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模型结构

2007-06-11 16:06 113 查看
结构综述
  本标准为软件组织建立了一个描述其综合软件能力的模型。该模型提供一套可供公众使用的准则:这些准则描述那些成功地实施了过程改进的组织的特征。

  该模型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来衡量这种综合软件能力。在模型中,把所有软件组织的软件能力成熟度划分为5个等级——第1到第5级。数字越大,成熟度等级越高。高成熟度等级代表比较强的综合软件能力,反之亦然。按照这种概念,一个组织的成熟度等级预示这个组织有效地管理软件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性能。从过程改进的角度说,这种成熟度等级是过程改进的递进式平台。除了第1级之外,每个成熟度等级都反映出有一批软件过程稳定下来。在这批稳定的软件过程的基础上,软件组织可以瞄准更高一个成熟度等级。通过过程改进活动,使更多的软件过程以制度化的形式达到稳定,于是,该组织的综合软件能力就升到一个更高的成熟度平台上。
  应该注意,按照本模型提升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是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不能放弃比较低的等级直接进入比较高的等级。
  这5个成熟度等级分别是:

第1级:初始级

第2级:受管理级

第3级:已定义级

第4级:定量管理级

第5级:持续优化级

  除第1级(初始级)以外,其他各等级用预先规定的一组过程方面来定义。每个过程方面的实现,用相应的一组目标(通用目标和特定目标)来衡量。模型中为每个目标规定了相应的一组惯例(通用惯例和特定惯例),通过实施这些惯例来达到相应的目标。换句话说,如果针对某个成熟度等级,实施了该等级定义的各个过程方面的各个惯例并且达到了目标要求,也就表明软件能力达到了这个成熟度等级。围绕成熟度等级的过程方面、目标和惯例等是构成模型的部件。除了过程方面、目标和惯例外,模型中还包含子惯例、典型工作产品、详细说明、示例以及引证,它们也是本模型的组成部件。模型的概念见图1。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