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关于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想 -第一部分:序【本人又凑出的一片,o(∩_∩)o...哈哈】

2008-02-16 12:40 288 查看
关于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想

第一部分:序

摘要: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 , 显性知识, 知识共享, 学习型企业, 流程, 信息管理, 扁平化,人力资本, 信息资本 ,结构资本, 网络

知识管理自所以在近10年来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在企业中成为继ERP之后新的管理实践,关键在于知识已经成为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竞争能力中隐性的、不可拆分的关键资源。到底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人们的专业背景不同,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诠释和理解也不同。按照彼得.德鲁克的看法,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智力资本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通过开发、组织、整合和共享知识来获取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从它重视隐性知识就可以体现出来。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机构来说,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的技术技能和技术秘密,工作中的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所具有的洞察力和前瞻性都是隐性知识的直接体现。由于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以往的管理中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隐性知识与知识创新的内在相关性,隐性知识的价值逐渐被引起重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能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述出来并转化成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组织拥有的知识库和 信息交流平台也能帮助每一个人内化集体的隐性知识,并不断发展和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并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这就是学习型企业的实质。认识隐性知识的价值会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觉评价员工的价值,并将组织的信息管理与员工的工作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知识管理的另一个贡献是扩大了人们对知识范畴的认识。在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知识框架中,即包括显性知识(如可以通过书本或教育与培训获得的原理知识和事实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如在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与人际网络有关的关系知识等)。以往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已经发布的数据和知识成果,如果我们从知识创新过程进行分析,这一部分是最终的结果。但在这个结果形成前,整个 知识创新过程是由大量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社会关系知识甚至灰色知识共同构成的,它们之间大量交叉融合,相互诱发,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往的信息管理比较强调对结果的记录,而知识管理则强调将人、信息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在一个交流和共同的环境中,提升人的决策和行动能力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知识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在已有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中发展和派生出来,与管理学已有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例如,当我们讨论如何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战略扩展和提升核心能力时,就要借助战略规划的思想和方法;当我们研究如何才能为知识型员工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使隐性知识在人、团队和组织中实现有效转化时,其解决方法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和组织行为学的密切相关;企业的智力资本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使其不断地增值,需要借鉴资本运营的知识;同时,在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又要与原有的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并将其提升到支持决策的层面,因此,它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知识密不可分。
在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与知识管理直接或间接相关。如一些企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如软件企业、咨询公司)不清楚本企业已经拥有那些知识,也不知道企业已有的知识存储在哪里,结果当一个新项目到来时,企业的员工要花很多时间 重复开发企业已经存在的知识,最后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有些企业不清楚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缺失那些知识,盲目投资,结果导致失败;有些企业不清楚人才流动或流失会带走那些隐性知识,也没有必要的措施确保企业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些老问题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加以解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中,信息是过剩的,但知识,特别是隐形知识却是稀缺的。当我们的工作和决策被大量良莠不齐、毫不相关的信息包围时,我们需要真知灼见和火眼金睛帮助我们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可直接用来决策的信息。这时,人们所拥有的战略眼光、经验、直觉、洞察力就成为过滤器和度量衡。因此,对知识的管理是对信息管理之后又一次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回归,是对智力资本价值的重新审视,是在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之后登上的又一个新台阶。
知识是使企业产品和服务产出高附加值的关键。在贯穿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和流程中,无论是战略规划、产品设计研发,还是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无不渗透着人的聪明才智。这些聪明才智一旦外化为企业的专有流程、专利、解决方案、品牌或业务模式,量化为配方、公式,内化为企业团队或工艺流程中的Know-how,就可以通过特许经营、加盟连锁、OEM等方式被重复使用或大规模使用,并给企业带来持续收益。通过知识来获利与通过自然资源获利的差异在于:
获取知识的初始成本很高(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但知识的再利用或制造成本非常之低(软件和生物制药就是典型得例子)。
知识产品的制造不受自然资源和自然能力的限制,一旦知识被系列化和商品化,就可以把它不断细分到不同等级的产品系列中,重复利用。
知识优势的获得和投入周期相对较长,但一旦形成知识优势,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追加投资保持持续优势,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软件产品的更新换代是这种优势的典型代表。
知识的稀缺性是产品差异性的根本来源,它使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塑造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 差异性会为客户创造额外的价值,企业可以借此来获得溢价。在市场上,知识产品的定价主要基于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成本。因此,如果它能为客户创造稀缺和独特的价值,它就可以为此索取高价,再加上知识产品的制造成本很低,高附加值由此产生。
由于很多知识隐含在员工的大脑、团队的默契、工作的流程、生产工艺、企业的文化氛围、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中,甚至消费者的口碑中,所以别人很难轻易地将这些知识从此地移植到彼地。与有形资产相比,企业要想获得这些知识,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里包括资金、时间和学习。因此,拥有知识的企业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已有的知识优势组合越复杂、越隐含、涵盖面越大,别人要模范的难度就越大,其竞争优势一般就保持得越长久。同时,政府 和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会激励企业愿意在知识优势上投资。

