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LCC编译器的源程序分析(10)(11)

2007-05-23 13:04 330 查看
/***********************************
*作者:蔡军生
*出处:http://blog.csdn.net/caimouse/
************************************/

LCC编译器的源程序分析(10)声明类型
上一次把声明的说明符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也就是把C的变量和函数声明都已经了解了。最后还剩下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声明后面的ID是变量呢?还是函数?或者是指针?为了识别后面的ID,下面来看一个例子。如下的语句:
typedef unsigned int size_t;
这是第一行处理的代码,它通过函数specifier处理后,已经就把typedef、unsigned、int处理完成,还剩下size_t没有处理。从函数返回specifier后,接着几次递归调用才把它处理完成,现在就来看看分析这句语句的函数调用关系。如下所示:
#001 program
#002 decl(dclglobal)
#003 specifier
#004 dclr
#005 dclr1
程序先调用函数program,接着调用decl函数,紧跟着调用specifier和dclr,最后调用dclr1来分析,才完成这句语句的处理。其实像语句(typedef unsigned int size_t)只要调到specifier就已经差不多了,后面的dclr和dclr1大部分都是处理指针和函数的声明。
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这几个函数的调用关系,心里已经有底了,但还需要更加深入去体会代码,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由于在dclr函数第一行就递归调用dclr1,因此需要先分析函数dclr1,再回来分析dclr函数。

#001 static Type dclr1(char **id, Symbol **params, int abstract)
#002 {
#003 Type ty = NULL;
#004
#005 switch (t)
#006 {
#007 case ID:
#008 if (id)
#009 {
#010 *id = token;
#011 }
#012 else
#013 {
#014 error("extraneous identifier `%s'/n", token);
#015 }
#016
#017 t = gettok();
#018 break;
第3行是定义返回类型。
第5行是通过识别当前的记号来处理后面的声明变量。比如在上面例子里的t,就已经是size_t,而size_t的记号是ID。因此第7行到18行,就是处理ID情况。
第10行是保存返回的ID字符串。
第14行是出错的提示。
第17行是取下一个记号。

下面的代码都处理更复杂的声明,现在先把它们放下,后面通过例子来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019 case '*':
#020 t = gettok();
#021 if (t == CONST || t == VOLATILE)
#022 {
#023 Type ty1;
#024 ty1 = ty = tnode(t, NULL);
#025
#026 while ((t = gettok()) == CONST || t == VOLATILE)
#027 ty1 = tnode(t, ty1);
#028
#029 ty->type = dclr1(id, params, abstract);
#030 ty = ty1;
#031 }
#032 else
#033 ty = dclr1(id, params, abstract);
#034
#035 ty = tnode(POINTER, ty);
#036 break;
#037 case '(':
#038 t = gettok();
#039 if (abstract
#040 && (t == REGISTER || istypename(t, tsym) || t == ')'))
#041 {
#042 Symbol *args;
#043 ty = tnode(FUNCTION, ty);
#044
#045 enterscope();
#046 if (level > PARAM)
#047 enterscope();
#048
#049 args = parameters(ty);
#050
#051 exitparams(args);
#052 }
#053 else
#054 {
#055 ty = dclr1(id, params, abstract);
#056 expect(')');
#057
#058 if (abstract && ty == NULL
#059 && (id == NULL || *id == NULL))
#060 return tnode(FUNCTION, NULL);
#061 }
#062 break;
#063 case '[': break;
#064 default: return ty;
#065 }
#066
#067 while (t == '(' || t == '[')
#068 {
#069 switch (t)
#070 {
#071 case '(': //函数声明。
#072 t = gettok();
#073 {
#074 Symbol *args;
#075 ty = tnode(FUNCTION, ty);
#076
#077 enterscope();
#078 if (level > PARAM)
#079 enterscope();
#080
#081 //分析参数列表。
#082 args = parameters(ty);
#083
#084 if (params && *params == NULL)
#085 *params = args;
#086 else
#087 exitparams(args);
#088 }
#089 break;
#090 case '[': //数据声明。
#091 t = gettok();
#092 {
#093 int n = 0;
#094 if (kind[t] == ID)
#095 {
#096 n = intexpr(']', 1);
#097 if (n <= 0)
#098 {
#099 error("`%d' is an illegal array size/n", n);
#100 n = 1;
#101 }
#102 }
#103 else
#104 expect(']');
#105
#106 ty = tnode(ARRAY, ty);
#107 ty->size = n;
#108 }
#109 break;
#110 default:
#111 assert(0);
#112 }
#113 }
#114 return ty;
#115 }
上面的函数分析例子size_t的ID后,就直在第114行返回类型ty,但ty是空的,因为它没有其它复合的类型在里面。
通过上面函数dclr1的处理,就把ID识别出来,那么这句语句(typedef unsigned int size_t;)已经完全分析完成,也就是完成语法的分析。

