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网络表情的历史文化 推荐

2009-12-07 13:09 260 查看
 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大学的电子公告牌上建议,用“:-)”这个符号表示笑话,用“:-(”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这样,网络使用者就能避免网上交流产生的误解。从此网络表情符号得到了迅速普及和使用,美国大学的电脑爱好者纷纷开始使用这些符号,此后各国网民和各类技术人员又创造了大量的错综复杂的表情符号。





  风行全球

  当网络表情符号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发明了另一种横向的表情符号,例如用“^_^”表示微笑,代替美式的“:-)”符号。西方的表情符号大多用嘴表达感情,而日式的表情符号重点却在眼睛上。这也算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别吧。

  表情符号本来是一种网上“次文化”,但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和手机短信的通行,表情符号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后来在网络论坛和网络传呼软件中又开始使用更为生动的脸谱(icon)来表示心情。现在的网络表情符号已经超出了起初的简单的微笑、忧伤等脸上的变化,还能刻画其他相对复杂的概念。比如“=:)=”这个符号代表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o_o^^”表示蝙蝠,“C=:-)”表示饭店的掌勺厨师。可以说,25年后的今天,表情符号无处不在。





  各具特色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日常交流越来越多地从口头语言转化为符号表达。现在这些表情符号不再显得幼稚可笑,而是为人们互相交往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有助于避免错误表达和语言上的误解。尽管如此,鉴于各民族、种族之间文化背景差异,各种符号的使用也代表着不同含义。东方人频繁使用“:-)”或者简化为“)”这个符号,表示微笑,只不过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而在欧美很多人理解为“开个玩笑而已”的意思。

  在俄罗斯,网民们结合本土文化,创造出了富有俄罗斯特色的网络表情符号。比如在一本很有名的科幻小说中有一个叫做克图虎的海底怪兽,脑袋上长着一堆触角,网民就把它形象地画成“:?”这个样子,而“::”表示手风琴,意在批评某人有在老调重弹或者已经过时的笑话。





  走向个性

  在网络时代,网络表情符号已经不是电脑高手的专利,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自己创造网络表情符号,只要这些符号生动得体,富有创意,就可以被广泛使用。比如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符号”Orz”就表示认输,输得五体投地,跪地投降了。这个符号恐怕也只有日本人能够想得出来。

  创造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的法尔曼教授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当然也没从中获取任何利益。现在法尔曼教授仍然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他说:“这是我送给世界的小礼物。”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职场 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