名所赶,只求上帝真理的神辉普照大地,发扬光大。”

b. 阿基米德比荷马更有想象力
——伏尔泰

c. 数学家是天生的,不是造就的
——H.Poincare

d. 优秀的数学家在定理或理论之间看到了类似
卓越的数学家则从类似中间看到了类似
——Banach

e. 11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Euclid的书,并请我的哥哥当我的老师。
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犹如初恋般的迷人。

——B.Russell

f.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可我自己认为,我好像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的为拾到更光滑些的石子或更美丽的些的贝壳而欢欣,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被探明的真理之海。

——Issac Newton

g. 名师出高徒系列

Dirichlet是Riemann的老师
Wierestrass是Cantor, Killing 和 Frobenius的老师

Noether 是van de Wearden, Alexandroff的老师。
Hardy是Wiener的高等数学的老师,

Hermite是Dini的老师
Hadamard是Frechet的老师
Kronecker是Kummer的老师

Sylow是S.Lie的老师
Hodge是Atiyah的老师
Gauss的小学老师是Lobachevsky的大学老师

Hilbert是无穷多个人的老师
姜立夫先生是陈省身先生的老师,陈先生是丘成侗,吴文俊等人的老师。
苏步青先生是谷超豪先生的老师

华罗庚是陈景润,王元等人的老师

h. 有一条小路,穿过田野,通向新南盖特,我经常独自一人到那里去看落日,并想到。然而, 我终于不曾,因为我想更多的了解数学。

——B.Russell

g. R.Thom是法国人,35岁得的菲尔兹奖.
在一次采访当中,作为数学家的Thom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个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个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Thom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摇曳妩媚,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美丽是我们的数学家英雄们永恒的追求。

3. 物理篇

3.1 能谈谈美国和前苏联物理书的风格吗?

美国人的物理书:总体风格生动活泼,注重物理本质和实验现象,不喜欢繁难的数学推演,代表作首推费曼物理学讲义。

苏联人的物理书,总体风格严谨扎实,注重理论体系,数学功底深厚,代表作朗道的十卷巨著《理论物理教程》。

3.2 信科也开了不少物理课程,那么在信科学物理和在物理系学物理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是信息学院,学物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实践学习,这就是我们学院学生与物理学院学生的最大区别。

当今的理论物理研究,越来越多的使用极其艰深的理论工具,比如前沿的弦论。与实际脱离太多。 近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越来越多的授予实验物理学家就是想扭转这个趋势。
几年前还破天荒的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一位地地道道只有本科学历(电子学学士)的电子工程师。

所以我们学物理更多的是了解物理原理,在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多下功夫,决不要陷入复杂数学推导的泥潭中去。
这方面想训练思维的话,我建议大家看看传感器设计方面的书籍,里面有很多非常巧妙的设计,利用了许多简单有效的物理学的原理(例如电光效应,磁光效应等)。

一个好的自我训练的方法就是给出一个物理现象,要求自己马上用直觉给出一种解释,
然后再想办法用简单有效的数学方法去证明。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去读苏联学派的物理书籍,那里的数学味很浓,代表就是朗道的理论物理十卷本。

大家应当多看美国人写的很多的物理书籍,那种书籍物理味很浓,代表是伯克利使用的物理讲义五卷本和费曼物理学讲义三卷本。
前者我记得里面的数学公式特别的少,实验和原理的说明特别的多。后者基本类似。也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呵呵。

再举一个开课的例子:

电子系的量子力学课以前是由物理学院的老师开的,基本都是做理论物理的老师讲课。特点就是以数学推导为主,基本上没有什么物理图象的。泛函分析,算子理论,偏微分方程等运用的无比流畅。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可以熟练的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解答很多量子力学的习题,但是最基本的东西却没有学懂。

后来量子电子研究组的泰斗董太乾老师出来讲这门课,他侧重于物理图象的培养,将物理的概念讲解的极其清晰,再结合他熟练运用量子力学到实际科研的经验,可以说很多学生都收益不少。他从不用一些无意义的数学推导。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电子系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理论物理的那一套方法对于电子系是行不通的。

3.3 除了教材之外,师兄师姐们能推荐一些适合信科人用的物理参考书吗?

a. 费曼物理学讲义:
该书是炸药奖得主,物理大师费曼为加州理工的本科生上物理课所使用的讲义。前面两卷里涉及到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非常的有物理味道。第三卷是介绍量子力学的。费曼继薛定鄂方程,海森堡矩阵力学后对量子力学给出了第三种途径(路径积分的方法),因此他写的量子力学部分比较有味道。

b. 伯克利物理教程共五卷:
力,热,光,电磁,量子物理。里面对实验部分的介绍是其他同类书籍不多见的。此书强调概念而不很重视数学严密性delphi学习资料,物理味道很浓。量子物理部分很有特点。可以作为量子力学的先导和原子物理学的极好参考

c. 力学(郑永令,贾起民编著):
这是复旦大学物理系使用的普物教材。写的很好。强烈推荐,特别适合信科院所有水平的同学。另外注意的是这是复旦大学普通物理学系列教材中的一本。其他几本如电磁学,光学,热学等均是非常好的教材。

d.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著):非常有物理味道,这在中文物理书里是不多见的。现在已经出第三版了。学习原子物理学时结合伯克力教程中的量子物理学一书将受益很大。

e. 光学(Born、Wolf)是个经典,看起来让人很烦,但毕竟是不可缺少的。
Goodman的《傅立叶光学导论》是傅立叶光学的好书。Fraunhofer衍射就是源的FT而已,无他。而傅立叶分析中一个域中的相乘等于另一个域中卷积这个定理也会有力帮助理解光栅的作用。

f. 美国物理试题与解答:一套七本,里面收集了美国一流名牌学府如哈佛,MIT,斯坦福,哥伦比亚等学校物理研究生入学试题及其解答,比较有启发性。

g. 高等物理精编:
这也是一套物理辅导书,是专门为CUSPEA(1980-1989李政道先生倡议的中美联合招收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的选拔考试)准备的,是期末考前复习的好资料。因为该书总结性很强,不适合平时学习。这套书分五册。光学原子物理(郭光灿等编著),经典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程稼夫等编著),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朱栋培等编著),天体物理电路分析脉冲分析(周又元等编著),相对论物理热力学统计物理(张家铝等编著)。

h. 量子力学类

初量:伯克利物理教程之量子物理学篇。入手容易而不会产生歧义的,没有见过比伯克利这本更好的书。赵凯华先生的量子物理学也还可以。

中量:席夫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苏汝铿著),曾谨言:量子力学

欣赏:狄拉克写的量子物理学。简洁!曾被誉为秋水文章不染尘! Voice of the King!

3.4 能介绍一下和物理相关的八卦或者名人名言吗

好的。

a.
若干年前,在伦敦的西敏寺举行了一个仪式,这个仪式注定将永久地载入史册,那是在牛顿墓石周围的地面上镶进一块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的纪念碑。为狄拉客致辞的就是霍金,当代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的最伟大的权威。

b. 乌仑贝克是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他曾将物理学的美这样赞叹: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vea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er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标准译文是: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而丰子恺先生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译文: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
一刹那便是永劫

c. 物理学家归类

1/2 级:Einstein
1 级:Bohr、Heisenberg、Schrodinger、Dirac
2 级: Landau

3 级: 其余所有

d. 量子力学的宗师级人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少年得志,如Planck 36岁成为院士,Einstein 26岁发现光电效应(同年发现狭义相对论),Bohr
28岁提出氢原子结构理论,Heisenberg 24岁提出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Dirac 23岁提出量子力学中的非对易代数,de Broglie
32岁提出物质波,Schrodinger算是大器晚成的了, 他在38岁提出Schrodinger方程,领导创立了量子力学的波动力学形式。

e. 我们了解恒星的发光原理并没有使我们减少对星空的爱慕与敬畏
--费曼

f. 英国诗人这样称赞牛顿: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大意为:

自然与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牛顿诞生吧

于是,世间万物重归光明!

g. 关于这个宇宙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她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Albert Einstein

4. 软件篇

4.1 信科院学生要掌握的软件基础有哪些?

熟练运用C语言以及面向对象的c++语言的编程

基本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操作系统(Linux与Unix)

基于windows的各种软件的使用

4.2 在编程方面能给些建议吗?

1) 做事情要注重自己的兴趣,没有兴趣的事做起来不会开心,也不会有很高的成就。

2) 坚持。不坚持成不了大事,尤其对于编程序。

3) 注重格调。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4) 做人要谦虚,做事要有气势。

5) 勤奋,永远不变的成功的秘诀。

4.3 能推荐一些好的参考书吗?

a. 算法方面

1)算法导论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经典之作!

2)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Knuth, 鸿篇巨制!

b. C与C++方面(下面的书籍都有中译本)

1).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 Kernigan and Ritchie

2).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 Bjarne Stroustroup

3).C++ Primer

4).Inside Visual C++ - David J. Kruglinski

5). C++ How to Program - H. M. Deitel, P. J. Deitel

6). Thinking in C++ (2nd Ed) - Bruce Eckel

c. Windows下编程

1)Windows Programming - Charles Petzold

2)深入浅出MFC(第二版,侯捷著)

3)MFC Internals - George Shepherd and Scot Wingo

d. 操作系统

1) Tanenbaum的"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和"Modern Operating
System"。

2) Linux 源代码情景分析,毛德操等人著

4.4 信科院的同学参加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吗?

当然参加! 信科院现在有专门的老师与团队负责由ACM主办的全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方面的培训参赛工作。竞赛成绩也是相当不错!
还有一个在线做竞赛题的网址:http://acm.pku.edu.cn

每年北大都会在校内举行程序设计大赛暨ACM/ICPC北京大学代表队选拔赛。

ACM(Associta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是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能力竞赛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赛事。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参赛选手展
示计算机才华的广阔舞台,著名大学计算机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是信息企业与世界顶尖计算机人才对话的最
好机会学习,活动的举办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声望,并逐步演变成为一项阶梯形的学科竞赛。目前,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高校间学科竞赛。

举办北京大学程序设计大赛暨ACM/ICPC北京大学代表队选拔赛,旨在培养参赛选手的创造力、他们在软件程序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同时检测选手们在压力下进行开发活动的能力,同时选拔出一些优秀的选手加入北京大学ACM代表队。

强烈建议每一位信科院的同学都去参与,相信对大家的软件功底会有很大提高!

4.5 能介绍一下和软件相关的八卦或者名人名言吗?

好的。网上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我心中的编程高手。全文引用如下:

微软电话面试的一道题就是“Who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coder, and why?”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来凑个热闹。排名不分先后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1)

--Bill Joy,前任Sun的首席科学家,当年在Berkeley时主持开发了最早版本的BSD。他还是vi和csh的作者。当然,Csh
Programming Considered Harmful 是另一个话题乐。据说他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写个操作系统,就在三天里写了个自己的Unix,
也就是BSD的前身。当然是传说了,但足见他的功力。另一个传说是,1980年初的时候,DARPA让BBN在Berkley
Unix里加上BBN开发的TCP/IP代码。但当时还是研究生的B伯伯怒了,拒绝把BBNTCP/IP加入BSD,因为他觉得BBN的TCP/IP写得不好。于是B伯伯出手了,端的是一箭封喉,很快就写出了高性能的伯克利版TCP/IP。当时BBN和DARPA签了巨额合同开发TCP/IPStack,谁知他们的代码还不如一个研究生的好。于是他们开会。只见当时B伯伯穿个T-shirt出现在会议室(当时穿T-shirt不象现在,还是相当散漫的哈)。只见BBN问:你怎么写出来的?而B伯伯答:简单,你读协议,然后编程就行了。最令偶晕倒的是,B伯伯硕士毕业
后决定到工业界发展,于是就到了当时只有一间办公室的Sun, 然后他就把Sparc设计出来了……象这种软硬通吃的牛人,想不佩服都不行的说。据Bill
Joy的同事说,一般开会的时候B伯伯总是拿一堆杂志漫不经心地读。但往往在关键之处,B伯伯发言,直切要害,提出漂亮的构想,让同事们彻底崩溃。对了,他还是Java
Spec和JINI的主要作者之一。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2)

--John Carmack John Carmack,id Software的founder和Lead
Programmer。上个月和一个搞图形的师兄聊天,他竟然不知道John Carmack,
也让偶大大地晕了一把。不过也许搞研究的和搞实战的多少有些隔吧。想必喜欢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都知道J哥哥。90年代初只要能在PC上搞个小动画都能让人惊叹一番的时候,J哥哥就推出了石破天惊的Castle
Wolfstein, 然后再接再励,doom, doomII, Quake...每次都把3-D技术推到极致。J哥哥的简历上说自己的专长是"Exhaust 3-D
technology",真是牛人之言不我欺的说。做J哥哥这样的人是很幸福的,因为各大图形卡厂家一有了新产品就要向他“进贡”
,不然如果他的游戏不支持哪种卡,哪种卡基本就会夭折乐。当初MS的Direct3D也得听取他的意见,修改了不少API。当然,J哥哥在结婚前十数年如一日地每天编程14小时以上,也是偶们凡人望尘莫及的。对了,J哥哥高中肆业(?),可以说是自学成才。不过呢,谁要用这个例子来为自己学习不好辩护,就大错特错了。那Leonardo
Da Vinci还是自学成才呢(人是私生子,不能上学)。普通人和天才还是有区别的。对了,其实偶们叫“达分奇”是相当不对的,因为Vinci是地名,而Da
Vinci就是从Vinci来的人的意思。换句话说,Leonardo Da Vinci就是“从Vinci来的Leonardo”的意思。叫别人“Da
Vinci”就不知所谓乐。嗯,扯远了,打住。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3)

