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闲话英特尔发展史中的尴尬瞬间(1)-名不副实的MMX 推荐

2007-06-29 03:13 330 查看
题记把英特尔称为处理器巨头毫无疑问是没有异议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英特尔就没有今天的个人电脑。从最初划时代的8086到固若金汤的Wintel联盟再到如日中天的Core 2,英特尔的每一代CPU产品都曾在当时产生深远影响。英特尔掌握最先进的微处理器技术。英特尔拥有最齐全的芯片工厂。英特尔的CPU无处不在。Intel Inside……这些不容置疑的事实背后,除了技术的推动,是否还藏有不易为人察觉的其它原因?这两天我想到一些偏颇却有趣的观点,在此记录下来。闲话英特尔发展史中的尴尬瞬间(1)-名不副实的MMX 记得在Pentium问世之前,PC处理器和现在大多数IC一样是只有型号没有品牌的,那时候的80486 CPU不仅Intel在造,AMD、Cyrix、IBM、摩托罗拉甚至不为人知的台湾联华(UMC)、IDT、IIT都曾大批量生产。因为x86架构是公开的,各路IC厂商不仅都打算从逐渐壮大的微机市场中分一杯羹,而且依照不同理解和长项加入不同的计算单元,产品之丰富堪称百花齐放。 1993年,羽翼日渐丰满的英特尔推出了新一代处理器产品。为了和友商拉开差距扩大市场,英特尔不再沿用80586这样的数字编号,而是注册了Pentium商标,配合堪称天才创意的“Intel Inside”市场策划(好像是1991年推出的)进行推广。受制于商标所有权,棋差一着的AMD和Cyrix们没法再搭英特尔的顺风车了。他们决心顺着大众的惯性思维往下走,将与Pentium同时代的产品命名为5x86。 奔腾年代,个人电脑开始进入中国家庭,那时候我们把它直白地统称为“586”。 出到Pentium 133的时候,英特尔的直接竞争对手就只剩下AMD和Cyrix了——他们在CPU频率不及英特尔的时候捣鼓出一个“PR”(P-Rating)概念,声称产品的实际性能相当于更高一个档次的英特尔处理器。这招够损的吧,估计当时英特尔上下也都被整得哭笑不得。 到了1996年底,在技术和市场上开始取得压倒优势的英特尔干脆来了招狠的,在原Pentium系列处理器的架构上加入57条MMX指令,称为“多能奔腾”,号称能提高多媒体性能60%。适时以播放VCD为象征的个人电脑多媒体应用刚开始萌芽,强调优化多媒体的MMX无疑很有卖点。而由于MMX指令集不在公开的x86架构之内,奉行“拿来主义”的AMD和Cyrix只好干瞪眼(后来受制于反垄断法,英特尔还是被迫开放了MMX指令集)。 233MHz的Pentium MMX推出的时候,Cyrix受制于难以提高的主频,开始走下坡路;惟有倔强的AMD不仅以更高频率的K6负隅顽抗,而且很快拿出了大同小异的3D NOW!指令集,保住了一席之地。MMX是英特尔处理器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如果你有幸能淘到一颗频率高达300MHz的笔记本用Pentium MMX处理器,那可是非常难得的收藏哦。 Pentium MMX算不算下一代产品在曾经争议很大。而现在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当时这57条受到专利保护的指令对于提高PC的多媒体性能究竟能起多大作用。1997年,真正的Windows游戏屈指可数,133MHz的Pentium CPU配合1MB显存的S3显卡已经能非常流畅地播放VCD(还记得XingPlayer吧^_^)。装一个老版本的Sisoft Sandra,你会发现频率相近的Pentium MMX和Pentium性能相差无几,如果再考虑到前者的缓存更大,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MMX指令集的技术优缺点都很突出。我想,它的实际意义更多地在于开辟了PC处理器设计的一条新道路,这才有了后来的3D Now!、SSE……SSE3。至于把若干条指令打包起个好名字来作文章,那不是技术的需要,而是市场包装的策略。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