接着下来就返回到调用函数dclr,它的代码如下:
#001 //基本声明分析函数。
#002 static Type dclr(Type basety, char **id, Symbol **params, int abstract)
#003 {
#004 Type ty = dclr1(id, params, abstract);
#005
#006 for ( ; ty; ty = ty->type)
#007 {
#008
#009 switch (ty->op)
#010 {
#011 case POINTER:
#012 basety = ptr(basety);
#013 break;
#014 case FUNCTION:
#015 basety = func(basety, ty->u.f.proto,
#016 ty->u.f.oldstyle);
#017 break;
#018 case ARRAY:
#019 basety = array(basety, ty->size, 0);
#020 break;
#021 case CONST: case VOLATILE:
#022 basety = qual(ty->op, basety);
#023 break;
#024 default: assert(0);
#025 }
#026
#027 }
#028
#029 if (Aflag >= 2 && basety->size > 32767)
#030 warning("more than 32767 bytes in `%t'/n", basety);
#031
#032 return basety;
#033 }
#034
第4行里从函数dclr1返回来的ty是空的,因此for循环是不会运行的。
第11行到第13行是处理指针类型。
第14行到第17行是处理函数类型声明。
第18行是处理数组类型声明。
第21行是处理常量和不能删除类型声明。
在第32行里把传送入来的类型直接返回了。

通过上面两个函数的分析,肯定是完成了所有声明部份的处理,并且把声明的类型属性保存在basety返回。如果还不理解声明的类型属性,就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了类型初始化的类型结构定义,当然初始化的类型都是基本类型,但在这里是会有扩展类型的,主要保存在类型结构的type字段里。
时间又到了,下次再仔细地分析怎么样把分析出来的类型与ID保存到符号表里。

LCC编译器的源程序分析(11)声明与符号表
前一次已经分析了声明的函数,但还有一个声明函数没有分析的,它就是dclr函数,这个函数是大内总管,分别调用前面两个声明函数来处理所有的声明语句,接着又会保存声明的ID和属性到符号表,当然它需要调用处理函数定义的函数,接着在那里把函数生成汇编代码并写到输出文件里。
现在就来看代码:
#001 static void decl(Symbol (*dcl)(int, char *, Type, Coordinate *))
#002 {
#003 int sclass;
#004 Type ty, ty1;
#005 static char stop[] = { CHAR, STATIC, ID, 0 };
#006
#007 //
#008 ty = specifier(&sclass);
#009
第3行定义保存存储类型的局部变量。
第5行是定义语法出错时停止的条件。
第8行是调用函数specifier进行语法的声明处理,前面已经分析这个函数的实现,如果还搞不懂,就需要回过头去看它分析。

#010 if (t == ID || t == '*' || t == '(' || t == '[')
#011 {
#012 char *id;
#013 Coordinate pos;
#014 id = NULL;
#015 pos = src;
#016
#017 if (level == GLOBAL)
#018 {
#019 Symbol *params = NULL;
#020 ty1 = dclr(ty, &id, ¶ms, 0);
#021
在声明分析之后,也就是识别了说明符之后,记号开始一定是ID、'*'、'('、'['等几种类型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记号,说明语法出错。
第10行就是处理这种情况。
第15行保存源程序分析的位置。
第17行根据当前作用域来分别处理,由于局部声明的作用域是没有参数处理的。
第20行是调声明处理函数dclr来分析全局变量和函数的声明。

