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抗日名将孙立人与中国远征军

2006-11-24 10:34 302 查看
孙立人率不足一团之众,在缅甸仁安羌击溃日军两个联队八千余人,取得震惊世界的仁安羌大捷,营救出被围困的英印军七千余人,被誉为“ 东方隆美尔”。为此,他荣获英国国王赠予的“ 帝国司令”荣誉勋章和美国总统罗斯福颁赠的“ 丰功”勋章,因此受到中外舆论尤其是西方军界的关注。

1988年2月25日,蒋经国去世后的一个多月,台湾《自立晚报》独家发表了一篇震惊岛内外的文章—50年代被蒋介石以“兵变”罪名囚禁的台湾前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将军仍健在。孙立人是蒋介石继张学良之后长期囚禁的第二位国民党上将。当孙立人将军还在台中市的消息披露后,立刻在台湾引起轰动,89岁的孙立人将军顿时成为各界瞩目的人物。1989年11月27日,孙立人将军90大寿之际,台湾各界人士六千余人参加了将军的祝寿仪式。1991年11月19日,孙立人将军在台中逝世,出殡队伍长达一公里。

1899年11月27日,孙立人生于安徽舒城。清华毕业后,他被保送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度大学工程系读书,获工程学士学位。后转入弗吉尼亚军校,与美国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将军为先后期同学。1928年,孙立人毕业回国,先后任军训队长、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副总队长、税警总团四团团长、新三十八师师长、新一军军长、长春市警备司令等职。1937年,孙立人参加闻名中外的“八一三”淞沪抗战,身负重伤,伤愈后重建“财政部”缉私总队,任总队长。1942年1月缉私总队改编为新三十八师时,由于戴笠强行划编了缉私总队的三个团,全师仅剩三个步兵团,人数不过七千人。后经孙立人严格训练,新三十八师遂成为中国远征军主力。当时在国内战场上,国民党军常常是五个师六万多人才能同日军一个师团两万五千人抗衡,而新三十八师半个团就能击溃日军一个旅,究其原因,除了孙立人运筹帷握 ,指挥有方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新三十八师官兵上下一心,同仇敌汽。

扬我国威首战大捷

1938年,日寇对粤汉铁路和滇越铁路的狂轰滥炸,致使美英援华物资很难运到中国。国民党政府遂动员数十万民工,穿越崎岖的横断山脉,跨怒江、澜沧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八个月的时间抢筑了长达七百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世界公路史上的一大奇迹。1942年初,日寇攻占越南,进驻泰国,滇缅公路就成为援华的惟一交通命脉。为保障运输,中国军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滇缅公路。日寇对缅甸早就垂涎三尺,意欲切断滇缅公路,困死中国,迫使重庆政府投降,从而西进印度,与希特勒“会师”。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下,中、美、英在缅甸联合抗击日军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1942年1月,日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饭田祥二郎率四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一路由泰国入侵缅甸的毛淡棉并北进,一路在仰光登陆,循铁路线北上。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任命亚历山大上将为缅甸英军总指挥,意在挽救败局。然而,这位曾指挥过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名将也无法扭转危局。万般无奈之下,丘吉尔接受了罗斯福的建议,向中国政府提出派兵支援的请求。蒋介石当时是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统帅,他接到英国请求后,立即决定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

1942年3月,中国仓促组建远征军,司令为罗卓英上将,副司令是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中将。远征军共辖三个军,即杜聿明的第五军,甘丽初的第六军,张轮的第六十六军。其中,张轮的六十六军由刘伯龙新二十八师、马维骥新二十九师和孙立人新三十八师组成。

1942年4月7日,孙立人奉命接守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蒋介石任命孙立人为曼城卫戍司令。4月16日,英印军七千多名官兵及战车瑙重部队被日军三十三师团两个联队包围在仁安羌。仁安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临伊洛瓦底江,北临拼墙河,东有小山、丛林、沟壑及油田,一条通往曼城的公路横贯仁安羌。仁安羌油田是缅甸当时最大的油田,也是伊洛瓦底江流域各城镇的发电基地。油田作为一块肥肉,日军早想占有,所以一直没有轰炸。英军因溃败得太快,顾不上破坏油田,使日军有机可乘。他们先占油田,而后迅速切断英军退路,将英军包围在仁安羌市镇地区,为阻击英军援救,日军还派出一个大队抢占拼墙河北岸渡口一带有利地形。

