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6月买股,12月买房?

2010-07-15 14:50 447 查看
[align=right]《环球时报》7月15日特约时评[/align]
[align=left]房价下跌始终不是包括开发商在内的一些既得利益者愿意看到的。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甫一放松第三套房贷,他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宣布“房价调控已近尾声”,更有甚者干脆声称最新一轮的调控“重蹈覆辙”。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是力挺楼市的代表人物,他在之前六月中旬的一场投资会上给广大的投资者强烈建议:“6月买股,12月买房”。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个月,7月初的股票大盘跳水已经证明了“6月买股”在时间点和走势上的不足取,那么“12月买房”又如何呢?[/align]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金岩石认为“房价下跌是政策误读”。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刚刚公布的数据,“连涨15个月之后,全国房价首次环比下降”。实际上,这是一个能够令人感到些许振奋的消息,说明老百姓期盼已久的调控成效终于开始初见端倪了。
金岩石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很大一批投资界人士的看法,不仅证券公司,也有很多私募这样认为。据我了解,与金岩石的分析几乎雷同的是,他们普遍认为楼市上涨是一个“不朽”的趋势,而“城市化”则是维持这个趋势的永动机。在大多数人的“共识”中,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和长期任务,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条应当以幸福生活与和谐社会为目标的道路,而绝非以规模空前和高空置率为目标的“死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教授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城市化可能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诉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目前已经展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也正是为了摆脱城市化樊笼所作的积极尝试。
金岩石之所以这么力挺楼市,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楼市与股市之间存在密切的联动关系。“12月买房”,这一建议针对的是投资行为,金岩石得出的结论是“楼市调控,股市遭殃;楼市休战,股市反弹”。确实,在必需品消费之外,楼市的投资品作用无可否认。问题在于,同样作为投资品,正常情况下的楼市与股市应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关系,彼此互为补集。因为在投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注入楼市的流动性多了,股市则会减少;反之亦然。而中国目前的局面却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将楼市作为拉动GDP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形成了楼市与股市的联动关系,这绝非正常的投资环境。这种联动恰恰说明了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绑架效应,因为在以房产为支柱的发展格局中,楼市的上涨会拉动钢材、水泥、电力等一系列上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需求,而这些产业又与房地产一起构成股市的蓝筹板块,大多是股市的指标股和风向标,所以楼市会对股市形成强有力的联动。在泡沫当道、投机有理的畸形发展态势下,房地产不仅在绑架民生,甚至开始威胁历史:据媒体报道,江苏镇江为了“保障”投资40亿的高档楼盘顺利开工,不惜强拆入围“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上演了一场当代中国的《阿凡达》。所以,在初见成效之后,4月调控的方向有必要坚持下去;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目的,首先是保障国计民生,其次也是为了将这种不正常的联动关系剥离开,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更有价值的投资环境。就目前的趋势看,我们能够乐观地预期这场调控的持续有效性和最终成果,那么进一步的投资决策就应当建立在楼市与股市的跷跷板关系之上,而不是基于“6月买股,12月买房”这样楼市与股市的联动关系。
至于“楼市休战,股市反弹”这样的提法,我存在一个很大的疑惑。谁跟谁休战?既然要说休战,那首先得开战。是开发商跟政策开战,还是开发商与老百姓开战?两方面似乎都讲不通。国家肯定不能为了促动股市而抬高楼市,那是对不正常联动关系的一种妥协,是对民生持续的不负责任。股市的反弹依赖于流入资金的增加,而如果对楼市调控得力,则会有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流出,这对于股市的重振是有好处的,而不是相反。
据我观察,部分一线城市逐渐放开第三套房贷的措施都有个前提,那就是首付比例不低于50%,甚至55%或者60%。相比之下,这样的贷款应当属于优质贷款,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业绩,何乐而不为呢?而楼市调控之前,低于20%甚至“零首付”的贷款则近似于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房产次级贷款,存在极大的风险。据《第一财经日报》,上海新增房贷70%来自首次置业,炒房比例锐减。连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也称,“中国政府遏制房地产投机的努力开始奏效”。实际上在我看来,通过调节购房者的信贷来遏制楼市投机只是为了温柔地挤一挤这个泡沫,或者说先敲上一记警钟,希望产业发展能够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如果不能奏效,那么更有力的措施可能就在后面,那就是收紧开发商源头的信贷支持。

刊发标题《恢复楼市股市的跷跷板关系》,有删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Merrinfo合伙人、技术总监
特约评论员:《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新财经》
特约撰稿:《传媒》《软件工程师》《投资与合作》《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球时报》特约时评:
2009年07月16日 虚拟货币:始于网络,止于网络
2009年07月28日 摘下面具:网络色情与色情网络
2009年09月11日 “开心”是第几生产力?
2009年10月22日 煤老板应转向风险投资
2009年10月30日 外包伤害软件业创新力
2009年11月23日 中国汽车能靠“山寨”闯世界?
2009年12月22日 别让民间资本总盯着房地产
2010年01月29日 中国需要几个迪斯尼?
2010年02月10日 政府采购与软件国货
2010年02月11日 中国能否打造强大的互联网企业?
2010年03月01日 腾中买马,潜规则下的资本二人转
2010年03月08日 别让产能过剩成为产业发展的漩涡
2010年03月24日 信贷调控是调控房价的最有效手段
2010年03月29日 惠普门与东芝门:应该被“召回”的3·15
2010年04月02日 汽车业不应再沉迷“买整车”
2010年04月23日 高铁之惑——什么才是建设的目的?
2010年04月30日 微博是一种倒退,而非革命
2010年05月11日 戴姆勒行贿门:领袖的背叛
2010年05月19日 “新36条”,应避免温州式解读
2010年06月07日 电子商务:《暂行办法》合乎时宜吗?
2010年06月18日 网游产业化之熵
2010年06月24日 发展在线支付,要多支持民企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