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漫谈互联网历史【9】- 90年代: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2009-03-18 22:57 330 查看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650d40100cjhg.html

1994年,两位在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读博士的学生迷上互联网了,竟然不务正业,写起了网站。他们花在这个上面的时间比博士论文还多。开始只是用它管理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列表太长,就开始分类。类目太满了,就分子类目。这个网站起初叫“杰瑞的互联网指南”(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读者。到94年底,已经有了1百万的浏览量(Page View - PV)。这两个人就是杨致远(Jerry Yang)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1995年1月,他们为这个网站注册了自己的域名,yahoo.com。Yahoo这个名字有三层含义。第一,杨致远姓杨(英文是Yang),因此公司名字要以Ya两个字母开头。第二,雅虎这个中文名字其实和它的英文名字Yahoo的意思相去甚远。Yahoo既不代表高雅,也不是老虎的意思。在《格列佛遊記》一书中,Yahoo是马对人类的蔑称,因为人被认为是一种野蛮粗俗的动物。杨致远和费罗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喜欢它的讽刺意味。第三,Yahoo是英文“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的缩写,意思是“又一个分层次的非正式的预言”。虽然英文和中文都很拗口,倒也切合雅虎公司的最初业务:互联网的分类信息。雅虎从成立到现在不过15年而已,但在互联网公司中却已经是一个骨灰级的老公司了。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日新月异的创新速度。不要说15年,15个月就足以让竞争对手赶上。雅虎已经显现出一个老人的迟钝和僵化。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yahoo.com目前还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网站,提供搜索,新闻,邮件,社区等众多服务。杨致远和费罗目前仍然在雅虎工作,官衔为“酋长(chief)”。




杨致远(Jerry Yang),左,1968年生于台北。大卫·费罗(David Filo),右,1966年生。

1995年,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在自己家的车库中创建了亚马逊(Amazon)公司。贝佐斯高中毕业后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他本来要读物理系的,但是很快回到了他热爱的计算机上,并获得了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双学位。1994年贝佐斯开车横穿美国大陆,从纽约到西雅图的路上,写了创建亚马逊的商业计划书。这份商业计划书很特别。别人为了吸引投资,在商业计划书中通常宣称3至4年就可以赚钱,甚至可以上市。而贝佐斯却计划5年之内不赚钱。这种务实的精神是后来亚马逊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危机中免遭灭顶之灾的主要原因之一。贝佐斯目前仍然是亚马逊的CEO。




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1964年生,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学士。

亚马逊网站最早是一个网上书店。在亚马逊之前,人们买书的习惯是到附近的书店中阅览之后再买。Barnes & Noble和Borders是美国最大的两家连锁书店,和中国的新华书店一样,遍布全国各地。在社区中,比如斯坦福大学附近的Palo Alto市里,还有一些很小的书店,专卖大书店中找不到的书,为喜欢藏书的人提供淘书的乐趣。然而这一切都被亚马逊改变了。在亚马逊网站上,你即可以轻松的找到那些大书店中热卖的书,也可以找到小书店里稀奇古怪的书,甚至大小书店里都没有的书。不要小看这些不畅销的书,它们加在一起的收入不亚于畅销书的收入。但实体店是无法库存这么多书的。这就是长尾理论。在05年最畅销的《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一书中,亚马逊是被多次引用的经典案例。




长尾理论图解

亚马逊的创新不光在商业模式上,而且在技术上。它是最早提供Web Service服务的公司之一。通过Web Service,亚马逊将它的销售服务延伸到更多的网站。很多小网站可以轻松的加载亚马逊的Web Service,帮助亚马逊一起卖书,从而得到分成。06年,亚马逊将Web Service扩展到云计算领域,推出了名曰“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 - EC2)的服务,成为了最早提供云计算的公司之一。今天,亚马逊网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上书店,而是一个商品琳琅满目的超级商城,B2C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典范。

说到B2C,自然也不能不说C2C。C2C的代表当然是eBay。说起eBay,人们可能会首先想起梅格·蕙特曼(Meg Whitman)。这位女强人在eBay的10年期间(1998年-2008年),把eBay从一个未上市公司经营到她离开时市值近400亿美金的规模。另外,eBay的全球化策略总体比较成功。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本地化服务。当然,在中国的本地化服务是eBay的一个败笔。eBay在2003年以1.5亿美金的重金收购了易趣网之后,雄心勃勃要在中国干一番事业。当时eBay在中国的C2C市场份额高达90%,是绝对的老大。但是蕙特曼做梦也没想到,一个用望远镜也无法找到的小公司淘宝只用了3年时间就把eBay赶出了中国,甚至今天还要追赶到大本营美国。真是美梦变噩梦。不过和武侠小说中的一样,高手之间,往往彼此惺惺相惜。至少马云是非常尊敬这位女侠的。蕙特曼不但在商业界非常知名,而且经常活跃在政治圈中。2009年2月,她宣布将竞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10的州长。目前加州州长是我国影迷非常熟悉的前动作片巨星阿诺·施瓦辛格。