从4月16日英军被围到4月18日止,英军与日军激战两昼夜,弹尽粮绝,水源亦被切断。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英第一师师长斯高特向英军第一军团长斯利姆中将频频告急。斯利姆得知斯高特陷入重围,急向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求援。

4月18日下午5时,罗卓英命令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率领一一三团星夜驰援,命令孙立人仍以曼德勒卫戍司令身份坐守空城。接到罗卓英这一命令后,孙立人知道罗卓英考虑日军势大,不敢轻举妄动,派一一三团去只是一个姿态,以求保存实力。孙立人从缅甸战区全局考虑,认为英军西翼一旦被日军攻破,定会出现一个大缺口,日军乘虚而入,会对中国军队构成严重威胁。孙立人决定抗命亲率一一三团前往救援。全团官兵见孙立人亲自督战,顿时军心大振,士气高昂。

19日下午3时,一一三团官兵救出被日军俘获的英国、美国传教士、外国教师和世界多国驻缅记者五百余人。下午6时许,孙立人率官兵击溃日军两个联队的数次进攻,把七千多名英军解救出来,由我军右翼向拼墙河北岸陆续退出。孙立人还从日军手中夺回一百多辆被日军抢去的英方战车和瑙重汽车。被救的英军官兵个个热泪盈眶,向中国官兵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中国军队万岁!”

仁安羌大捷是第一次缅战中盟军公认的惟一胜利,它扬我国威,灭日寇气焰,使盟军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在此战役中,我军与十倍于我的敌军殊死激战,为国捐躯的官兵计204名,伤者318名,几占全团兵力的一半,我军则击毙击伤日军中队长吉柳仲次以下官兵一千多人。此役是二战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从此新三十八师的战斗实力第一次为盟军高层指挥官所认识。

1942年5月3日,亚历山大和斯利姆两位将军,派员给孙立人送来“感谢信”,并代表英国女王向孙立人颁发“英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向全师官兵宣读来信,而后,他慷慨激昂地说:“勋章的授予,是全体官兵的光荣,尤其是死伤的同胞,以血肉之躯换来的光荣!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中国军官第一次以战功获得外国勋章,而是表现了中国和盟军第一次并肩作战所付出的血汗和舍己救人、不背盟信的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已得到了公平的评价!”

智勇兼备安全转进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遭日军重兵围困。关于下一步的去向,中国远征军将领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罗卓英考虑印度方向没有敌人,背靠印度可避免中国军队四面受敌,所以,他的意见是先退到印缅边界,再决定是退入印度,还是绕道或空运回国。后来,罗卓英带着他的司令部人员随史迪威撤到印度;但杜聿明却相反,主张撤往缅北野人山。孙立人不赞成此议,因为属于热带雨林的野人山瘴病遍地,杳无人烟,一旦进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孙立人站在罗卓英一方,坚决反对撤往野人山,主张向印度的英帕尔地区撤退。

在随后发起的温早反击战同时,一一三团有被日军包围的趋势,孙立人当机立断,电令该团迅速撤离防地卡萨,西撤印度。此时,新三十八师东面有日军五十五师团,正由东向西追击一一三团和第五军,南面有尾追新三十八师而来的日军三十三师团,西边清德温江一带还聚集着以逸待劳的日军五十六师团。孙立人很清楚,现在的新三十八师已陷入重围。三路日军共达六万余人,十倍于新三十八师。不仅如此,日军还拥有制空权,大炮、坦克、摩托化快速部队、巡逻艇,这和没有重武器、粮少弹药少、无法补充的新三十八师形成鲜明对照。作为一名统帅七千多名官兵的将军,任何一个错误的判断,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孙立人慎重考虑后,给重庆军事委员会发电称:新三十八师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向西撤往印度,方有一线生机,请军委会批准,但连发两次均无回音。孙立人毅然决定:新三十八师向印度的英帕尔方向撤退。