-- David Cutler David Cutler,VMS和Windows
NT的首席设计师,去微软前号称硅谷最牛的kernel开发员。当初他和他的手下在微软一周内把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bootable
kernel写出来,然后说:“who can't write an OS in a
week?",也是牛气冲天的说。顺便说一句,D爷爷到NT3.5时,管理1500名开发员,自己还兼做设计和编程,不改coder本色啊。D爷爷天生脾气火爆,和人争论时喜欢双手猛击桌子以壮声势。:-)
日常交谈F-word不离口。他面试秘书时必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ord '****'?"
,让无数美女刹羽而归。终于有一天,一个同样火爆的女面对这个问题脱口而出:"That's my favorite
word"。于是她被录取乐,为D爷爷工作到NT3.5发布。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4)

-- Donald E. Knuth Don
Knuth。高爷爷其实用不着偶多说。学编程的不知道他就好像学物理的不知道牛顿,学数学的不知道欧拉,学音乐的不知道莫扎特,学Delphi的不知到Anders
Hejlsberg,或者学Linux不知道Linus
Torvalds一样,不可原谅啊。:-)为了让文章完整,就再罗唆几句吧。高爷爷本科时就开始给行行色色的公司写各种稀奇古怪的编译器挣外快了。他卖给别人时收一两千美元,那些公司拿了code,加工一下卖出去就是上万上十万。不过也没见高爷爷不爽过,学者本色的说。想想那可是60年代初啊delphi,
高爷爷写编译器写多了,顺带就搞出了个Attribute Grammar和LR(k),大大地造福后人啊。至于高爷爷在CalTech的编程比赛(有Alan
Kay得众多高高手参加)总是第一,写的Tex到86年就code
freeze,还附带2^n美分奖励等等都是耳熟能详,偶就不饶舌乐。顺便说一下,高老大爷是无可争议的写作高手。他给Concrete Mathematics
写的前言可谓字字铿锵,堪为前言的典范。他的技术文章也是一绝,文风细致,解释精当,而且没有学究气,不失轻快跳脱。记得几年前读Concrete
Mathematics,时不时开怀大笑,让老妈极其郁闷,觉得我nerdy到家,不可救药。其实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更不知那完全是高爷爷的功劳。说到写作高手,不能不提Stephen
A.
Cook。他的文章当年就被我们的写作老师极力推荐,号称典雅文风的样本。库爷爷一头银发,身材颀长,总是面带谦和的微笑,颇有仙风道骨,正好和他的仙文相配的说。高爷爷其实还是开源运动的先驱。虽然他没有象Richard
Stallman那样八方奔走,但他捐献了好多作品,都可以在网上看到,比如著名的Mathematical Writing,MMIXWare,The Tex
Book等,更不用说足以让他流芳百世的Tex乐。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5)

-- Ken Thompson Ken Thompson,C语言前身B语言的作者,Unix的发明人之一(另一个是Dennis M.
Riche老大,被尊为DMR),Belle(一个厉害的国际象棋程序)的作者之一, 操作系统Plan 9的主要作者(另一个是大牛人Rob Pike,
前不久被google挖走了)。Ken爷爷也算是计算机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人物了。1969年还是计算机史前时代,普通人都认为只有大型机才能运行通用的操作系统,小型机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至于用高级语言来写操作系统,更是笑谈。Ken爷爷自然不是池中物
,于是他和DMR怒了,在1969年到1970间用汇编在PDP-7上写出了UNIX的第一个版本。他们并不知道,一场轰轰烈烈的UNIX传奇由此拉开了序幕。Ken爷爷在1971年又把Unix用C重写,于是C在随后20年成就了不知多少豪杰的梦想和光荣。Ken爷爷还有段佳话:
装了UNIX的PDP-11最早被安装在Bell Lab里供大家日常使用。很快大家就发现Ken爷爷总能进入他们的帐户,获得最高权限。Bell
Lab里的科学家都心比天高,当然被搞得郁闷无比。于是有高手怒了,跳出来分析了UNIX代码,找到后门,修改代码,然后重新编译了整个UNIX。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个世界清净了”的时候,他们发现Ken爷爷还是轻而易举地拿到他们的帐户权限,百思不解后
,只好继续郁闷。谁知道这一郁闷,就郁闷了14年,直到Ken爷爷道出个中缘由。原来,代码里的确有后门,但后门不在Unix代码里,而在编译Unix代码的C编译器里。每次C编译器编译UNIX的代码,就自动生成后门代码。而整个Bell
Lab的人,都是用Ken爷爷的C编译器。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6)

-- Rob Pike Rob Pike, AT&T Bell Lab前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
,现在google研究操作系统。罗伯伯是Unix的先驱,是贝尔实验室最早和Ken Thompson以及Dennis M.
Ritche开发Unix的猛人,UTF-8的设计人。他还在美国名嘴David
Letterman的晚间节目上露了一小脸,一脸憨厚地帮一胖子吹牛搞怪。让偶佩服不已的是,罗伯伯还是1980年奥运会射箭的银牌得主。他也是个颇为厉害的业余天文学家,设计的珈玛射线望远镜差点被NASA用在航天飞机上。他还是两本经典,The
Unix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和 The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的作者之一。如果初学者想在编程方面精益求精,实在该好好读读这两本书。它们都有中文版的说。罗伯伯还写出了Unix下第一个基于位图的窗口系统,并且是著名的blit
终端的作者。当然了,罗伯伯还是号称锐意革新的操作系统,Plan9,的主要作者。可惜的是,Plan9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罗伯伯一怒之下,写出了振聋发聩的雄文
Systems Software Research is
Irrelevant,痛斥当下系统开发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弊病。虽然这篇文章是罗伯伯含忿出手,颇有偏激之词,但确实道出了系统开发的无奈:开发周期越来越长,代价越来越大,用户被统一到少数几个系统上,结果越来越多的活动是测量和修补,而真正的革新
越来越少。就在罗伯伯郁闷之极的时候,google登门求贤来乐。如果说现在还有一家大众公司在不遗余力地把系统开发推向极致的话,也就是google乐。随便看看google的成果就知道了。具有超强容错和负载平衡能力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
(现在能够用100,000台廉价PC搭起一个巨型分布系统,并且高效便宜地进行管理的系统也不多哈),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拼写检查,广告匹配,拼音搜寻。。。哪个都很牛的说),更不用说处理海量并行计算的各式google服务了。Rob在System
Software Research is
Irrelevant里萧瑟地说现在没有人再关心系统研究的前沿成果了。想不到他错了,因为google关心。google网络了大批功成名就的牛人,还有大量初生牛犊般博士做开发,显然不是没事耍酷,而是因为它们的开发总是试图吸取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想必Rob
Pike在google很幸福。愿他做出更棒的系统。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7)

-- Dennis M. Ritchie 既然Ken Thompson是我的偶像,新闻组上人称DMR的Dennis M.
Ritchie自然也是,毕竟两人共同缔造了UNIX,而Dennis几乎独力把C搞大(当然,C的前身是B,而B是Ken Thompson一手做出来的)。J
两人1983年分享图灵奖,是有史以来少数几个因工程项目得奖的工程师(本来是唯一的一对儿,但Alan Kay才因为SmallTalk得奖,所以就成了唯二的乐)
。一个人一生能做出一个卓越的系统已经不易,DMR的C和UNIX长盛不衰近30年,至今生机勃勃,DMR此生可以无憾的说。D爷爷也算有家学渊源:他老爸在AT&T贝尔实验室工作了一辈子,并在电路设计方面卓有成就,还出了本颇有影响的书The
Design of Switching
Circuits,据说在交换理论和逻辑设计方面有独到的论述。当然,D爷爷和他老爸是不同时代的人:他老爸的研究成形于晶体管发明之前,而D爷爷的工作离了晶体管就玩儿不转乐。:-D不要看D爷爷搞出了C,其实他最爱的编程语言是Alef,在Plan9上运行,支持并行编程。Alef的语法和C相似,但数据类型和执行方式都和C大大不同。说到语言,D爷爷对后来人有非常中肯的建议:抱着学习的目的来开发你自己的语言,不要冀望于它被
众人接受。这个建议不光对语言开发有用,也适用于其它大型系统的开发。别的不说,DMR后来领导自己的团队在1995年和1996分别推出了Plan9和Inferno操作系统,又用多少人知道呢?其实,D爷爷当初也没想过C会风行世界。他开发C的初衷和
Eric S. Raymond在Cathedral and
Bazaar里阐述的一样,就是要消除自己对现有工具的不爽之处。谁知D爷爷无心插柳,C竟然受到众多程序员的狂热拥戴,连D爷爷自己都大惑不解。在一次采访中D爷爷说大概那是因为C的抽象程度碰巧既满足了程序员的要求,
又容易实现。当然C一度是Unix上的通用语言也是原因。但不管怎么说,D爷爷对编程语言出色的审美意识奠定了C广为流传的基础。最后八卦一下。D爷爷的业余爱好和NBA大牛Karl
Malone一样:开卡车。不过D爷爷更喜欢开NASCAR,而KM独爱巨无霸。J D爷爷自称心中不供偶像,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那就是Ken
Thompson了。现在Ken爷爷退休当飞机教练去了,而D爷爷当了贝尔实验室系统开发部的头,整日忙于开支票。他俩合作20年,屡屡创造历史。这段令人神往的佳话,也就长留你我心中乐。P.S.,
很多人都以为Brian W. Kernighan是C的作者。其实BWK只是写了那本经典K&R
C。据D爷爷说,他,Ken,和Kernighan三人中,Kernighan最能写文章,他次之,而Ken写得最少;但说到编程,Ken爷爷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8)

-- Edsger Wybe Dijkstra 对,就是E.W. Dijkstra. 一提到EWD,很多人就会想起找最短路径的Dijkstra
Algorithm,就好像一提到Sir. Tony Hoare,就想起Quick
Sort一样。其实这些个算法不过是两个牛人在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琐碎的贡献。比如Dijkstra算法,无非是戴爷爷在1956年为了展示新计算机ARMAC的计算能力,初试身手的成果,属于他的算法处女作。据戴爷爷自述,他搞出最短路径算法的时候连纸笔
都没用。当时他和他老婆在阿姆斯特丹一家咖啡厅的阳台上晒太阳喝咖啡,突然就把这个算法想出来乐。而且当时的算法研究还比较原始,牛人们忙着用计算机搞数值计算,对离散算法不屑一顾。那时连一个象样的专注于离散算法的专业期刊都没有。戴爷爷于是推迟发表这
个算法。直到1959年,他才把这个算法发表在Numerische Mathematik的创刊号上,权为捧场。:-)
EWD在多个领域牛气冲天,端的是理论和编程两手硬的高手。只不过他的很多工作比较深刻,学校的老先生们觉得本科生接受不了,不给本科生讲而已。戴爷爷大概因为最短路径算法一战成名,于是有人请他参加另一台计算机X1的设计工作,并且把设计实时中断系统的
任务派给了他。现在看来实时中断也许不算什么,但要知到,X1前根本就没有实时中断的概念。实现它简直就是一场豪赌。戴爷爷起初还不情愿,但经不住项目负责人Bram和Carel的轮番“吹捧”:我们知道实时中断让您工作变得非常困难,但象您这样的牛人肯
定能做出来的说。结果戴爷爷被糖衣炮弹彻底击穿,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两三年后,他不仅搞出了实时中断,还围绕这个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顺利戴上博士帽。让戴爷爷真正成名立万的还是在X1上开发的Algo60,最早的高级语言之一。戴爷爷没日没夜地工作
了8个月,就搞出了Algo60,也因此获得了1972年的图灵奖。因为Algo60,戴爷爷发表了一篇石破天惊的文章:Recursive
Programming,于是人们才知道,原来高级语言也可以高效地实现递归,原来从此以后,所有程序员都不寇免地和戴爷爷发明的一个词(应该说是概念)打交道:堆栈。而且Algo60还让戴爷爷深入地思考多道程序设计的问题,最终发明了每个系统程序员
都绕不开的概念:semaphore。当然,戴爷爷总是把他发明的概念严格形式化,极具科学家本色的说。和这些成就想比,他提出的吃饭的哲学家问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说来好笑,当时的大学(忘了哪所了)还是觉得戴爷爷没有受过正统的数学训练,也不是专
门搞数值分析的,所以最后不太情愿地给了他一个教职。这种小挫折并不能妨碍象戴爷爷这样的牛人创造历史。他一边教数值分析(:-D)
,一边开始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并培养计算机科学家。几年后,THE Multiprogramming
System横空出世。THE是第一个支持松散耦合,显式同步的进程并由此使得严格证明系统没有死锁变得容易的操作系统。可惜戴爷爷任职的系不识货,还强行解散了他的研究小组(1972年戴爷爷给他的系主任说他得了图灵奖,系主任的第一反应是你们搞计算机
就喜欢乱发奖)。这让戴爷爷相当郁闷,得了抑郁症。在极度郁闷之中,戴爷爷决定用写作来治疗自己的抑郁症。于是经典就诞生乐:Notes on Structured
Programming。戴爷爷从此被尊为结构化编程的奠基人,而且他的抑郁症也被治好乐。EWD太牛,结果他的故事也太多。先到这里吧。1973起,他的故事就在美国发生了。

心目中的编程高手 (9)

--Anders Hejlsberg,微软.NET的首席架构师,编程语言设计和实现的顶尖高手。他一手做出了Turbo Pascal,
也是Delphi,J++(尤其是WFC),C#,和.NET的主要作者。这些作品的名字足以为他立传。作为一个程序员,我在这样的大师面前实在无语。生子当如Anders的说。李维的<>里已详细讲述了Anders的传奇故事,我就不用费舌了:http://java.mblogger.cn/iexploiter/posts/1505.aspx
。 Artima上有Anders谈C#的系列访谈 。MSDN上有一段Anders导游的录像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牛人的丰采。

5. 硬件篇

5.1 信科院要掌握的硬件知识有哪些呢?

