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设计中有关折中的思考

2009-10-13 00:58 323 查看

设计中有关折中的思考

刘建文(http://blog.csdn.net/keminlau
KEY: 设计理论 设计决策 中庸 国学

引子

由文件系统设计中簇太大会产生[不良效果]的结论,我开始思考[动态事务]中总存在“合适度”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折中)。合适何为?合度如何测量?

男人配女人合适;非洲大只男不太合适东方小女人,但都比东方大女人合适。可见,

第一,合适度要有标准可依;

第二,合适与否是基于质的,有多合适是基于量的。

第三,合适度越高,效率越高,产生的价值越大。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量,而功效,或者叫做功是系统的“存在”性质,系统不晓得效率与价值何为,反正“上帝”把我创造出来,我就是那样子,给我能量我按固定的模式活着,做功。我所产生的对外界的效果好与不好,有多好是由第三者来评价的,因为价值是主观的。

第四,合适是动词,至少有两个对象参与,且无主动被动之分,关系源于两对象活动(系统做功)需要,也可能是系统张力维系的强烈关系,也可以是随机事件所建立 不稳定的偶然关系。也就是,合适关系既出现于系统内部元素之间(张力较强),也会出现两系统边界(张力较弱)。如果把“合适”到一起的两系统看成是一个更大粒度的系统的组成元素,那么合适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合适”区别在于建立合适度的力场的强度。

《中庸》与合适度

讲起合适度,让我想起了《中庸》,摘一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朱熹解释:

,犹令也。 ,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 ,所谓性也。率,循也。 ,犹路也。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 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 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 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白话译:

人 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 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解释:

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 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 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 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白话译: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里边提到一些重的概念,比如[性]与[中],[道]与[和],[德]与[中和]。从一般和特殊的方面看,性、道和德是一般的,中、[和]和[中和]是特殊的;从动静时空角度看,[性]和[中]是静态的存在结构,[道]和[和]是带时间性动态做功过程;最后,[德]与[中和]是标准(评论合适度的标准)。

有一种理解把中庸理解成为屡事妥协,中规中矩等带点贬义的意思,这是一种错误的解读;而有些人则把中庸理解成为问题找到一个静态的绝对的答案,比如驾车到某地,正好到达目的地为中庸,过之或未及均不是中庸。这是一种对中庸应用于一个特殊例子的解读,不够全面、立体和本质。中庸(合适)是一种决策,必出现在某种情景上下文中,并且上下文有二个或以上的利益相关方(性质各异的系统)产生摩擦,建立某种关系,尔后协作做功。中庸就是为多个利益相关方找出最有功效的关系模式。把中庸看成妥协是偏面强调利益相关方中单方面的利益的结果;把中庸看成静态答案是抽象不够,没有看到中庸的本质。

最后留下两个问题思考,第一,道即路,做功的步骤,它和方法、策略和过程关系如何?第二,做功标准带有主观性,做功就是主观想要的效果,效果如何测量?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