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转贴]两位农妇的消费观是三农问题的最好诠释

2009-03-17 15:29 211 查看
回到生我养我的乡村,和邻居大爷聊天,从农事谈到了消费以及乡村孝道。于是大爷讲到了他两个已做了奶奶的女儿。他指着身上的新大衣说:“这是我大女儿买的,我大女儿说,爹,我不怕花钱,有养老金,这个月花完了,下个月又可领,再说生病了看病能报销。”其实大爷的小女儿要比大女儿有钱,且家底一直比较殷实,不是大爷的小女儿不孝顺,而是不敢用钱。
  
  大爷的两个女儿是邻村,同是种田过日子,消费观念却如此迥然不同,原因是大女儿的村庄归农场管辖,女的到了55岁就有600元的退休金,有医疗保障。小女儿虽然与大女儿同畈种田,但种的是村里的责任田(归村委会管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显然没有社会保障。大爷说,农民最怕生病,一家只要有一个人生重病,再殷实的家也会变穷。
  
  其实,这两位农妇的消费观却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大现实,也告诉了我们当今拉不动内需的关键在那。中国人为何大多捂紧钱袋子而不敢消费,根源在于社会保障的缺失。应该说,这两位农妇的消费观,要比那些专家讲的大道理还要更加透彻,明晰。
  
  当前中国拉动内需的“根本动力”是农民,最大的潜力也是农民。中国9亿农民,一人多消费100元就是900亿元,1000元就是9000亿元。可问题是怎么让农民手中有钱,怎样让农民敢花钱。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促进农民稳产、稳粮、增收入,还要有社会保障。只有口袋里有钱了,他们才会消费;只有他们生病有报销,干不动了有养老金,他们才会大胆地花钱。
  
  拿“家电下乡”来说,思路是对的。家电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几乎是饱和状态,该买的大都买了,要买也是更新换代。而农村需要家电的家庭很多,问题是他们有钱买吗?即使有钱,他们也不敢买。提到家电下乡,经济学家和官员首先想到的是一笔账:家电下乡可拉动消费1.6万亿,可问题是农民需不需要家电下乡?农民买得起家电,是否用得起家电?农民最需要买的是农资,没有化肥、种子、农药,要好收成就是一句空话。农民正常的生活用品还要买,还面临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都比城市居民负担要大。
  
  全国“两会”闭幕了,本来“三农”问题应成为本届“两会”的热点话题,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三农”问题,并承诺今年要采取一系列扶农举措,力度堪称历年之最,但“三农”话题的声音却没有响亮起来。用《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先生的话说,“三农似乎已被代表委员遗忘”。鲁宁先生还说,农业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基。迎战经济危机,倘若“三农”再出现大麻烦,甭说经济复苏周期将人为延长,社会稳定都将受到严峻挑战。不要等到粮食及农副产品供给重新趋紧了,价格又飞涨了,全社会再来重新重视“三农”。不过,从“三农似乎已被代表委员遗忘”,也可以看出农民话语权的问题,农民虽然是中国最大的群体,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却是最少的,由于农民代表委员少,所以在“两会”上,“三农”也就热不起来。农民代表委员少是制度上出现了漏洞,而制度上的漏洞又成全了既得利益集团,它们不仅长出羽毛,而且形成强大的盘根错节的势力,逐步掌握了话语权,却在损害着没有掌握话语权的另一个群体——弱势群体,农民就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前面的两个姐妹农妇,在一个田畈种田,享受着两种不同的国民待遇,表面上看是制度的使然,实际上是话语权的使然。大爷说,以前这个农场的人也没有社会保障,是因为农场的省市人大代表不断地“雷言”,而农场领导组织全体员工集体签名写信向上级呼吁,他们的保障才得以解决。
  
  在同一个田畈上种田都能构成二元制,形成如此大的差别,就更不要说城乡差别了。就目前来说,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还很难,这是因为国家不可能一下拿得出那么多钱来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最现实的捷径则是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同时把农村合作医疗搞好,农民增加了收入,不愁看不起病,他们才会敢花些钱。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