#022 //判断是否函数定义开始。
#023 if (params && id && isfunc(ty1) &&
#024 (t == '{' || istypename(t, tsym) ||
#025 (kind[t] == STATIC && t != TYPEDEF)))
#026 {
#027 if (sclass == TYPEDEF)
#028 {
#029 error("invalid use of `typedef'/n");
#030 sclass = EXTERN;
#031 }
#032
#033 if (ty1->u.f.oldstyle)
#034 {
#035 exitscope();
#036 }
#037
#038 //函数定义,开始生成代码。
#039 funcdefn(sclass, id, ty1, params, pos);
#040
#041 return;
第23行判断是否函数的声明,如果是函数的声明,就再进一步判断是否函数定义的复合语句。如果有函数定义,在第39行开始处理函数定义,并生成汇编代码。

#042 }
#043 else if (params)
#044 {
#045 exitparams(params);
#046 }
#047 }
#048 else
#049 {
#050 ty1 = dclr(ty, &id, NULL, 0);
#051 }
#052
第43行到第46行处理参数列表,退出参数的作用域。

#053
#054 for (;;)
#055 {
#056 if (Aflag >= 1 && !hasproto(ty1))
#057 warning("missing prototype/n");
#058
#059 if (id == NULL)
#060 {
#061 error("missing identifier/n");
#062 }
#063 else if (sclass == TYPEDEF)
#064 {
#065 Symbol p = lookup(id, identifiers);
#066 if (p && p->scope == level)
#067 error("redeclaration of `%s'/n", id);
#068
#069 p = install(id, &identifiers, level,
#070 level < LOCAL ? PERM : FUNC);
#071
#072 p->type = ty1;
#073 p->sclass = TYPEDEF;
#074 p->src = pos;
#075 }
#076 else
#077 {
#078 (void)(*dcl)(sclass, id, ty1, &pos);
#079 }
#080
#081 if (t != ',')
#082 break;
#083
#084 t = gettok();
#085 id = NULL;
#086 pos = src;
#087 ty1 = dclr(ty, &id, NULL, 0);
#088 }
第54行到第88行是处理声明变量。
第54行的for循环是用来处理声明的变量是逗号表达式时并列处理。
第59行是处理声明没有ID的出错情况。
第63行到第75行是处理typedef定义的类型声明。
第65行从符号表identifiers里查找这个ID是否已经声明了,如果有声明过并且作用域一样,就表示重复声明了同一个ID。它是在第66行到第67行里处理的。
第69行是保存这个ID到符号表identifiers,同时在第72行保存声明的类型,在第73行保存存储的类型,在第74行保存源程序位置。
第78行是调用全局函数dclglobal,或者局部函数dcllocal,或者参数函数dclparam来处理变量ID。

#089 }
#090 else if (ty == NULL ||
#091 !(isenum(ty) ||
#092 isstruct(ty) && (*unqual(ty)->u.sym->name < '1' ||
#093 *unqual(ty)->u.sym->name > '9')))
#094 {
#095 error("empty declaration/n");
#096 }
#097
#098 test(';', stop);
#099 }
第90行到第96行都是处理出错的情况。
第98行是测试当前的记号是否语句结束符,如果不是,就会跳过错误直到下一句语句再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上面函数的分析,像语句(typedef unsigned int size_t;)已经处理完成,并保存到identifiers符号表里,以便后面使用size_t类型来定义新变量时查找类型的属性。所有再遇到像typedef的声明,都是这样处理的,通过这个例子来分析C编译器的源程序,就会简单很多。有实际的例子并同步跟踪源程序运行的路径,其实就是流程图的表现。像这种简单语法分析,是没有太多递归调用和复杂的处理,后面会跟着例子里其它语句再深入体会C编译器是怎么处理它们的,同时明确地理解源程序的作用。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