虽然蕙特曼是eBay的一号人物,但eBay不是她创建的,而是法国出生的伊朗人彼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于1995年创建了的。奥米迪亚是一位热衷于网络编程的程序员。他为了帮助未婚妻销售一种造型糖果盒,创建了一个拍卖网站。据说卖出的第一个商品是一只坏的激光笔,而且价格不菲,居然有14.83美元。创始人奥米迪亚看到以后非常吃惊,立刻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获胜的竞价人,询问他是否知道这只笔是坏的。买家回邮件道:“是的,我专门收集坏的激光笔。” 这个拍卖网站后来改名eBay。奥米迪亚目前仍然是eBay的董事会主席。




彼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1967年出生于法国。
梅格-蕙特曼(Meg Whitman),1956年出生,普里斯顿大学经济学学士,哈佛大学MBA。

1996年,继杨致远和大卫·费罗成功地创建了雅虎之后,斯坦福大学又出现了两位在读博士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他们攻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与前两位不同的是,这两位没有不务正业。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一种新型的搜索引擎。过去的搜索引擎都是通过搜索网页中的词来实现的。一个词在哪个网页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就越靠前。但是这种依赖网页自我描述的方法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欺骗。比如最近“小沈阳”这个词很火,我就可以在我的网页中不停地重复这个词。这样当你搜“小沈阳”时,这篇网页排名会很靠前,被浏览的机会大了许多。而真正有关“小沈阳”的网页却被排到后面去了。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佩奇和布林发明了一种叫“PageRank”的技术。它通过分析指向网页的链接来判别相关性。比如很多链接都指向某个网页,而且链接上都有“小沈阳”这个词,那么这个网页很可能是与“小沈阳”相关的。被指向的链接越多,排名越高。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如果大家都管你叫“小沈阳”,那你就是“小沈阳”了。那些自称是“小沈阳”的人说得次数再多也没用。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公司,谷歌(Google)。这个名字源于一个与它发音相同的英语单词“googol”。googol是个量词,意思是10的100次方,即1后面跟着100个0。这个数字实在太大了。现在Google能搜索到的网页数量已经超过了1万亿,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但是1万亿也才只有12个0。

佩奇和布林于1997年注册了google.com这个域名。1998年,他们注册了公司。最初给他们投资的人之一,就是本系列“漫谈互联网”第5篇中曾经讲到过的安迪-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贝托尔斯海姆给他们开了一张10万美金支票的时侯,佩奇和布林连公司银行的户头都没有。这笔投资到2007年时的价值超过15亿美金,10年中翻了1万5千多倍。贝托尔斯海姆在创造了一个投资资神话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这段佳话一直被硅谷人民津津乐道。

佩奇和布林的高智商可能都是遗传的。佩奇的父亲是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计算机系教授,母亲是那里的计算机老师。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想不学计算机都难。他从小就喜欢拆东西,装东西和发明东西。可能是由于不想在自己父母所在的大学读书的缘故,佩奇去了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读计算机本科,后来又在斯坦福大学拿到了计算机硕士学位。布林出生于一个莫斯科的犹太家庭。6岁移民美国。父亲是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数学教授,母亲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员。他在马里兰大学获得了数学和计算机的双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时认识了佩奇。




拉里·佩奇(Larry Page),左,1973年出生。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右,1973年出生。

在佩奇和布林研究搜索引擎的同时,5位以色列人开发了第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即时聊天工具ICQ。ICQ于1996年发布。ICQ是英文“I seek you”(我找你)的谐音。由于ICQ是免费的,很快得到了推广。它的成功被美国在线(AOL)看重,在1998年以4亿美金收购了ICQ。迄今为止,ICQ拥有3千多万用户和5千多万注册账号。后来马化腾模仿ICQ,做出了中文版的ICQ,叫OICQ,即QQ的前身。

也许不少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是靠模仿起家的,但他们在模仿中学习,创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之路。有关中国互联网历史的资料在网上已经非常丰富了,这里不再详细阐述。仅把一部分时间表列出来,便于和世界互联网历史这个参照系进行比较。

1996年,张朝阳创立“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8年,爱特信推出搜狐。
1997年,丁磊创办网易。
1998年,王志东创建新浪网。
1998年,马化腾成立腾讯。
1999年,马云创建阿里巴巴。
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建立百度。