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

单片机与DSP

CPLD与FPGA

5.2 体系结构方面能推荐一些书籍吗?

好的。

首推这本书: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 DAVID A.PATTERSON(呢称老潘)与JOHN L.HENNESSY(呢称老亨)合著.
这是伯克利的老潘与斯坦福的老亨,世界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的两大天王合写的牛书,被誉为葵花宝典,巨经典!两人都是美国的科学院,工程院,以及艺术科学院的三院院士,ACM与IEEE
的双料Fellow, 都拿过体系结构研究的最高荣誉和许多杰出成就奖。

老亨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这几天在上海参加世界大学校长论坛,风头不断! 北大的党委书记闵维方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所以斯坦福和北大联系十分紧密。
这本牛书主要是为本科生的体系结构课设计的。

为了满足研究生上课的需要,两大天王还合写了另一本经典牛书"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

有这两本超级经典的书,足够了!再结合信科院计算机系程旭程老大那激情四射的上课,你会觉得学体系结构是一种享受!

程老师最难能可贵的是将自己的思想精彩的表达出来。所以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废话”,听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有激情,踏踏实实做事情,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北大信科给予的不是别处学不到的知识,而是别处感受不到的文化。

5.3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方面能推荐一些好书吗?

首推这本:《电路、信号与系统》(美)西伯特(Siebert,W.McC.)著
朱钟霖,周宝珀译。是美国麻省理工的使用的电路教材。非常好!!习题很有启发性。西伯特是麻省理工学院一个资历很老很老的牛教授,电路的泰斗级人物!

其余的书名我就不具体给出了。你们记住几个名字就可以了: 童诗白, 阎石, 唐竞新,高文焕,刘宝琴。看他们写的书就足够了。

对了,八卦一下童诗白先生。他是中国电路方面的泰斗级人物,毕业于美国电子排名第五名的UIUC大学,新中国创立后毅然回国任教。很有趣的是,童先生的儿子童朗,在本科学电路的时候焦头烂额,始终调不通电路、所以童朗最后在美国攻读运用数学比较多的信号处理方向的研究生,现在是IEEE
Fellow, 美国康乃尔大学电子系教授,只招收北大清华信科院的前三名同学,后几名的同学就不要去和他联系了,以防被鄙视。

5.4 前面讲的很好玩,能再介绍一些八卦吗?

介绍一下程老师的八卦吧.

程旭:中国芯的开路人( 光明日报)

有一句话激励着无数的中国人向未知奋进;有一个人因为这句话在莽莽荆棘中硬是开出了一条血路。这句话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个人就是北大的程旭。见到程旭时,他正在实验室给学生上课,讲得淋漓畅快、情绪高涨。连我这样的外行都听得津津有味。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会被北大学生评为第九届“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之一。

程旭身上有着许多闪闪发光的头衔———北大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所长,然而最让他骄傲的还是这个“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说能有什么让他发自内心的骄傲,那就是来自学生的认可。这个奖完全是学生自己评出来的,我可以肯定地说这将是我一生所能得到的最珍视的荣誉。”
我们的采访终于开始了。“你知不知道你很可能或者已经就是一个创造历史的人?”

对于记者的提问,程旭笑着说:“不会吧?有这么伟大吗?我可从来没觉得过。如果说我们在这些年来真的取得了些成绩,那也是属于我们这个团队的;10多年来,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早日让更多更好的‘中国芯’跳动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跳动在国防现代化的最前沿。”

程旭拿着一颗北大众志设计的“中国芯”对记者说,“这是一颗成熟的‘中国芯’,也是目前我国自行设计、自主开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规模的CPU系统芯片产品。”程旭手中的芯片的核心,看起来只是一个泛着银色光泽的金属片,大小近30平方毫米,但实际上它是由纯度极高的硅制成,上面压缩了上千万颗晶体管。或许,这上面还压缩了北大微处理器研发中心师生近十年的努力,压缩了中国几代计算机人执著的理想,压缩了属于北大、属于中国的百年强国梦、爱国心……

拓荒者的路注定要越走越宽。2005年,程旭和他的团队不但开发出了更新一代的产品,获得了多项国内大奖,而且更令人欣喜的是:北大众志生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计算机销售额已经超过一万台。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对先行者的褒奖,也是对创业者的赞许。

程旭和他的团队,在创新精神之光的照射下,在这本没有路的领域中开拓创新,闯出一条光荣的荆棘路。风华正茂,其命惟新!

程老师自己讲述"中国芯”名称的由来

1999年12月,冬天最冷的几天,我们自行设计的北大众志微处理器进入了最艰难的整合阶段。中心当时只有20几个人,大家都很疲惫了:设备不好,条件简陋,进展不顺,心情压抑。一天凌晨两点多,我从实验室骑车回家,路上冷风吹得我睁不开眼,泪水就流了下来。这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这么辛苦、这么累,究竟是为了什么?实验室这么多正当好年华的年轻人,放弃正常人应有的生活、以实验室为家究竟是为了什么?忽然,一句歌词闪过耳旁……

当晚回去,我就把这句歌词———我的中国“芯”制成条幅,第二天一早拿到实验室张贴,实验室的年轻人们看后深受感动、热血沸腾,连续干了数个通宵,终于顺利完成了国产自主微处理器原型系统。

歌曲已经很少人再唱,条幅也已成为中心珍藏的“文物”,然而“中国芯”的叫法不胫而走,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微处理器的代名词。

让“中国芯”跳动得更有力(科技日报,走进863专题)

“截至2005年12月26日,我们进入市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计算机已经超过15000台,而且用户的反馈都非常好。”这是北大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北大众志微系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程旭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消息。

对于急需得到市场认可的国产CPU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好消息。而作为中国微处理器研究开发的领军人物,程旭教授更是兴奋不已。

“卖出100台和卖出10000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件新的计算机产品也许能卖出100台,但如果没有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想达到1000都难。而我们做到了,并且超过了10000台,用户的反馈也非常满意,这说明我们自己生产的计算机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是能满足用户需要的。这是采用国产CPU芯片的计算机的一次质的飞跃,而不仅仅是量的积累。”程旭教授说。

从结束我国无“芯”的历史,到顺利销售过万台采用自主知识产权CPU芯片的整机系统,程旭和他的团队用了不到5年时间delphi学习资料,这是任何一个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所值得骄傲的。

改变集成电路业“缺芯少魂”历史

2005年9月18日,北京,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中国自主创新芯片”展区,北大众志展台。

多款方寸芯片在水晶底座的映衬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芒;一台银色机箱在CD盒大小的体积中,展示其精湛的内涵。很多人驻足询问,很多人流连顾盼。

这些便是北大众志-863CPU系列芯片和以这些芯片作心脏的网络计算机(NC),由我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自主开发,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这颗芯,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中国芯。

“近年来,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面临着‘缺芯少魂’的问题,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制造’虽多,‘中国创造’却凤毛麟角。尤其在CPU芯片产业,绝大多数的利润被Intel、AMD、IBM等瓜分,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些辛苦费,这是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程旭教授说。

巨额利润被瓜分,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无“芯”,成了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当1999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套支持微处理器正向设计的开发平台及16位微处理器原型系统在北大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诞生时,“中国芯”顺理成章地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是北大众志曾经改写了中国“无芯”的历史,是北大众志让这颗“中国芯”跳动的更加有力。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程旭和他的团队硬是在我国空白的CPU领域走出了一条路。

“这辈子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我母亲,一个是鲁迅先生,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而且引为座右铭,就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条路就是我们不断努力才走出来的。”程旭说。

坚持自主创新成功打破技术垄断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一次会议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自己的CPU芯片,我们的信息产业大厦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

但是要研制出自己的CPU又谈何容易?

“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声音,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的信息化应该回避自己研发CPU,因为我国根本不具备研发的能力,只要多在国外CPU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应用就行了。但是我们相信做才可能赢,不做永远没有机会,我们有信心能做出自己的CPU。”程旭肯定地说。

然而,在CPU领域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最关键的指令系统的设计问题。在发展指令系统上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己独立设计一套指令系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用跟在别人的后面,硬件开发的自主性会更强,但要取得软件厂商的支持,否则会直接影响其市场推广与应用;二是选择已经很成熟的指令系统,但必须取得许可,支付费用。

北大众志-863CPU芯片的研发选择了完全自主开发这条路,并掌握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该芯片中集成了支持32/16位两套完整指令系统的Unicore32微处理器、64位浮点协处理器,以及南桥、北桥、网卡等芯片组功能,这些集成电路IP核均是北大众志自主设计和实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完全符合工业标准。而在软件环境方面,北大众志也提供了自主开发的面向北大众志-863微处理器系统芯片的工业级优化编译器(ANSIC、C++、Fortran77、Java等)、汇编器、动态链接器、支持POSIX/ANSI等标准的多编程语言函数库等系统软件,并提供可在其上运行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完整的Linux操作系统和X-Window图形环境。2002年底,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研制成功,该芯片是国内目前设计的最为先进的芯片之一,从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到内部集成电路IP核,从芯片的前后端设计、验证到整机设计,从BIOS到优化编译,从核心系统软件到支撑软件,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年底研制成功,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还在春节亲自到北大众志实验室来视察,对我们表示祝贺,鼓励我们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做出更多的成果。”程旭教授激动地说。

仅用三年,成功打开市场

2000年11月,李岚清副总理来北大视察工作,程旭负责的“32位微处理器研究和开发”项目是重点汇报的理工科项目之一。

“当总理亲切地问我实现产业化还要多少年时,我说至少还要四五年。总理问能不能再短一点,我咬了一下牙,说‘三四年吧’,这是我们对总理的一个承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但事实上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走入产业化道路了。”程旭笑着说。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的出现,并不代表其就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如何产业化,对总理的承诺如何早日成为现实?

“怎么产业化呢?北大众志的发展道路是通过原始性创新掌握核心技术;通过集成创新设计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整机产品;通过应用示范完善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市场为目标,以经济为纽带,打造以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为平台的健康产业生态环境。”程旭教授告诉记者。

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的北大众志-863CPU芯片于2002年12月完成第一批900片小批量流片,2002年12月26日,第一台采用北大众志-863CPU芯片的网络计算机(NC)整机系统就工作起来了。

为了将北大众志-863CPU芯片变成真正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产品,在科技部和北京大学的支持下,2002年底注册成立了“北京北大众志微系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从事北大众志系列CPU芯片和整机产品的产业化工作。

“同时经过科技部与地方政府协商,科技部选定江苏省常州市作为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的应用试点城市。通过试点,很多在实验室里看不到的问题浮出水面了,我们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对芯片进行改进,这样我们的芯片就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了。应该说没有常州市委、市政府、市科技局等领导和常州人民的理解、呵护和支持,北大众志CPU是不可能走出温室闯市场的;目前,我们在常州已成立了从事二次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常州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公司,以及从事生产制造的常州众志科技公司。常州不仅是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的应用示范基地,而且也是我们的二次开发基地和测试制造基地。”程旭教授说。

2003年8月,经过不断完善的北大众志-863CPU芯片通过大批量量产测试,正式进入市场。该芯片内含上千万颗晶体管,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功能最完整的CPU系统芯片产品。

而今,基于北大众志-863CPU构建的、运行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计算机已在江苏、北京、重庆、吉林、广东、新疆等地的电子政务、教育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领域应用,得到了应用单位的认可,销售已超过15000台。

从试点到市场,从被认可到被选用,推出基于北大众志-863CPU的网络计算机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北大众志来说,以后的路更长,空间更广阔。

专项备忘

集成电路与软件产品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是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集成电路与软件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的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国家在“十五”计划期间专门设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重大科技专项。

北大众志-863CPU芯片及网络计算机是“十五”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的项目。

6. 专业篇以及北大信科剖析篇

6.1 一直听说贝尔实验室,但不是很了解,能具体一下介绍吗

好的。
贝尔实验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作出了特别大的贡献,主要发明有:第一台传真机、按键电话、数字调制解调器、蜂窝电话、通信卫星、高速无线数据系统、太阳能电池、电荷耦合器件、数字信号处理器、单芯片、激光器和光纤、光放大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首次长途电视传输、高清晰度电视,
Unix操作系统与C语言等。

在许多的贡献中,贝尔实验室的两项最重要发明就是晶体管和信息论。

这真是一块圣地!

6.2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息论与编码、信息系统与电信网络、光通信、光网络,光的分组交换网与突发交换网,卫星通信、无线及移动通信、无线Ad
Hoc网与传感器网络, 网络用户接入通信、软件无线电、多媒体通信、信息的测量与定位、雷达信号检测与估计,OFDM,MIMO以及UWB。

八卦一下香农: 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
受到了两位牛人的启发(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实践的创始人和先驱者Nyguist和Hamming博士)合作写出了划时代的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最早致力于研究电动老鼠钻迷宫和自动下象棋机器的科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总是奇怪事物是怎样拼在一起的“how
things are put together" 好奇心的驱使是他成功的动力之一。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要成为一名研究人员,就必须有好奇心。

北大信科院电子系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实验室,即卫星与无线通信实验室以及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想在卫星与无线通信实验室读研的话,推荐赵玉萍老师,焦炳立老师以及罗武老师。金野老师也还可以。整个实验室的研究生找工作挺不错的。
想争取推研到卫星的话,最好早点开始就找老师要活干,这个是很重要的加分。 对排名没有过多的限制,主要看你的干活能力。

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话,水平没的说,国家重点吗。 从器件,系统到网络,都有实力强劲的老师。这些老师实行以人为本的策略,
很多时候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学生都是相当的好。实验室硕士生出国深造,拿到美国名校奖学金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全电子系最多的。就业方面也是非常好,基本就职于国际国内知名大公司。
光纤实验室的博士论文入选过竞争白热化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习delphi7,实验室老师还完成了国内第一套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

实验室主任与电子系系主任徐安士老师由于比较忙,所以他经常和别的老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 顺便八卦一下:
2001年以前,斯坦福电子系都不了解中国的高校水平,所以很难得在中国招生。
2001年徐老师受国家教育部委托,率领中国代表团去美国参加会议,展示了北大电子的研究实力,让斯坦福大学电子系的招生老师眼睛一亮,从2002年起斯坦福大学电子系的招生老师,每年都会打电话给徐老师,询问被初步拟定人选的具体情况。
北大电子去斯坦福电子的传统也因此而开始。另外,从2005年开始,斯坦福大学电子系招生老师换了一位新的教授, 他手下就有2名北大电子系学生。
他们不因门户之见,既推荐电子系的优秀同学,又推荐了微电子系的优秀同学,因而北大微电子系也开始形成了去斯坦福电子系的传统。

副主任王子宇老师:通信系统大牛,高速电路以及光通信系统做的非常好!美国安捷伦等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于王老师也是很推崇的。王老师前几年还受邀到美国硅谷去给一些美国公司做技术指导。手下学生发论文也很多。对学生很好!

