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武训离开人间已经整整一百一十五年了

2008-02-25 13:38 197 查看
武训离开人间已经整整一百一十五年了。他是一个中国的传奇人物,好像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今天我将给大家讲的就是武训的故事,让我们记住这位奇人吧。

[align=left]武训,山东堂邑人, 因排行而被人称为武七。大约在那个时代,叫张三王五的人还很多,称为武七,这并不怪。[/align]
[align=left] [/align]
武七一点点长大得十分艰难,身体瘦弱得像一株缺肥少水的高梁。他的家里,本就没有地产,8岁父亲就撒手而去,姐姐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只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终日去往街前村后行乞度日。按梁启超先生的传记说法儿,“家贫,行乞度日,饮食必先奉母,人称孝乞……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储之,日惟以两钱市粗馒自养。”
[align=left]
然而武七的孝顺并没有把母亲挽留在人间,尚未有把童年度过,母亲也带着她温暖的双手和无奈的叹息辞别了人世。从此武七便成为一个孤儿,只有他的瘦小的影子随他一起晃动在行乞的路上。风中雨中,夏炎冬寒,武七竟然像一株野地里的幼苗,艰难地成长起来了。在年岁稍稍大些,武七一边给人打工,一边继续乞讨,所得一分一文积存起来。长大了的武七,忽然有一个非常的念头,他自恨自己的不识字,他发誓要设立义学,让乡村里的孩子都不重走他的路:”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疯长,武七不仅发奋地为人做工,且有空就出门乞讨,从不浪费一点光阴。乞讨所得的钱,他悉数寄存于举人、进士之家,以谋得一些利息,使他能够向着目标走近一步,再走近一步。[/align]
[align=left] [/align]
[align=left]时光在乞讨的路上流逝,武七足足乞讨了30年。他终于积下一笔钱,一点一点地买下230多亩田地。这时候的武七,不再一贫如洗,230多亩田地毕竟不是一个小的数目。但是武七,他仍是出去乞讨,也仍旧是衣衫滥缕。白天乞讨,夜间整理所得,他近乎忘记了一切。[/align]
[align=left] [/align]
[align=left]没有人能知道武七心中的梦,那是怎样的一个多彩的梦!武七终于在他年近不惑之时,震惊八乡地在柳林庄开设义塾。武七为设这个义塾,一次投入四千多缗(min2声)钱(即4000串铜钱,每串1000文)),这是除他的田产以外所有的乞讨所得,不仅如此,他决定将土地上的收获也资助办学。这时候的武七,心里比阳光还明亮。

开塾的那天,是武七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他早早起来,穿戴一新,挺起了微弯的脊梁,大步来到义塾,毕恭毕敬地拜了塾师。拜过塾师,武七又来到学生面前,一一拜了学生,尔后退到一旁,面带笑容看着塾师开课。从此武七感到生命有了意义,他在学生的朗朗书声中得到一种无以言喻的满足和陶醉。

武七不识一字,大约因为不识一字,他对老师的敬重几近超过了神。武七开设义塾以后,不再出门乞讨,全身心地为义塾服务。每天,他必做出丰盛的菜肴,款待老师。当老师入坐以后,武七则退到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着。老师等着他来入坐一起吃饭,武七竟说:“我武七是个乞丐,不敢同老师和诸位先生们坐在一起,我站在门外,觉得心安,觉得快乐。”武七每每等老师吃罢,他才肯去吃剩饭剩菜。

老师对武七的敬重甚为感动,只有一心一意教好书来回报武七。

一次,武七听说一位学生学习有所松懈,他伤心得大哭,边哭边劝学生用功学习,不要荒废学业。此情此义,义塾里不论老师或者学生,没有人再敢放松教学和学习了。

开设柳庄义塾以后,武七又积累了好些年,在临清再度开设了义塾。他的义举,传到朝庭官员的耳中,使朝庭官员也深为感动,当即赐名于他为训,于是,武七以他的坚韧和高尚,获得了他真正的名字:武训。

在第三所义学创立的1886年,武训已经58岁了。他长年苦行,至此耗干了精神,当年五月,武训得了重病。他住在义塾里休养,躺在屋檐下边,不肯占用一间房子。最初几天他不吃饭也不吃药,每天只喝几口开水。据说,只要听见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他那病弱的脸上就有着无限愉快的神情。[/align]
[align=left] [/align]
光绪二十二年(1886)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武训含笑离开了世界,享年59岁。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