在美国,租电影看是很多年轻人和家庭周末必备的活动。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要10美金左右,而租一个电影不过2,3美元,而且可以租到电影院里已经不再放映的电影。因此,电影租赁行业在美国很发达。行业中的老大是Blockbuster,几乎每隔几公里就有一个Blockbuster的店铺。由于每家店铺中都有大量电影碟片或磁带的库存,而且又很便利,这个老大的地位似乎是雷打不动的。即使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种租赁模式仍然有效。另外,Blockbuster也有自己的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站选电影,租电影。没想到这个模式竟然被一位老顾客打破了。

1997年,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创建的公司被软件公司Rational Software并购。他不喜欢大公司的环境,便离开了。想必是在家闲得慌,哈斯廷斯租了美国巨星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领衔主演的大片《阿波罗13号》(Apollo 13)。可是他太粗心,还带子的时候竟然晚了6个星期,被罚款40美金,足可以到电影院看4部大片了,真是郁闷啊!谁知塞翁失马,哈斯廷斯因此想出了一个新点子:想租多久租多久,永远没有罚款。这就是他创建Netflix的商业模式。具体地说,Netflix的客户只要每个月付20美金左右,就可以随便租电影。但是每人手中不能超过3部电影。这3部电影你想保留多久就多久。如果想看第4部电影,必须先把手中的1部电影还回去。Netflix的租赁方式完全通过网上实现。所有的邮费都由Netflix承担。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成功了。2002年Netflix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为20多亿美金。和传统的实体店铺租赁相比,Netflix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它巨大的电影库(10万部电影),可以让用户轻松地借到实体店中通常没有库存的电影。这也再一次佐证了长尾理论的效应。




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

可以看出,以上所讲的所以商业模式都被搬到了中国,唯一例外的是Netflix。或许是因为中国盗版电影实在太多了。不过,在美国也不是没有盗版的先例。1999年,一个叫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的大学生讨厌唱片公司在专辑中夹杂质量不高的歌曲。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一张唱片上往往只有一两首好听的歌曲。但是为了听那一两首歌,不得不买下整张唱片。于是范宁在美国西北大学里,利用P2P文件共享技术推出一个叫Napster的服务。它可以让大学生们相互交换MP3音乐。也许我不喜欢听的歌别人喜欢听。这叫资源利用最大化。这个服务很快就火了。到2001年,Napster共吸引了8千5百万注册用户,每月有30亿首歌被共享。这个小小的P2P软件严重威胁了唱片公司的利益。在5家唱片公司的联合起诉下,2001年Napster的免费服务被迫关闭。但是,P2P技术的潘多拉盒子从此被打开了。




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1980年生。

对于P2P技术的争论焦点是如何将它与商业合法地结合。就其技术本身而言,毋庸置疑是伟大的。但是,另一种技术的发展却是可怕的或者说可恶的。1999年,一个名叫“梅丽莎”(Melissa)的病毒感染了10万个邮件地址,造成约8千万美金的损失。和1988年的莫里斯蠕虫很相似,“梅丽莎”病毒其实并没有破坏的意思。相反,它的作者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倒是很有共享的精神。只不过他共享的内容是色情网站。也许是他希望大家都能免费地看色情网站,便写了个程序来通过邮件传播色情网站密码。这个程序叫做梅丽莎,是史密斯在佛罗里达遇到的一个脱衣舞女的名字。“梅丽莎”病毒会感染Word,Excel等文件,然后通过Outlook给前50个邮箱发邮件。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史密斯因此被判了20个月和5千美元的罚款。

本篇是“互联网历史”系列中最长的一篇。中间多次想暂停一下,都没有找到理由。从1994年到2000年,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不停地创造着崭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它成为了风险投资追逐的新宠。NASDAQ指数从1994年的700多点一路狂涨,到2000年3月份一举突破5000点。是泡沫总要破灭。触发其破灭的原因除了内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外因。一是之前人们对千禧年过于紧张,过度担心千禧年会导致重大金融系统出问题。然而整个世界平平安安地度过了2000年元旦。当系统风险突然消失之后,相应的投资也随着消失。另一个可能是偶然因素。2000年3月13日,大量高科技公司(例如思科,IBM,戴尔等)的股票突然被同时销售,引发股市狂跌。这天的日期恰好是13,一个西方人认为不吉利的日子。这天也被称之为“黑色星期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年以后,NASDAQ跌到2000点。互联网的冬天让人们清醒了许多。很多人于是思考,互联网的创新是不是已经走到尽头了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