副主任陈章渊老师:器件与系统的大牛!刚刚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完访问学者归来,准备将最前沿的研究引入北大。水平很牛! 非常年轻有为的老师,对学生很好。

李正斌老师: 对学术非常有激情的老师。系统与网络方面的牛人。对学生也是特别的好!李正斌老师被学生亲切的称为"斌哥"。
李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很融洽,他能手把手的教你学游泳(李老师可是游泳好手,呵呵。);能和你一起看超级女生,讨论凉粉,盒饭,玉米的问题;能在你准备出国或者找工作的时候尽量替你着想,不给你分配任务;重大节假日还请大家吃饭K歌。

胡薇薇老师: 很牛,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做器件和系统的牛人!
待学生也是没的说。正是由于胡老师的关系,日本第一学府东京大学每年给电子系两个奖学金名额。在徐安士老师的努力下,东京大学不仅增加名额,而且把奖学金名额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信息学院。

其余的如李红滨老师等也不错。目前,实验室又引进了3位实力强劲的年轻老师。

想进入光纤实验室读研究生的话,竞争很激烈。 原则上说只有前30名希望比较大。 每年电子系都有很多排名前10的本科同学去光纤读研究生。

6.3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
包括遥感信号接收与图象分析处理、计算语音压缩编码、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与合成、图象压缩编码、人工神经网络与混沌技术机视觉、图形、文字及符号识别技术、图形与成象技术、并行信号处理,声学信号处理,超声波与雷达信息处理等其中字符识别和语音识别都可以归结到人体生物信息的识别中,还有签字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眼睛虹膜识别等等。人体生物信息
识别在安全保卫,金融认证等方面有前景。还有一个热门是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Interaction,
HCI)。它包括传统的字符识别,语音识别,还有唇读(Lip Reading),手势识别(Gesture),情感识别(emotion
recognition)等。通过识别人的各种信息delphi学习方法,无非是让计算机更好的理解人的所思所想delphi学习网站,提供更加友善的人机交互手段。机器人的控制与信息处理也是一个研究课题。

信科院做这方面研究的分布在四块.

一是电子系的信号处理组,有吴淑珍老师等,主要还是在声学信号处理以及语音处理方面。 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紧密。

二是计算机系人机交互与多媒体实验室, 包括董世海老师等,实力不错。

三是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自然语言理解,与中文系语言研究人员有密切合作。

四是智能科学系的实力超强的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列推荐! 具体的请参见http://www.cis.pku.edu.cn/ 所以就在这讲点八卦了。
语音处理方面有迟惠生副校长,吴玺宏老师。视觉与图象方面有查红彬,许超等牛人。 智能科学系的前身叫信息中心。
在多年以前的某一天,电子系的迟惠生老师以及数学系的石青云院士(已逝世)两人看准了世界前沿的发展方向,两人再联合电子系,计算机系以及数学系的部分老师,联合成立了信息中心。

然后北大派石青云老师去美国普度大学师从当时世界模式识别第一人,傅京孙先生。
石老师回国后将世界最前沿的模式识别研究引入北大。她指导的学生徐雷正是在她的推荐下,去麻省理工学院师从统计学习的世界第一人: Michael I.
Jordan(注意:不是那个打篮球的乔丹)。Jordan现在在伯克利享受加州阳光,他这一派的势力在统计学习界是最强的(可谓一统天下),犹如武林中的少林一派,Jordan就是方丈了,徐雷算是罗汉堂与达摩院里的人物了,很牛很牛。

徐雷即将回归北大智能科学系, 此外,国内多媒体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MIT客座教授,前中科院计算所所长,高文也来到智能科学系任教。

以前信息中心由于没有本科生,只有靠电子系,计算机系和数学系的本科生源,自然各个系最好的学生都没有来信息中心。 现在成立了智能科学系delphi的学习,
有了自己的好的本科生源delphi学习宝典,教学计划安排的非常合理delphi,又不断在引进牛人,相信智能科学系的明天会更好!

6.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介绍

微波与毫米波技术,天线及天线阵列、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微波遥感,雷达。

这方面有两个组在做:

一个是电子系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子宇老师,胡薇薇老师。实力很强,涉及微波,射频技术。有不少牛本科生在跟着做研究。

另一个是电子系的计算电磁实验室,有泰斗龚中麟老师,周乐柱老师以及年轻的李明之老师。实力也很强,对学生也都很好。

注意:由于高频电磁波对人体得辐射作用,基本上从事该行业得同学们将来基本都是只有女儿得。想生儿子的话, 注意远离辐射。

6.5 物理电子与光电子专业介绍

主要有

光物理与器件、半导体集成光电子学、导波光学、非线性光学、光纤传输、光纤网络、光纤传感;

平面显示技术、电子离子光学、真空技术与物理、表面(界面)分析技术, 纳米电子学;

量子电子学, 量子光学,激光物理与技术,原子物理与分子物理,光电子技术等。

第一块的话,电子系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体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项目,实力强悍,强烈推荐!

第二块的话,电子系纳米电子实验室在做。吴全德院士(已逝世),薛增泉,吴锦雷等老师水平相当的高!长江学者,美国博士彭练茅以及年轻的剑桥大学博士陈清是年轻学者中的佼佼者。
侯士敏老师实力也很强,首届北大学生学术十杰之一。纳米实验室的博士论文入选过竞争白热化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纳米电子实验室与物理系以及化学系的相关纳米研究人员一起组建了北大纳米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系紧密。
纳米实验室的不少学生都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当今世界纳米研究第一人的Lieber教授,表现突出,Lieber教授很满意,对北大的印象很好。

第三块的话,电子系量子信息与量子电子实验室在做。

]http://eecs.pku.edu.cn/www/home/...
ectronics/index.htm

这个实验室的水平可是相当的牛啊! 太强悍了!量子电子研究组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几代电子人共同奋斗的成果。最早开拓者主要是王义遒,郑乐民,
董太乾、杨东海这四大金刚。实验室还有陈徐宗老师这位帅才型的中流砥柱人物,以及青年一代的牛人郭弘老师和长江学者张志刚老师。对外学术交流的密集程度是信科院之首!
电子系02级的第一名就是在郭弘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整个实验室的学术水平的感召下,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

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成果:

第一,研制成功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连续运转的光轴运铯原子钟(至今已连续运转2年多),长期稳定度达:10-10,准确度到达10-11打破了美国等的禁运,满足国内地面高精度小型化原子钟的需求;

第二,研制出高性能的铷原子钟,使铷原子钟稳定度从目前的1×10-13/日提高到2-3×10-14/日的国际先进水平delphi,该原子钟已被选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部分;

第三,建立了新型原子钟的基础研究平台,该平台可以开展以超冷原子与超高精度光学梳状发生器为基础的新型原子钟研究,取得的成果为:

1)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获得了中国稳定最低的物质材料,温度为50纳开尔文。

2)实现了多种原子激光(包括:脉冲原子激光、连续原子激光、准联系原子激光、磁场加速原子激光等)。国际上共有43个实验室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其中只有8个获得了脉冲原子激光,我们北大量子电子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而连续原子激光世界上只有2个实验室获得,一个是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l量子光学研究所所长Theodor.W.Hansch教授领导的小组,另一个就是我们北大的实验室。

3)建立了高精度飞秒锁相光梳与半导体激光频率标准测量系统。利用此平台,获得了国际973项目:“超冷原子光晶格微波原子钟”、“主动式钙原子光钟”、“主动式钙原子光钟”与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光学频率向微波频率精密传递”等项目的支持。

6.6 固体物理与微电子专业

主页: http://ime.pku.edu.cn/

以中国微电子第一人,中芯国际董事长, IEEE Fellow, 王阳元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研究实力非凡!
目前有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原名软件固化)高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电路国家计委专项实验室。

王阳元先生与世界微电子的泰斗级人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葛守仁,胡正明等联系紧密。 他一个电话就可以保证你去伯克利留学。

有意思的是,世界微电子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中,华人特别多。除了上面讲的两位,萨之唐,施敏等人也是超级牛人!他们都与王老师关系密切。

此外还有美女系主任黄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兴教授等一批实力强悍的科研牛人!

喜爱固体物理以及微电子器件的同学,强列推荐你们去微电子系。注意,对于喜爱数学,愿意从事系统级研究如通信,信号处理等的同学,强烈不建议你们去微电子系。

6.7 软件工程相关研究

以IEEE Fellow,女中豪杰,中国软件工程第一人的杨芙清院士为学术带头人。
王阳元与杨芙清是著名的夫妻院士,夫妻Fellow。王院士是一个很浪漫的人,经常与杨院士一起去香山踏青,可谓神仙眷侣,我想古人常说的"只羡鸳鸯不羡仙"说得就是这种吧。

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这三块。其中理论研究这一块是张立昂老师与屈婉玲老师领导。信息安全由陈钟老师领导。
最强的还是杨院士领导的软件工程研究所, 强列推荐!

6.8 数据库研究

http://db.cs.pku.edu.cn/

以唐世渭教授、杨冬青教授为带头人。实力很强!

6.9 微处理器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组

]http://mprc.pku.edu.cn/

以计算机系主任,程旭程老大为学术带头人!

程老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学术实力我就不想再多写了,见第四部分硬件篇。

强烈的推荐!!!

6.10 网络研究

主要有两块:

一. 电子系光纤通信重点实验室的光网络组,由李正斌老师领导。目前一方面跟踪国际最新研究情况,另一方面主要集中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床的建设。
网络组不局限于光网络自身,其总体目标是研究下一代互联网络所需要的协议,算法与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以及传输层这四层协议之间的交互。理论研究部分采用排队论,信息论,控制论,优化理论以及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采用c/c++语言作为仿真工具。实验床部分则利用FPGA以及linux修改内核等手段。

网络组定期阅读相关四大会议的论文(INFOCOMMdelphi, ICC, GLOBECOM, OFC)以及两大顶级杂志IEEE Tran on
Networking和IEEE Trans on Commmunication。
每周组织大家讨论,激情在这里迸发,智慧在这里碰撞。多发论文,发好论文是网络组共同的心愿。另外,网络组承载的项目都是享有盛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863,973等项目。网络组还与国际上知名的研究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硕士生出国形势和工作形势都很好。实力很强!强烈推荐!

二. 计算机系的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实验室,带头人是前任计算机系系主任,李晓明老师。主要成果有天网,Maze,
燕穹等,主要集中在网络的应用层,进行网络海量数据的存储,提取,处理工作。同时也和香港部分院校合作,进行移动计算方面的研究。

另外,百度的主要技术人员也是从这个实验室出来的。目前Gogle,Yahoo,Baidu,Microsoft这四大公司正在加大对网络搜索的研发力度,和北大也有很密切的联系


实力很强很强! 强列推荐!

北大信科人的前途

简单的一句话,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面简称信科院)的本科生前途无限光明!

7.推研篇

总所周知,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就业压力的增大,仅有本科学历很难找到好工作。 所以, 如今的研究生入学考
试竞争也是十分的激烈,考研书籍这个产业的蛋糕已经和高考书籍产业的蛋糕是一样大的了。也有许多考研名
师出现,例如王长喜,朱泰琪的英语;任汝芬的政治,陈文登的数学。许多普通学校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准
备考研。中国也涌现了许多以考研著称的学校,例如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

所以每年都有很多新生问,我们北大信科院的本科生是怎么考研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让他们喜上眉梢,呵呵。简单的讲,信科院的本科生基本不考研。

7.1 为什么信科院的本科生基本不考研?

因为信科院本科生的推研比例高达70%,
而出国的本科生还有接近30%,所以基本上只有很少一批的本科生找工作,其中包括没有推研资格的本科生以及部分想投入其他领域但推研未成的同学。

7.2 为什么有些本科生会没有推研资格呢?

那是因为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游戏与网络聊天中, 超过两门(含两门)功课不及格。

7.3 为什么北大信科院本科生的推研比例这么高?

这是教育部给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的特批。其余高校一律不得超过30%。为什么教育部这么厚爱北大,因为100多年来北大的精英们为了国家的民主,富强,文明竭尽全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巨大,培养出许许多多精英人才,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影响巨大。另外,北大的本科生质量在全中国也是遥遥领先,厚道一点的咱不说第一,只说Second
To None!

7.4 北大其它院系也有这么高的推研比例吗?

