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某国际知名厂商的RCU分析

2009-05-15 17:08 288 查看
我们项目历时1年多设计的RCU,基本上完成了和华为、诺基亚等系统厂商的对接。通过这个项目,使身在高校的我们第一次认识到了做一款产品,做一款国际认可的产品,和高校搞科研完全是两码事。很多在“科研”中不涉及的话题,在做产品过程中却无法回避。
在介绍我设计的相关产品之前,先来剖析一下一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相关产品。就如同看源码是一个很长见识的过程一样,剖析别人的产品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记得MSDN webcast的讲师俞晖说过的:源代码就是思想。我觉得产品也是如此。
在这里我们以一款RCU为例,该RCU是国际知名的ALD设备生产商的产品,德国品质,确实非常的严谨。看到这款RCU,确实让人有震撼的感觉,也让在研发RCU的我觉得有些自惭形秽。不说了,先来看一张图吧。


背面照片





正面照片

该RCU最大的亮点,我觉得是防雷和电源部分。这两部分都非常夸张,如上面的正面照片所见,防雷和电源部分从PCB面积上各占了产品的三分之一。
首先说防雷,真的很巧合,该RCU的电源口和通讯口的防雷方案我们的RCU中非常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该RCU中在气体放电管和TVS之间采用的是绕线电阻,而我用的是电感。具体哪个好,暂时我还不清楚。我个人觉得用电感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感觉,即可以当作大功率电阻,又可以移植传导辐射。
第二个亮点就是该RCU的电源方案,电源方案可以用“很恐怖”来形容。可以这样说,这样的电源只有德国人的产品中才可以看得到,在中国绝对不会出现这样“复杂”的电源。不过后面测试的事实证明该RCU的电源的传导辐射非常的小,由于设备限制,我们只测试了ripple on DC Power supply,只有30几个mv,非常难得。不过我个人觉得在电源部分,德国人这次也有些失误,只考虑了传导辐射和传导抗扰,好像没有考虑浪涌电流这个指标,所以看到其Inrush电流还是比较大的,也可能我们拿到的这款RCU不是最新版本吧!
第三个亮点不做RCU的人可能体会不到,那就是防水设计。仔细观察该RCU会发现,它的PCB不是在壳体的中央,而是在偏在一边的,这个是故意这样设计的,当天线红聚集的水气成为水珠落到RCU中的时候,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水珠安全穿过RCU,而不会落到PCB上,当然PCB上的防水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看了德国人和美国人的RCU产品,你会发现,防水处理的都很到位,这些细节在国内产品上很难体现。但是对于RCU,防水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性能,直接决定其使用寿命。)
我始终有这样的认识:国人的产品为什么品质普遍比较差,为什么在国际上,别人将中国货等同于便宜货,等同于很差的品质。难道国内的企业家们不知道产品质量为本这样浅显的道理吗?通过实际接触我才逐渐地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国内的企业家在做产品的时候太容易妥协,也许他当初也是下了万分的决心要做高品质的产品,但是当期间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阻力的时候,很容易就妥协掉了,不能始终坚持产品质量第一的理念。最终导致上市的产品变成了低品质的代名词,低的品质只能用低价格去拼,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我希望中国的企业家能够多一份执着,少一些妥协,把目光放的更远一些。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文章出自 AISG专栏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