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帮助?它的目标是帮助企业从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促使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人才的流动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核心技能、专业经验和客户资源的流失。对于高科技企业或信息密集型企业来说,人才的流失会使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从事相对简单的生产活动,体力是主要资源,随着分工的细化,劳动技能培训的相对快捷,在那个时代,劳动力的替代成本是相对较低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人和白领在工作中积累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越来越复杂,知识含量越来越高,而且大量知识隐含在人的大脑中,使人才流失的替代成本相对要高。
人才的价值基于隐性知识的含量和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隐性知识是从五个不同层面展现出来的:
(1)人的技能(Know-how)。它主要是指人们经过首脑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遇到不同行业拥有Know-how的人,如裁缝、厨师、外科大夫、电脑工程师等。
(2)人的认知能力。它是指人们拥有问题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前瞻性,这种知识在人际交流、制定解决方案、决策长远规划时很有价值。
(3)经验。经验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积累和升华出来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体验,这种知识很难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书本获得,只能从实践中获得,在实践中学习。对于任何一个专业人员来说,获得经验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曲线,学习时间是获取这种知识的主要成本,也是人才流失后,替代成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4)人的偏好。在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非常重视从心里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偏好,因为从知识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问题的关键是每个人的才华是否与其工作性质有最佳的匹配。一个性格开朗、乐于并擅长与人打交到的人从事销售工作会比做财务工作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5)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对与错的基本判断,它决定了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心,影响人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处事的风格及原则。
隐性知识是人所拥有的知识中最隐秘、最难以表现出来的东西。人的隐性知识是所拥有的核心能力的关键,这部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在短时间内学不会,偷不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时,它又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和机遇,其潜能就会释放出来,在合适的气候和土壤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人的潜能需要外部环境的诱发,否则,它会像沉寂的冰山一样被淹没在大海的下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员工聪明才智的制度设计和环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孔夫子讲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老先生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明晰地看到:只有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施展,物质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随着员工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对知识化的工作环境要求也更高,知识员工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自身的价值是否与回报吻合;二是工作环境中自身的知识技能是否能够提升;三是自身已有的知识才能能否在工作中得到展示和认可。
对于 第一层面的需求,主要通过薪酬设计、激励机制和股权设计来解决;对于第二个层面的需求,如果把知识比做水,员工需要一杯 水,企业要能提供一桶水或一缸水,企业拥有的知识总量应该超过个体的所有量。要达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让企业的知识积累、整合,并在共享和使用中得到增值。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主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第三个层面的需求,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组织架构 、团队合作和绩效考核标准。一个不断扩展和发展中企业才有机会“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
我们常常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组织的结构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对企业来说,铁打的营盘象征着企业一整套长期以来积累和经过实践锤炼的管理制度,包括企业文化、决策程序、信息体制和信息系统,等等。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 的“铁打的营盘”。铁打的营盘会像磁铁那样吸引精兵强将,会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如涓涓细流般汇入到企业的知识宝库中,又如心脏般将知识宝库像新鲜血液那样输出到企业的各个单元。铁打的营盘会使流水的兵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很好的塑造和锻炼,会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会将个人的力量变成集体的力量,会将个人凝聚为团队和组织。在这样的营盘中经受锻炼,会激发人的潜能,锻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知识,提升人的价值并使个人终身受益。在知识管理领域 ,铁打的营盘被视为企业的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它对企业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社会资本 的形成和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在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中,人的知识化是创造高附加值的关键。它像杠杆的支点一样,能够提升其他资源的附加值。人的知识化除了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一途径外,发展知识化的工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与工作技能相关的知识在课堂里是学不到的。只有在实践中体验才能获得。因此,为人创造一个知识化的制度环境,是结构资本和信息资本所要解决的问题。结构资本了有助于规范人的行为、调动其潜能。好地结构资本能够孵化出优秀的人才;能够吸纳员工的聪明才智,不断完善;能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自己。信息资本源源不断地为人力资本持续输送工作和成长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并利用信息的影响的影响力来调整人的观念和行为。当人的劳动变成信息、知识产权或商品时,企业的产权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就开始形成并逐渐积累。人力资本的素质越高,增值能力越大,产出的知识成本的价值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结构资本和信息资本建设的投入是对企业知识化制度化建设的投入 ,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是否是重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 的平台。随着知识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创造一种能使知识得到充分交流、信息得到共享的技术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的需要,计算机网络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整个工作流程和成果都以很低的成本和很快的速度汇总、整合并送到最需要它们的人员的左面上。这种技术环境变化给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也带来深刻和久远的影响,企业的所有成员可以实时掌握 市场的最新变化和最新的科技成果,根据需要组合知识和人力资源。新的技术环境打破了企业原有组织结构中的僵硬、刻板的等级式信息传递方式 ,形成一种柔性的、变化的组织结构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通道。前者由于信息传递迟缓、失真而使企业丧失了很多 良机,使决策者失去对市场最真实的感受;而后者将信息流变成整合企业资源、协调企业思想和行动的枢纽,这恐怕是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最重要的贡献。但从 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仅有信息网络是不够的,网络的价值只有在与人、与信息资源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体现出来。
一些已经在信息系统建设上作了大量投资的企业 可能 心存迟疑,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是否会重复建设。我们认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是相互衔接和补充的关系,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信息管理主要搜集和处理企业常规运作的基础数据 ,这些数据无法支持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当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二,现有的信息管理技术还无法捕捉人的隐性知识,而知识管理更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第三,知识管理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人和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互动,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以知识应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待续>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IT实现 王德禄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4.1
知识管理十步走 [美]Amrit Tiwana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3.1
创造知识的公司 [日] 野中郁次郎,竹内广孝 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 1999.3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