理工科院系的都差不多,以信息学院为最高!文科院系普遍偏低。所以当有些大一新生抱怨信科压力大,学习累,不如某些院系风花雪月般的轻松的时候,我们这些过来人告诉他们:等到了大四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何况人生能有几回搏,
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
那种整天想着30岁就退休,轻松赚大钱的被爱因斯坦鄙视为猪圈式的理想的人,在信科院同样被鄙视。毕竟,人就活这一辈子,也就100年不到,老天给了自己这么好的大脑,北大又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又有一群这么好这么强的同学,不做点成绩出来说不过去!

7.5 北大信科院推研的主要去向是哪?

主流自然是信科院的各个研究所与实验室。作为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科技研发力量,作为北大规模最大的学院,信科院对高素质研究生的需求自然是非常多,本院乃至本校学生自然而然的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基本上信院本科保送信院研究生的比例能占到全体学生总数的45%左右,他们分布在电子系,计算机系,智能科学系,微电子系的大大小小近50个实验室和研究组里。

7.6 不是说有70%的本科生推研吗,那还有占全体学生总数25%的学生推研去了哪?

占全体学生总数20%左右的同学去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的各个研究所,继续从事信息科学技术方向的研究。由于
北大的同学更倾向于留在北大,所以去中科院的基本都是排名在40%以后的学生。当然也不乏有牛人前往!喜欢接收北大信科院本科生的科学院单位主要有:中科院计算所,自动化所,软件所,声学所,半导体所,微电子所,电子所,电工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软件所以及网络信息中心共建)这十大机构。

7.7 那还有5%的学生推研去了哪里呢?

这些学生在信科院学习了三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别的方向,同时在信科院打下的扎实的数理功底,良好的工程思维对其感兴趣的方向有很大促进,加上自己有意识的一些努力,所以可以成功的推研到其他方向。详细的例子:电子系96级学生郭某,成绩排名全系第十,同时研修经济学双学位,在推研面试时,北大CCER(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老师对其赞不绝口,免试录取了他。
2003年,郭某获得美国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他在电子系打下的信息工程思维,数理基础,程序设计功底,对其定量的研究和建立经济学模型,研究经济前沿课题-经济动力学等帮助很大。

其余的还有推研到北大社会学系,追随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做研究生的;有推研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有推研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金融的;有去北大艺术学系学习影视编导的;有去北大物理系或者中科院物理所从事物理研究的;还有去北大数学系或者中科院数学所从事研究的。

7.8 能详细介绍一下信科院的各个实验室与方向吗?

能。但不是在这里,在另外一篇-FAQ之北大信科院全方位剖析里面。(本文中已整理在上面)

7.9 能对中科院和北大做一个对比吗?

好的。
据去中科院读研的同学讲,感受最深的就是氛围的不同,北大的校园氛围是没的说,很多本科生,几百个社团,每天无数的讲座,大讲堂每周的音乐会,电影,歌剧,芭蕾舞演出等。经常央视和凤凰卫视还在大讲堂办晚会,搞人文讲座。更不用说让人魂牵梦绕的未名湖和博雅塔了。所以虽然他们离开了北大,还是非常怀念这样的氛围。如果你还像本科时一样,期待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中科院无疑是单调乏味的;如果定位于准工作状态,那就可以投入到纯粹的研究生活中去。当然,客观地说,很多人读博士,并没有对真理孜孜不倦的探求那样执着。
所以在中科院的一个所里面,会觉得生活很无聊,这是事实。

中科院这边,简单的讲,就是各个所组成的松散的组织,各个所之间,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很多时候是直接竞争的关系。所以,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是:如果怀念校园气氛,不要来中科院。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是:直硕直博大家要想清楚,而且一定要跟导师说好了。有些导师只要博士。如果一开始说是博士,后来想转硕士,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来伤感情,二来不一定成功。最后,关于就业,应该说,找的工作应该还可以。

但是,基本上就是集中在技术类的岗位啦,很少有其他的职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企业对于中科院的印象基本上还是做技术的多。第三个建议是:如果你想做技术类的工作或者研究,中科院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如果是想做其他的,请慎重考虑。

从学术上讲,中科院的实力确实是很强的。但是从就业,尤其是到外企就业的角度来看,中科院的名气低确实会带来负面影响。据师弟师妹介绍,找工作的时候,绝大部分的网络简历填写,在毕业院校一栏都找不到中科院,这使得这份简历被筛掉的可能性加大了。许多企业会在几所重点高校中安排活动,以吸引这些学校的学生,比如北大每年有无数的企业专场招聘会,但是极少有活动考虑到中科院。有师弟参加宣讲和现场投递简历的时候,曾经很多次看到中科院的学生拦住企业招聘人员,对招聘人员说他们的招聘范围中没有包括中科院,并解释中科院的学术地位有多高。我相信,这些学生最后很可能会得到一个面试机会,但我也相信,更多的中科院学生因为没有这样当面争取,直接被公司拒之门外了。所以工作时单位可能还是比较重视学校的名气!北大的牌子还是比中科院的大!

中科院在学生对外就业(留所就不提了)这方面甚至不如一般的重点大学有优势。像北大这样的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工作,经过多年的积累,工作已经成型。每年到了就业期,自然会有很多公司单位常年来学校开单场招聘宣讲会,还会有更多的公司慕名而来。因此一年下来,北大开的宣讲会能有2、3百场之多。几乎大多数同学们感兴趣的大公司都会专门为北大学生开设投简历、应聘的绿色通道。

而中科院的就业指导中心才成立2、3年,老师仅仅2、3个,却要负责上万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甚至连个就业网站都没建好,更别说对各大公司单位的外联工作了。几乎大部分就业工作都需要职业发展协会这个学生组织去拉关系宣传。因此大部分外企公司都不知道中科院还会有这么多毕业生需要就业,就更别说会在网申的选项里加入中科院了。去年一年,来中科院开宣讲会的公司大小算在一起,能有10家就不错了。因此科院的学生大部分都只能往北大清华跑,还常常遭到鄙视,呵呵。很多人网申的时候为了避开“其他”,都只好填了本科的学校。

因此也希望想来中科院的同学能够做好思想准备,很可能在就业的时候会遇到比留北大多得多的困难。虽然最后科院学生的就业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其中的艰难过程就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了。这里也仅仅是对学生就业

这一方面对中科院做一些评价,大家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多方面考虑的。

7.10 哪些所值得推荐?

计算所,自动化所,声学所,软件所,半导体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六个值得推荐。

7.11怎么找科学院的导师?

经验是先email,再电话,再见面谈。技巧还是有的,首先一定要自己决定是不是直博,这个很重要,如果你不读博士,却去找一个只招博士的老师,自然死路一条。其次,一定要跟老师先见一次,一般老师觉得你不错的话,面试基本上问题不大。第三,多找几个老师,这样保险一些,但是比较不建议在同一个所找两个不同的老师。最后,希望大家如果拿到了offer,尽量不要放鸽子,否则真的很影响以后的师弟师妹,如果你不去了,一定要早说。

7.12 我的排名不太好,该如何选择北大还是中科院?

各位师弟师妹不要因为成绩不好而郁闷,也不需要一门心思只想留在北大。与其在北大由于排名差被迫选取自己不感兴趣的方向和不太牛的老师,不如去科学院找个大牛当老板——尤其是读博士!中科院有不少北大校友当教授,很牛很牛,他们非常希望能招收到北大信科院的同学们。

7.13 想去科学院的话,具体时间如何安排

一般来说大三暑假就可以开始收集信息了。9月份就可以开始活动了。成绩很差的可以在大三暑期去中科院某所找实习,这样有很大希望留在那。找老师之前或面试之前的突击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同学都是恶补了几天之后找老师,基本上问的问题都答的不错.老师挺满意.
另外,英语挺重要的, 不管是读还是说。现在好多地方面试要求用英语做个人陈述, 英语六级一定要考。

7.14 能具体介绍几个推荐的科研所吗?

好的。

a. 声学所(推荐程度*****)

主要科研骨干都是北大校友,如马大猷院士,候朝焕院士,张仁和院士, 侯自强研究员,杜利民研究员。

请不要被声学这个名字迷惑,其实主要的学科大类还是信息与信号处理。 他们特别喜欢北大的学生。

主要招电子系与智能科学系的同学。

网址: [url=http://www.ioa.ac.cn/" target=_blank>http://www.ioa.ac.cn/[/url]

声学所共有6个部,每个部又分为好几个实验室.

一部一室是“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院士张仁和先生——实验室的精神领袖,正副研究员加所有研究生加秘书加司机共60人左右。每年科研经费4000万到5000万不等。主要研究方向三个,水声物理研究,信号处理的算法研究和算法的硬件实现等等。科研水平就不用多说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差不了的。

一部二室是做医学超声的,简单的说就是B超之类的东西。著名的马大猷院士就是这里的。马院士91岁了每周还上3天班。以他的资历,科研经费太easy了。

二部是做声纳的,最近完成的合成孔径声纳已经世界领先了——可以在近海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一只虾。

三部是做声学微机电系统的,就是压电陶瓷和传感器之类的东西。好像是他们做的潜艇消声瓦,已经用在我国最先进的核潜艇上了,使得潜艇的噪音接近海洋背景噪音,美国现在对这种潜艇非常头疼。

四部是做语音的。就是所谓的语音识别之类的东西。语音交互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杜利民,负责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主要项目是和AT&T公司的手机英汉翻译合作计划,有好些863,973项目;还有一个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
(三室),实验室主任颜永红。这个实验室客观的讲是全亚洲语音第一,整个团队是当时Intel研究中心语音部的全体人员,由于被集体裁员,所以集体转到声学所。实力很强悍!强烈推荐!不过颜对学生要求很高,GPA太低的不要去找他,以防被鄙视。

五部老大是侯朝焕院士,非常著名的大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主任。主要方向两个,鱼雷和DSP芯片,据说都做得非常好!

六部是DSP中心,专门做dsp的。工作压力比较大,研一就得去实验室做项目,补助不少。适合工作狂人去。主要研究宽带网络,卫星电视,DVD,VOD等高新技术,有些项目是和网通一起做的,主任李建华,他和杜利民都是声学所侯自强先生的学生。侯先生现在是中科院深圳科健集团董事长,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网通公司首席科学顾问。

b. 自动化所(推荐程度*****)。

主要招电子系和智能科学系的同学。

计算机系的同学可以尝试。

非常的有钱,设备先进,牛人暴多。主页地址:www.ia.ac.cn.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是一个以智能控制与综合自动化、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三在学科方向为主,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为一体的国家级新型科研机构。设有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中科院开放实验室和中法两国联合设立的开放实验室――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另外还有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等6个工程中心。这些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主要承担着国家863
项目、973任务、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金课题及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等近百个科研课题,有两个大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具体小方向有

01计算机与机器视觉
计算机图形学与信息可视化
02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
03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
04图像与视频处理

05语音语言技术
06医学图像处理
07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
08文字识别与人机交互

另外,中科院自动化所生物认证中心承接国家多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以谭铁牛所长为顾问,人脸识别领域知名专家李子青研究员为主任,汇集指纹识别领域知名专家田捷研究员。但是,有北大清华的同学反映,李子青人品不好,压榨学生,所以请大家注意。

c、计算所(推荐程度*****)。

主要招电子系,计算机系,智能科学系的同学。是中科院的招牌之一。

计算所的初审比较松。只要联系了老师,随便交一份申请表,基本都有面试机会。但面试淘汰率很高,比如里
面的信息网络室,搞IPv6的某个导师30个人只招2-3个,还全部要硕博连读。总之去计算所基本要读博。

d. 半导体所(推荐程度****)。

对于未来想从事光电研究以及微电子研究的同学非常之对口。网址为:www.semi.ac.cn.

电子系与微电子系的同学可以考虑。

主要包括:集成光电子联合实验室,有科学院院士王启明,还有比如黄永箴等一批牛人。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工程院院士陈良惠,还有王树堂,马骁宇,潘贵生等一批博导,有11个吧。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国内第一个搞出立方相蓝光LED的科学院院士王圩,吴荣汉等研究员。年轻的有一个叫杨辉的听说也很牛。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有黄昆院士(已经去世),郑厚值院士等。

e.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荐程度****)。

主要招电子系,计算机系,智能科学系的同学。

水平不说了,看到国家重点就够了。主要研究密码什么的。大老板好的不得了,每逢过节都会亲自开车给学生送水果什么的。元旦时带着全实验室去一个度假村滑雪,开联欢会,联欢会上有个抽奖活动,好多非常贵的奖品,有个学生抽中一台液晶电视。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98年,是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参与共建。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部分)坐落在玉泉路校园内,环境幽雅,拥有足够的运动设施和场地。实验室拥有1500平米的办公场所,配有齐全的网络和计算设备,如大型存储设备,网络测试与分析设备,网络处理器开发设备等。实验室经过过年的努力,联合了众多国内知名的信息安全专家,许多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奖励,在信息安全领域拥有很高的声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20余名,除了拥有国家给予的正常运营费用外,每年平均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800万元。

f. 软件所(推荐程度****)

主要招电子系与计算机系的同学。

实力不错!

8. 出国篇

8.1 信科院的本科生出国比例是多少?

每年都会有波动,近几年基本上稳定在30%左右。具体到各个系不同,相比之下,电子系与微电子系的同学出国热情很高。计算机系同学的出国热情要低一点。智能科学系由于目前的本科生还没有毕业,所以无法统计。但由于智能科学系大部分老师都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归国人员,所以出国的热情应该会高一点。

8.2 和某些理科院系相比,信院的出国比例相对不是很高,为什么?

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近10年来中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在中国从事信息产业回报较高,工作薪水待遇的平均水平相比其他专业要高的多。以目前的经济水平看,至少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及其以上的水平。
因此,对于很看重亲情与友情,深深眷恋中华文化的同学,留在中国从事信息产业的工作会比较好。此外,信息领域有不少跨国公司也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发展,所以他们现在实行了研发人员本地化的政策。微软,惠普(HP),IBM,

英特尔(Inte)l, 升阳(Sun),谷歌 (Google),雅虎(Yahoo), AMD,德州仪器(TI),
西门子,三星,思科,意法半导体,朗讯(贝尔实验室),阿尔卡特,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Nokia),加拿大北方电信,法国电信,安捷伦,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等纷纷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招募北大信科院的学生。
这些研发中心的研究实力也是非常雄厚,比如说微软亚洲研究院就很强,尤其是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视频,图象以及语音处理方面,不夸张的讲,在全世界同类领域的科研机构中,至少能排到前10的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研发人员基本都是在大陆接受本科教育的,其中绝大多数在国内拿到研究生学位。 他们的宗旨就是:中国人在本土也能作出世界一流的研究。

相比之下,某些院系的专业在中国基本没有产业化,只有出国这一条道路。而出国之后,不少人也改行从事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

8.3 为什么传统观点一直都认为数理化生这些基础学科比信科院的专业好出国?

首先好出国的概念就是出国比例高。可是在信科院,不讲究数量,主要讲究质量。中国信科科学研究的水平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业化氛围密切相关的。
而数理化生这些基础学科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业化关系不大。所以在1979年打开国门后,数理化生这些基础学科的本科生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基础学科的本科水平是相当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大量的基础学科学生很容易的就走出了国门。

对于信息科学而言,甚至在2000年以前,我们中国的信息科学的本科教育水平至少落后美国10年!所以在这种情

况下,出国形势自然是不如基础学科。 这样的历史导致了今天不少人还以为信息科学出国比基础学科难。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信息产业开始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今天的中国书店里,有大量的从国外引进的信息科学方面的书籍。从基础的信息科学理论书籍到C++,Matlab这些应用书籍,可谓是琳琅满目(但是在2000年以前,基本没有)。特别是这两年,引进的速度非常快,许多美国经典的信息科学书籍的最新版本一旦在美国上市,2个月内这本书就会被引进中国。可以预见,在未来,中美两国之间的信息科学书籍的出版可以达到同步。

这么多引进的信息科学书籍凝聚着全人类的智慧,大大提高了国内信息科学领域的本科以及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再加上许多软件硬件系统的引进,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许多海外的信息人才归国发展,从今天的角度看,中国的信息科学追上世界前沿水平指日可待。事实上,在不少世界顶级的研究会议期刊上,现在开始也能常常看到中国科研人员的名字。

这样的话,美国的信息科研人员就认为中国培养的信息学科方面的学生是基本上达到美国的本科生水平的了,所以现在开始是大量招生,特别是许多顶尖的学校,在信息领域发的奖学金,比在基础学科领域发的还要多。另一方面,自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以来,系统的整理了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智能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资源,课程设置是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符合国际上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的。因此,对于北大信息学院这样一个理工结合的学院,其毕业生受到国外名校教授越来越多的喜爱,出国形势也是年年看涨。
特别是顶级学校发的奖学金 , 更是不输于其他任何理科院系。就以斯坦福大学(stanford), 麻省理工学院(mit),
耶鲁大学(yale)这几所顶尖名校为例。

比如今年yale 电子&计算机给了中国20个offer, 北大的就有8个。去年有4个MIT 计算机的,2个MIT 电子的;今年加起来也差不多有6个。
05年,斯坦福电子系给信息学院发了至少4个offer,最后去了3个;06年, 斯坦福电子系继续给信息学院发了4个offer。

8.4 信科院的出国学生在国外表现如何?

都不错。学生是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成果,往往也是一个大学的名片。好的名片对于后续者而言是不言而喻的。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04年信息学院电子系一个本科生毕业去了斯坦福大学电子系攻读博士,在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两们课上都考了第一名。要知道,同时和他选课的除了斯坦福大学电子系的大批精英学生外,还有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系的不少精英。
一个电子系的学生,能够在物理课上学的比物理系的同学还好,充分证明了信息学院本科教学的实力 。

他得到了斯坦福大学电子系&物理系几位大牛的赏识,加入了前沿课题组,从事光电子和微电子的一个交叉学科,这个方向是目前硅谷企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既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未来芯片制作工艺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方向)。
3个月后,他和大牛研究组的其他几位学生合作的论文被享有盛誉的自然杂志接受。
。。。。。05年,斯坦福电子系给信息学院发了至少4个offer,最后去了3个;06年, 斯坦福继续给信息学院发了一堆offer.....

01年,信息学院电子系一位本科生去了电子方向排名Top 10的普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表现突出,仅用4年时 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有好几所美国top
20-30的学校请他去当教授。一般人估计早就接受了,但是他拒绝了,继续在普度和MIT做博士后,因为他的目标是美国Top10大学的教授职位。2005年他在普度拿到了博士学位,普度的老师们都很欣赏他,知道他是来自北京大学。
2006年,普度大学电子系给信息学院发了至少7个offer........

8.5 是不是打算出国的同学学习成绩比不出国的同学好?

信科院每年都有不少学习成绩排名在前30名的顶尖同学选择在国内继续发展,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增强中国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在中国这块大家都深爱的土地上亲身见证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8.6 信科院本科生出国主要去哪些国家呢?

当然是美国占绝大多数。
事实上,信科院对于想出国本科学生的指导原则是:弄斧到班门,尽量去好的学校,不要为了出国而出国,最好能去美国前50名的研究型大学留学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名学校留学。

事实上,美国有几千所大学,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有几千所社区大学(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自己办的大学)。这些非研究型的大学,特别是社区大学的水平可想而知,钱钟书先生围城小说里的克莱登大学,还有最近几年著名的一些五流大学如巴灵顿大学等,就是这种档次和水平的。去了这种学校,回国失业成为海待(海外归国待业人员)与海失(海外归国失业人员)是必然的。英国海待与海失们的殷鉴不远啊!

8.7 那么对于北大信科院的本科生,哪些大学值得去呢?

美国前50名的研究型大学,例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
密歇根大学等。

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南安普顿大学,爱丁堡大学这五所大学值得去。

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 UBC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滑铁卢大学(Waterloo)值得去。

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值得去。

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值得去。

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值得去。

从信息领域研究的角度而言,其余的大学都不推荐。

8.8 能介绍一下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美国的顶尖学府吗?

好的。别的不想多说,就想谈谈信息科学方面,美国大学的绝代双骄-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
其他大学,在信息科学方面,我感觉,都与这两所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无穷小高阶数量级的差距(如伯克力,普林斯顿等,呵呵)。

麻省理工学院(MIT),经典学院派的代表,在信息科学的研究方面享有盛誉,各种深刻的工程研究理论在这里不断涌现。
信息论之父香农,控制论之父维纳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美好时光。 这里的学生通常被美国人称为"Nerd",
就是书呆子那种类型,呵呵。面有菜色的学生,波士顿的苦寒,校园建筑的诡异,总之学习气氛是比较压抑的。 另外该校的口号是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Serve the
People)。

斯坦福大学(Stanford),实用工程派的代表。 该校不光在信息科学研究方面与MIT并驾齐驱,更有特点的是斯坦福是硅谷的"发动机",创新的源泉。
这里的学生通常被美国人称为"Genius",
就是人特别聪明特别牛,又不死读书的那种。轻松惬意的面容,四季如春的北加州的温暖阳光,大气贵族似的校园建筑,使得斯坦福大学总是充满着朝气。 该校的口号就是:
为什么不去改变世界呢?(Why Not Change The World?)

这就是为什么斯坦福学生创业的是如此之多,因为他们就想着用科学技术来改变世界。光信息科学方面就有这些我们太熟悉的名字:惠普(HP), 雅虎(Yahoo),
思科(Cisco), 升阳(Sun), 谷歌(Google)...... 改变世界,这就是一种领导力!而这些由斯坦福学子创建的公司,也确实改变了世界!

斯坦福允许学生中途保留学籍,出去创业,然后在适当时间回来继续攻读学位。这也造就了美国大学中独一无二的现象:

例如Kurt Akeley,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ACM SIGGRAPH“计算机图形技术卓越成就奖得主,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ACM Fellow),
1981年从博士班退出(保留学籍),跟随SGI公司的创始人Jim
Clark一起创业,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在计算机领域图形领域成就卓著(打电脑游戏的应该对这个不陌生,呵呵)。
19年后,他回到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的三年期间,他除了兼职于nVIDIA公司外,还被授予了多项院士荣誉。

又如Google的创始人,也是从博士班退出(保留学籍),创业google成功后,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目前在斯坦福继续博士学业,当然兼职进行google的管理工作。事实上google的很多技术原理与设计十分的先进,可谓工程学方面的杰作。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想想看吧,当你在斯坦福攻读信息科学博士学位的时候,你身边的同学有不少这样的人,30出头,一个个顶着院士的头衔,你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感觉呢,呵呵。

所以可以说斯坦福大学在信息科学方面的博士班学生水平是最高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所大学还真的找不出这么多工程院院士组成的博士班。

北大的信息学院就是希望能融合MIT和Stanford两大牛校信息科学方面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打造具有北大特色的一流信息学科,在中国本土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的其他兄弟院校一起见证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北大信息学科的理念就是:
为了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探索真理而走进来;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民族,改变世界而走出去。

8.9 那对于想出国的本科生,能给个大致时间安排建议吗?

好的。 基本上前三年的话,大部分精力着重于学业成绩方面。 英语的话建议大三暑假准备GRE和TOFEL考试,
事实上只要你GT成绩都不要太低,就可以了。最好在大四上的11月以前结束英语考试。然后大三暑假可以开始进行选校工作,挑出自己想申请的学校。 然后写个人陈述,简历,
推荐信模板等等。美国学校的申请截至日期大部分是在12月份。 也有少部分在11月1号与11月15号截至的,以及部分在1月1号,1月15号截至的。

准备材料的时候,如果时间比较充裕,最好能够针对不同学校,写出带有这个学校特色的东西,尤其是在个人陈述当中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所学校时,千万不要用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理由,可以在学校的网页上面搜一点他们自己学校的介绍,放在个人陈述里面吹捧对方一下,应该有一定的效果。

具体详细的计划不用心急,到时候你去了BBS的飞跃重洋版就有感性认识了。

8.10 电子系的热心前辈们能不能再给一点具体的指导?

好的。下面的材料集中了电子系好几届前三名同学申请的切身体会。主要是针对电子系的,信科院其他系如智能科学系,计算机系,微电子系的同学也可以参考。

主要有五大部分:

a. 了解并熟悉电子系和EE专业;
b. 申请硬件条件:平均成绩绩点、研究背景、GT;
c. 申请材料:个人陈述(PS)、个人简历(CV
or Resume)、推荐信;
d. 出国申请的心态;
e. 补充说明

a. 了解我们电子系和电子专业

了解身边的资源,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对容易把握却被忽视的因素。在申请过程中,很多人大量苦读对方学校教授的论文r等研究资料并发大量邮件套词。
要是大家在平时的时候就以这样的方法去努力挖掘身边环境的资源,从而真正从硬件条件上增强自己,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对于本科生来说,即使没有机会参与各个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或者莙政、校长基金等本科生科研计划,也可以在熟悉我们系里的情况下去找到研究资料和人际帮助,从而充实自己的研究背景。有很多同学可能毕业了也没弄清楚我们系的研究方向和机构设置,从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其实这个只需要上我们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网页上去仔细看一下,并多一点勇气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就能利用这个就在身边的巨大资源去得到很多帮助。对于专业的细致划分和理解方法,也是没有定论的,但是以你自己的了解合理地给出自己的理解,并能够娴熟而准确的运用本专业内的概念和术语,是做好申请材料的关键,因为从中可以反映你的专业素养和基础。一般来说(并不一定准确)按照材料、器件、系统、应用这样的层次来理解我们专业内的研究方向,当然还有更底层的现象级研究和更上层的应用级研究,而且研究层次的界限有时候也不是那么明确。底层的研究是上层研究的基础并为上层研究服务,上层研究受底层研究的制约并可以为底层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导,这和我们熟知的通信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有些相似。比如我们系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就主要在系统和应用的层次,无线电物理(量子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的研究就主要在材料和器件层次;目前在光纤通信领域,光电子器件层次的研究严重制约着光通信系统、网络乃至应用的发展,而光通信上层的发展也指引着人们把精力投向诸如快速可调谐激光器、全光逻辑甚至存储功能元件等器件领域的研究。如果从所依赖的基础学科的角度来看,越底层的研究就越需要物理、化学甚至生物等基础学科的介入,而数学则在各个研究层次上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一个坚实的数理基础,一个雄厚的软件硬件动手能力,是我们所必须的。

b. 申请硬件条件:平均成绩绩点(GPA)、研究背景、GT

关于成绩研究背景、GT以及他们之间重要性次序的讨论可以说是出国申请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b.1 成绩(排名)
从很多申请者的经历来看,成绩应该当之无愧是最重要的因素(或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竟课程学习从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主要的部分,你的成绩当然应该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对方学校的角度,即使你有比较好的研究成果,课程学习的效果反映出来的基础素养也是不能忽略的考察点,更不用说一些学校感觉上就是唯成绩排名论者。尤其对于申请美国超级牛校诸如Stanford、MIT,Princeton、Berkeley、Harvard,Yale等,排名相当重要,近几年除了个别特殊情况基本上都是要的都是系里成绩排名在年级前三名的人。

对于研究生,虽然重点应该转向研究背景方面,但是研究生成绩方面也不能太过不去,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专业课,否则对于申请牛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硬伤。对于本科生,争取高成绩以及高分(在分数上也当然要越高越好,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个更重要)固然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要事,但要注意到,现在的考试感觉越来越不能考察学生的真正基础素养,而是考察一些概念和解题程序的突击记忆能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题与前几年有很大相似性,就看大家搜寻“信息”的能力了。仅仅只会通过这样一些机械的手段来单纯应付考试得高分,以至于在毕业的时候感觉什么都没学的情况有很多,而这一点对于你即将进入严肃的研究环境的发展是很致命的。

那么什么是基础素养呢,比如学专业课程的时候,不能只以考试为目的,仅仅记住是从哪几个公式出发,通过什么样的程序从而能够解出什么样的问题,一个真正要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人,应该自觉地去深刻理解每一个专业概念、定理、方程乃至他们之间相互的逻辑联系后面的工程意义,并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既有迅速构建唯象的工程图像模型以及理解问题本质的洞察力,也有利用数学物理工具准确描述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真切感受到看似纷繁复杂后面蕴涵着的和谐、系统和逻辑,以及那种能够用纯粹理性的力量去描写客观世界的强大和美妙,通过这种努力得到的知识的积累夯实和思维的方法经验,就是一种基础素养,这才是今后发展的真实基础,而从中得到的那种对美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从事学术职业的根本激励力量,绝对不同于由于考试成绩受到肯定而在良性循环中获得的那种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旦脱离以考试为主的环境,比如进入研究生阶段,就会失去赖以产生的机制。所以不作高分机器的说法并不虚伪,这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b.2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对于研究生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即使对于本科生,如果想十拿九稳申请成功那些超级牛校,光有好成绩,竞争力还不是很足够,也需要一定研究背景的支持。电子系的同学,在研究背景方面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努力:

(1)通过各种机会参与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并争取能够发一些文章。对于本科生,在通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那样了解清楚我们系的情况之后,如果能够争取到莙政奖学金或者校长基金等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同学当然不用说了,不过感觉近年来这些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质量在走下坡路,参与这些项目的同学希望能珍惜这些机会努力挖掘和利用好资源,做出好的成绩,这样才能真正对申请起到大的助力,同时也得到宝贵的早期训练。98级排名第一的同学就是凭借她在莙政项目中的出色工作(当然还有她的成绩)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最高奖学金SGF的,00级的王某虽然成绩排名不是很靠前,但也是由于参与莙政项目作出了一片好的论文(信息可能不是很准确)去了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的纳米电子学泰斗Lieber教授;没有得到这些机会的同学,正如在第一部分中说的那样,其实本科生科研对于你们并不是那么高的围城,只要你多一些勇气,多一些自觉性,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你需要的资源,仍然可以获得相当的研究机会和经历,只有大家都有了积极自觉的科研活动意识,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氛围和申请效果,从而逐渐改善我们的出国传统和基础。至于发表文章,本科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出一些一般的文章也完全是可能的,而发表好文章的过程会在学术活动之外耗费较大的精力,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影响,不必强求;没有文章也不必过于担心,重要的是你的研究经历,你可以通过申请材料把它们展现给别人。对于研究生,如果没有很有竞争力的成绩,这个方面就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了。发文章光追求数量用处不是很大,一篇好文章(不是随随便便戴着SCI、EI名头的就叫好文章)顶一堆烂文章,而一篇重量级的文章可以成为你申请中最耀眼的砝码。实际上,你如果有一篇重量级的文章,在这个基础上改动一下就可以再出来一批灌水文章呵呵,当然这个重量级文章的难度和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发文章的难易和研究领域方向有很大的关系,这方面也是可以去打听了解的。

(2)参加有影响力的专业竞赛,并争取获得好的名次成绩。对于挑战杯和数学建模竞赛,我们系参加的氛围不浓(其实
历史上电子系的挑战杯是非常强悍的,1993年还拿下特等奖和三个一等奖,为北大夺取挑战金杯立下最大功劳!)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应该是我们系本科生的机会,这也是一个现实的努力点。98级的No.1就获得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一等奖。
99级的No.1和N0.3也摘取了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电路系统比赛的最高奖-Intel杯。这三位同学都获取了很高的奖学金,去斯坦福大学电子系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我们电子系都有较好的组织,这方面的情况也可以请教实验中心和电路与系统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

b.3 英语考试(GT)成绩
客观上说,相对前两个方面,GT是相对次要的因素。牛校中哈佛、伯克利对托福的要求都相当低,前者550,后
者570,而斯坦福虽然写明要求600,但实际上仍然是综合考虑的。麻省理工也是典型的综合考虑的学校。所以申请这些学校,基本不用担心由于GT被卡从而第一波审核就被刷下来。也据说一般排10-30名的学校对GT会卡得比较严。

但是,在时间和精力能够保证的情况下,GT的玩笑是开不得的,力所能及去考好当然是不用废话的道理。在这方面,给出的建议是针对在准备GT和其他学习工作的安排问题上。同学都觉得考GT和学习、科研不能并行,总想既考好GT,同时还不耽搁学习科研。除了英语大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用焦虑的问题,与其两手都想抓,结果GT也考得不理想,学习科研也没作出来,搞得后面几进宫都不得安宁,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还不如好好安排一下时间,集中精力把GT解决掉,这个过程中不用也不应该太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完了后你会发现事实上学习科研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被耽搁那么多。当然实际的英语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原因不言而喻。这方面是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总的说来,在硬件条件的准备上,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是要主次明确的。主次颠倒、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有很大风险的,也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c. 申请材料:个人陈述、简历、推荐信

如何把你的硬件条件、优势特色用一套好的申请材料充分而有效地展现给对方学校,这绝对是一件细致考究而需要智慧的事情。个人陈述、简历、推荐信这三份最重要的申请材料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应该相互配合映证,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申请材料的风格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也有所区别,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觉得申请出国留学的材料以研究型最佳,也就是首先要努力保证有限的空间里(特别是字字如金的个人陈述)最充分地展现你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其他方面的经历有条件再添加,没有空间了可以省略。

c.1 个人陈述和简历
之所以把个人陈述和简历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两者有很密切的关系,也为了更好的说明他们的异同。在一套研究型申请材料中,个人陈述和简历的首要任务都是展现你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在内容上,个人陈述作为几乎所有学校都要求的核心材料,需要确定一个(或一些)想要申请的明确的研究方向作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把你为之打下的相关学习、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成绩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并且加入自己的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从中表现出你在希望从事的研究方向上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强烈的研究意愿,最后最好对具体申请的学校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相关教授进行描述。在形式上,个人陈述最好应该是一篇流畅优美、结构完整的文章,因为别人可能还需要从中考察你的语言写作能力。在篇幅上,有不少学校对个人陈述是有严格的字数限制的,斯坦福电子系今年更是限制个人陈述不得超过4000字符(包含空格),算下来也就500字左右,在如此短的篇幅里,基本上只能容纳学术内容,所以可以连课程学习、成绩排名都一笔带过,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放到简历中去体现,从而可以全力描述自己的研究背景。学术以外的经历,如社团经历等都可以在简历中,并通过推荐信得以体现,当然在没有篇幅限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把这些内容加进去。简历很少有学校必须要求,但是感觉它仍然是一份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相反,作为个人陈述的解释支持和重要补充,简历应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出你各方面的背景细节,对于一些重要地方最好有附加说明描述,比如重要的荣誉奖励,否则别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奖项的重要性,对于研究背景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工作和贡献都展开陈述出来,在篇幅上不用受太多的限制。在风格上,简历应该是客观的叙述和解释,不应该带入主观的评价和理解,这是和个人陈述的重要差别。在排版安排上也应该花一定的功夫,字体不用为了压缩页数而去弄成小号,要做到漂亮整洁、突出亮点、条理明晰。因此一份翔实而美观的简历的重要性感觉可以和个人陈述相比。虽然它不是一份必须要求的材料,一些学校甚至要求不得寄送除成绩单以外的网申补充材料,但是大部分学校的网申系统里都有额外信息的地方,可以把简历,连同成绩排名证明、荣誉奖励证明等补充材料放进去,网申没有放的地方估计你纸寄过去至少也是没有什么坏影响的。

c.2 推荐信

在审理材料阶段,一些学校会通过推荐信甚至打电话给推荐老师或者系里的负责人去证实你申请材料的内容,有意要给你奖学金的学校很多也会向推荐老师进行这个确认的。因此,在一套研究性申请材料中,我觉得推荐信的首先任务是通过推荐人证明你在个人陈述和简历中描述的学术背景的真实性,然后是对你其他方面素质的评价。推荐人和你的熟悉程度也就是推荐的信息量和有效性是对方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选取非常熟悉了解你的推荐老师,三个老师最好能够全面覆盖你学术背景乃至各方面的素质,除非能够找到和对方学校关系密切的人或者对方都知道的著名牛人,否则即使是一般的院士写的一封内容苍白的程序化的推荐信也不如熟悉你的教授的热情具体而有信息量的信。

c.3 其他附加材料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做一些加强申请的补充材料,比如荣誉、排名证明等,也是有好处的。另外,做一份按照学科领域分类的成绩表(比如数学、物理、电子工程、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相信也是能够帮助对方弄清你的课程状况和主次类别,从而更有效地考察你的学习背景。比如说电子系00级的第一名和01级的第一名的申请材料就很有特色与创意。
这两人都同时收到了斯坦福大学以及哈佛大学的高额奖学金。

d. 出国申请的心态

出国申请有很多环节,漫长而又复杂,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坚持到最后并取得好的结果至关重要。心态的作用可能是一个难以具体说明的概念,但它的确是真实不虚的。
等待奖学金的状态中那种时刻牵挂的焦虑也是大家能够体会到的,这时候以平和的心态沉着处理各种纰漏的事情,积极套磁寻找机会相信是最好的办法。不执着于缺点,努力发掘优势,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决不仅仅是自我安慰的手段,你后面事情的成败可以说取决于它。

e. 补充说明

出国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哪怕是去到一个很好的牛校,也仅仅意味着这一阶段获得一个相对较好的新的起点,并不能保证你就能成为成功人士;出国即使没有成功,也绝不意味着今后的前途从此灰暗迷茫。这里引用一段很好的话: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得到了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观窗外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飞,宠辱不惊,淡定从容。

和电子系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共勉。

8.11 那我要不要出国去看一下呢?

(2.10-2.13 这些材料由98级电子系同学提供)。

大家申请出国,主要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一直就抱定了要出国的打算,不管前景如何,从没动摇过;二
是所学的专业在国内没有什么工作前途,不出国就找不到工作;三是周围的同学很多都申请出国,于是自己随大流的也去申请;四是看到自己的现状,觉得在国内过得太差,去国外去碰碰运气。还有其他原因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做出出国决定之前最好对自己的将来有个大概的计划,不要想着走一步算一步,很多时候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到那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如果在国内学的是热门专业,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除非你是想以后做学术,出国真的没有必要。等你在美国花五年或者更多时间读完了一个博士.,国内和你一起毕业的其他人很可能已经混得想当不错,在国内拿的工资比你在美国都还高了。有人可能觉得出国看一看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好处,但是就算你以后在国内工作,以后出国的机会也不少。如果你在外企的话机会就更多了。如果你在国内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只是觉得日复一日的生活太无聊了,想出国换个口味,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美国绝对不会比国内更有聊的。如果你是因为在国内愤世嫉俗,看不惯国内的阴暗面而想出国,假如你对自己实力有信心,美国也许是你的更好的选择,但是本质上也好不到那里去。

对很多人来说,如果能在来美国之前就做了正确选择的话,现在也不至于这么痛苦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很多时候在做事情之前,谁能预料到以后的事情呢?我说的这些,不能算是全对,权做给大家的参考。

8.12 我出国是读硕士(Master)还是博士(PhD)呢?

美国的博士培养体制很完善,要求也很高,必须要求你有独立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可以毕业;而对于硕士则要求没这么高,你做的东西只要有价值,有一点点新东西就差不多了。硕士也分课程硕士和研究硕士两种,但是前者毕业容易,但是找工作很难,因为没有什么实际的研究经验和工作经历;后者要花点力气才能毕业,但是找工作相对容易。

毕业之后想留在美国发展的话,
大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工业界,另一个是学术界。工业界的工作硕士和博士都可以做,但是如果要进学术界,没有博士学位就不要想了。但是,就算是工业界的工作,硕士找工作也比博士容易。这是因为,博士的培养就是为了以后做研究用的,抛开学术界不谈,只说工业界,一个公司雇佣一个博士,也是为了让他去研究新的产品和技术。在这方面,博士的需求量比起硕士来说要少多了,毕竟公司需要的大部分人都是开发人员而不是研究人员。让一个硕士来做开发人员就足够了;让博士来做,一是浪费人才不说,二是公司还要给你按博士的标准来发工资,哪个公司会愿意呢?

虽然说在美国,总体上博士比硕士难找工作,但是博士的起薪还是要比硕士高的。但是高工资的代价是多花的时间。如果你硕士毕业找了一份工作,工作几年之后,经验更丰富了,而且经过涨薪或者跳槽,拿的工资也不会比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差多少了,所以算起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博士的上升余地还是比硕士要大不少。所以其实两者相比互有优劣,全在于个人能力。

8.13 拿到了好几个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应该如何在学校和导师之间权衡呢?

选择学校的第一个因素,当然是排名。好的学校出身比什么都好,这一点勿庸置疑。而且加上以后校友互相提携的因素,当然更是能去好学校就去好学校。但是,在去不了最好的学校的情况下,选择学校的依据就应该是地理因素,地理位置的好坏可以直接决定你以后找工作的方便程度。就像在房地产业一样,决定房子价格的第一因素就是地段。地段不错,其余的部分都可以再谈,都是可以装修好的;地段不好,再豪华的房子也没多少人问津。

美国的最好的学校一般分布在东西海岸。这一点容易理解,沿海地区的经济比内陆要好的多,是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不同地区的工业侧重点不同。例如北加州硅谷一代遍布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微电子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等非常容易找工作;德州是美国的芯片和石油工业集中地,大的芯片公司像德州仪器,英特尔和AMD都在此建厂,微电子专业就容易找工作;五大湖区是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发源地,学机械或者汽车专业的人好找工作;波士顿,
纽约附近是金融业中心,对于商科毕业的人,这里当然是首选。本地的公司一般会招收本地或者附近地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多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他们同这些学校的交流合作很多,也更熟悉这些学校的学生。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首先想想自己以后要干什么,然后再决定去哪里。

如果两个学校排名差不多,所在地区也一样,但是一个在大城市,另一个在小城市或者农村,那么就最好去大城市的学校。城市里的工作机会还是比农村多很多,而且农村的生活会比较无趣一些,除了自然风光之外就没什么娱乐了。对于我们在北京,上海住久了的人来说,美国就是一个大农村,比起中国来已经很无趣了,如果你还要去美国的农村,那真的就是很枯燥了。

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以后想进学术界,学校的地点就不应该成为你考虑的因素,学校的名气大,这一点就足够了。进学术界首先需要扎扎实实的博士研究,你要是整天想着去哪里玩,哪那里来的时间想你的研究呢?就这点而言,呆在一个地处偏僻农村的牛校对你的研究大有好处。像康乃尔大学l就是这类学校的代表。当然,能呆在一个丰富生活的牛校自然就更好了,如斯坦福,伯克利在旧金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在波士顿。

地理因素还决定了学校以后的上升势头。美国人传统上认为新英格兰地区(最先独立的十三个州总称为新英格兰)的教育是最好的,其次是加州。不少的人在申请做教授的时候,也会考虑这个因素。我就知道有个教授宁可呆在新英格兰的一个排名十几位的学校继续做教授,也不愿意转去南方一个排名前五的学校做系主任,原因就是他的家人认为美国南部的教育水平不高,对他们的子女以后发展不利。可见,整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对于学校的吸引力有多么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地点那么重要的原因。

下面再来说说选择导师,也就是老板。在美国,大部分的老板的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大家可能都不太会想去一位经常逼人干活的老板手下做学生,但是也不是绝对的。选择老板之前也要先想好自己以后要干什么。牛老板当然是第一选择,在他手下干活,有了他的推荐信,以后找工作容易得多。但是牛老板的缺点是不太管人,对于自制力不强的人来说不推荐,因为这样你很容易自我放松,研究进展不多,弄得很多年都毕不了业。对于经常逼人干活的老板,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只要他是真正有能力的,对你来说也是好事,可以让你多发好论文r而早点毕业;因为你的论文发得多,就算是老板想拖你晚点毕业,他也没有什么理由。怕就怕的是又逼你干活而又没有什么水平的老板,跟着这样的老板确实很痛苦,自己过得很累,而且研究还没有进展。如果真碰上这样的老板了,还是尽早换吧。

选老板之前要看看他最近的论文列表,都有些什么文章发表了,发表的文章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则老板的水平越高。其次,要看看老板手下的学生数目,如果没有几个学生,那么肯定不太对劲,老板和学生的关系相处的不会很融洽。再次,要看看他以前毕业的学生都花了多长时间毕业,如果都是六七年的那种,还是放弃的好,以后你会很痛苦的。

8.14 在美国毕业后,我该选择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呢?

如果你想进学术界,那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好好读博士.,争取多发表牛论文。美国这边的导师对发表文章都很重视。在国内也许是要求SCI或者EI收录的论文,在这边不仅仅是这个,还要看影响因子,很多导师都不会让你随随便便投一篇文章出去的。博士学位拿到之后,要申请教授职位,你的文章质量和数量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对于基础科学来说,基本上没有人能够一毕业就能做教授,都要先做博士后(Postdoc);而对于信息科学技术来说,一般没有博士后这个要求。信科院现在有不少校友在美国顶尖大学做教授。论文是一个方面,毕业学校的名气也是一个方面。任何一所学校招收新的教授,都不会从收从比本校差的学校毕业的博士.,所以一旦你打定主意要进入学术界做教授,务必要去一个好学校。美国的教授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像你如果从排名30名左右或更低的学校毕业的话,基本上都很难找到教授的职位。除非你做很长时间的博士后,然后有很牛的论文。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所以这一点在你出国之前就要想好,不然很可能毕业之后等着你的就是失业。如果你自己能力有限,申请不到好的学校,但是却还是想当教授的话,那么来了美国之后就要赶快努力。要么找一个好的老板,这样一是你毕业之后可以拿到有好的推荐信,有已经发表的牛论文,二是他以后有可能会转去别的好学校把你带走;要么就赶快申请转学去到好学校。对于我们国际学生来说,一个二流学校的博士的出身基本上决定了你不可能在学术界混得开,就算是最后成功了,也一定是异乎寻常的艰辛。

再来说说工业界。不同专业的博士找工作的难度不一样,信息领域的最好找工作,其次是其他工科和商科毕业的学生,搞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想进工业界,很困难很困难。没有什么市场应用价值的学科,找工业界的工作都很难找。在工业界,公司雇用你的首要标准不是看你发表的文章,而是看你的工作经验。就算是你找工作的时候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只要有经验,公司一样要你,他们才不会关心你是不是发过Science或者Nature。如果你读博士期间做过公司的实习,对你以后找工作很有帮助。另外,你的学校出身在这个时候也不再重要,二流学校或者三流学校的博士一样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总之,只要专业好,经验足,其他一切不再重要。这一点和学术界差别很大。

所以大家在出国之前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想法,知道自己以后想干什么。想在以后进公司工作的就不要去学什么基础学科了;想做研究的就应该去一个好的学校,选一个好的导师,好好读博士。好好读博士是很辛苦的,不少人来了美国,读了一半才终于发现自己不是读博士的这块料,于是便拿了硕士走人了。如果你当初能有个更清晰的想法,何必浪费这几年的时间呢?如果你在一个不怎么样的学校,还读着一个冷门专业,除非你自己真的是觉得开心

8.15一个北大人对于出国的看法

我想说的是,对于北大信息学院这样一个理工结合的学院,其毕业生受到国外名校教授越来越多的喜爱,出国形势也是年年看涨。 特别是顶级的好offer,
更是不输于其他任何理科院系。

就以stanford, berkeley, mit, harvard, yale, princeton这六所顶尖名校为例。其他学校比起这六所都是有差距的。

你在信息学院的话,去以上六所名校的概率和数学学院,化学学院是一样的。比如今年yale 电子&计算机给了中国20个offer,
北大的就有8个,当然最后去的没这么多。

信息学院去年有4个MIT cs的,2个MIT EE的;今年EE CS加起来也有6个。 当然,
牛人最后不一定会选择MIT。这个和未来的导师啊,方向什么的都很有关系,或者是希望与自己的男女朋友双飞的。像去年几个,有的去了普林斯顿,有的去了斯坦福,有的去了伯克力。事实上,自从信息学院成立以来,系统的整理了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智能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资源,课程设置是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符合国际上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的。更重要的是,信息学院提供的未来方向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任何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
简单的来说,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如果对数学感兴趣的话,信息学院的通信,信号处理,智能信息,计算理论,算法等都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良好的工程能力。
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信息学院的光电子,微电子,纳米电子,量子电子,计算电磁学等方向都需要扎实的物理背景。对于生物和化学感兴趣的同学,信息学院的微电子器件工艺,纳米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都需要有化学和生物的一点背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工程知识。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或者芯片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信息学院的软件设计,电路设计,体系结构与芯片设计等都需要这方面的功底。

所以说,信息学院是永远向所有的优秀中学生敞开大门的,无论你对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还是你对信息科学有兴趣的话。

8.16搞machine learning和data mining的哪些学校比较厉害

1)Berkeley搞ML的都是统计出身,很理论公式很多的那种;也许统计系的本科申请更有优势。主要是graph
model和computational learning theory。后者尤其理论。不过搞ML的话,肯定逃不了概率统计。特别提一下Michael
Jordan,篮球界的霸主和Learning界最大的山头竟然是一个名字~~~

2)CMU因为是整个一个系都做,所以更多样一点;人也牛的很。搞什么的都有,理论的应用的都有,ml和dm都有。这个ML系我个人很喜欢。唯一可惜的是CMU的综合排名不是很高,拖累了CS的吸引力(否则的话,肯定是最吸引人的ML
group)。当然,如果能把学校整体的reputation当做浮云的话,CMU的ML世界一流。

3)MIT做ML和DM的很很少,要不然我MIT的PS里也不会被迫去拽IR和CV的....-____-败走麦城。不过有一些人做ML的交叉领域,比如computational
biology,computer vision,information retrevial。

4)Stanford的learning也不错吧,图模型有koller,统计学习理论和再励学习有Ng兄。注意,也是非常非常理论的。Stanford的数据库组,做传统的数据库多一些,dm较少。

5)另外有learning和mining的人的牛校还有:Caltech,Cornell,UPenn,UT
Austin,Princeton,UIUC,Wisconsin

其中UIUC的Hanjiawei是dm很牛的组。UPenn的michael算个牛人;Princeton有Boosting的发明者,不过比较理论的家伙。Wisconsin原来有Sigmod的Chair,不过今年去yahoo了,所以wisc的吸引力下降了一些,不过data
mining仍然比较强。UT austin没有申,不过CS和ECE都有人做learning;Cornell有个年轻的搞Ensemble
Learning;Caltech有个learning systems group,不过规模较小。

首先,ML脱胎于AI和统计,现在的主流是statistical
learning,所以一般通常所说的ML指得都是基于统计学习的方法,最早的理论和结果都来自统计学界。所以,打算今后从事ML研究的话,不管是去那里,跟谁做,都要打好统计学基础,绝不是Jordan派才重统计。

像我前天说过的那样,ML界有两类群体,真正作ML的以及用ML的。实际上大部分人不适合做第一类的工作,而且大部分人尤其是本科生的兴趣还是在第二类上。去工业界工作也是第二类的选择面要多一些。所以打算申请ML方向的话最好想清楚。

Machine Learning和传统DB领域的Data
Mining有着本质的区别,DB实际上有很多system的东西在里面,真正想对DM有所了解不是简单看看Hanjiawei的几篇paper可以解决问题的。

DM做得好的组不光UCIC一家。UCIC的组算是第二类用ML解决一些DM问题的例子。Wisc的DB和ML基本扯不上关系,统计系的zhuxiaojin倒是做semi-supervise出身。

现在做Machine
Learning最好的系应该是CMU,规模最大,方向也比较全,Lafferty是很好的老师,Berkeley有Jordan,MIT有Tenenbaum,stanford有Koller。但是上述这些人中国学生很难跟到,跟到之后效果未必最好。Cornell的Kleinberg是theory出身,Thorsten做得有些偏窄,所以Cornell不是做machine
learning的一个很好的选择。Princeton的情况也类似。领域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好老师:UW的Pedro
Domingos,UTAustin的R.J.Mooney,UMass的Andrew mccallum等等。

做ML其实是非常理论的,但是由于现在的web/db
aqpplication的繁盛导致ML目前处在一个比较好的阶段。所以在择校的时候要注意相关方向组的情况,如果相关的IR,DB方向都很弱甚至没有,那么做ML的内容可能会比较枯燥,而且没有相关application的氛围,也没有机会选择从第一类ML换到第二类去(除非转校)。CMU,Stanford,
UW,UMass是整体氛围最好的几个学校。

9. 工作篇

9.1 每年找工作的信科院本科生有多少?

很少很少。所以信科院的本科生们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人文素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做好课程的预习复习工作,不逃课,基本上就会有推研资格,这样你就不需要去找工作了。无论你是留在国内推研还是放弃推研资格出国,都不需要去考虑找工作的问题。

9.2 既然这样,可否讲一下信科院研究生的找工作情况?

好的。尽管对绝大多数的大0新生来讲,这个找工作的问题至少要过6年或者7年才会遇到,还是在这讲一下。信科院研究生找的工作基本分为两类,技术类与非技术类在找工作的研究生里,大概有70%的研究生选择了技术类的研发工作,他们主要就职于:

外企类: 微软(MicroSoft),惠普(HP),IBM,Intel,Sun,Google,AMD,西门子,三星,思科,意法半导体,朗讯
,(贝尔实验室),阿尔卡特,摩托罗拉,爱立信,Nokia,加拿大北方电信,法国电信, 通用电气(GE),NEC, Sony, 飞利浦, Oracle等。

国企类: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联想,华为等

其余的30%的同学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软技术类的工作:专利,知识产权等。 主要是国家专利局,知识产权局等,这一类在整个找工作的研究生里大概占5%。

另一类是金融经济管理类工作,主要去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 这一类在整个找工作的研究生里大概占25%。就职单位主要有: Morgan Stanley,
麦肯锡, 高盛, JP Morgan, 中金,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等。

9.3 能否再具体介绍各个详细流程呢?

呵呵,不用急,对于绝大部分大0学生来说,还有6年或者7年你们才会遇到这种问题。到那个时候你们自然已经比较成熟,会自己去掌握很多信息的。

结束语

北大是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北大信息学院是每一个有志于从事前沿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的北大人梦想的起点。作为中国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拥有强大的实力。由于先辈们的高瞻远瞩,使北大借住基础学科的优势率先进入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并确立了领先优势保持至今。师长们的杰出成就激励着青年学子们奋发图强。北大信息学院毕业生的身影活跃在祖国大地和海外各行各业之中。一流的声誉、坚实的理论基础、灵巧的动手能力、创新的学术风格……这一切为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造就了令人瞩目的地位和声誉。在人才培养上,北京大学多学科交融的优势则更为明显:北大造就的是具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人文与科学基础的人才,造就的是开放的学术思维和具有国际化视野——未名湖畔是读书成材的理想境地!

北大有美丽的燕园,有风景如画的皇家园林,更有学识渊博的大师,有青年学子的梦想。北大是我们无悔 的选择,北大信科是我们梦想的起点!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