鉴于日军的机械化程度高,公路、铁路都已被敌人牢牢控制,孙立人命部队避开交通线,沿山间小道转进。孙立人摆出迷惑阵,让小部队打着新三十八师旗号,打几枪换一个地方。5月13日晚,孙立人把日军抛到温早后,率部向西进入山地,日夜兼程向西挺进。官兵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怕暴露目标,不敢生火做饭。经急行军,16日抵达凯蒂。此时,路越走越窄,已经没有路径,悬崖峭壁险峻之极,部队只能在拉马河涉水而行。万幸的是,雨季尚未到来,水不是很深,浅不过膝,深只及腹部。上岸后,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孙立人命部队沿羊肠小道,翻山越岭,向西北方向前进。日出日落,一晃五天,新三十八师神出鬼没地在崇山峻岭里急行军。不知渡过多少弯河曲径,转过多少深山老林,5月18日傍晚6时,部队才抵达清德温江上游的旁滨。

新三十八师向印缅边境急进之中,孙立人又与重庆军委会电报联络,报告部队行止,请重庆指示,但始终未得到答复。孙将军率部于5月30日上午到达肇动他,侦察兵报告说,由米欧提特转印度的路线不易通行。孙立人当即决定由唐海前进,经凯伯特、凯宋向印度的英帕尔靠近。唐海以西地区当时霍乱、伤寒、痢疾流行,又属最酷热季节,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为防霍乱等传染病蔓延,孙立人命令:“宁愿饿死渴死,绝对不准取喝山中生水。”这道命令救了全师官兵的性命。除一名炊事员忍不住口渴偷喝山中生水暴毙于途中外,全体官兵无一人生病。于5月27日,部队最终抵达印度边境的普拉村。

与此同时,杜聿明所率第五军,由于错误地进入野人山,在该地区饿死病死一万多名官兵,酿成一大悲剧。6月8日,在雨季来临不久,一一三团官兵在卡萨与敌五十五师团主力激战多日,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也来到普拉村。至此,全师圆满地完成殿后任务,突破六万多名日军的围追堵截,安全撤到印度边境预定地点。

将略超人盟军楷模

长期以来,英印当局一直对中国持有偏见,在他们眼中,中国军队不过是满清军队的继续,腐败落后,不堪一击。英国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将军就持有这种观点。这些日子,艾尔文每天都看到失魂落魄的英军三五成群地从缅甸逃回印度,他们衣衫槛褛,枪械俱失,狼狈不堪。他想像新三十八师这样的“中国老爷军”,在日军六万人马的夹击下,孤军奋战,掩护盟军撒退,他们到达印度还不一定是种什么样子。

当高傲的艾尔文将军看见新三十八师军容整肃、枪支铮亮,与逃回印度的英军相比,有天壤之别,令艾尔文惊叹不已,改变了对中国军队的偏见。艾尔文的转变,使英、印军民也转变了对中国军队的看法,一时间赞美之辞不绝于耳,使中国军队在印度威望极高。

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孙立人将军颁发丰功勋章的颂词中曾这样称赞:“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辛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之指挥歼灭强敌,解除英军第一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撤退,于困苦万难中,从容殿后,转战经月,至印度后犹军容整肃,不减锐气,尤为难能可贵。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每年1月2日,是印度的传统节日“达巴尔日”,每到这天,印度都要举行降重的庆祝活动。孙立人因在仁安羌救出七千多名英军官兵和五百多名战俘(一半以上是英国人),获英国国王颁发“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该勋章是英国级别很高的荣誉,受勋者一般都加封爵位,正因为如此,史迪威的参谋长窦恩准将常常戏称孙立人为“孙立人爵士”。

6月1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国联纪念日”阅兵式,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的一个排代表中国军队参加十一国军队的检阅,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众多参赛者而荣获冠军。长期以来,印度华侨被人视为“三等公民”,和印度贱民一样受人歧视。英印当局规定,华侨在街头行走不准集结十人以上。新三十八师获得冠军后,在印度引起很大轰动,改变了印度华侨受人歧视的地位。

1942年7月30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正式宣布成立。史迪威和罗卓英被任命为正副总指挥,负责督训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孙立人负责中方的具体训练工作。

史迪威为人正直,富有战略眼光和战略头脑。他对孙立人非常赏识且能推心置腹的交谈,使孙立人得以创造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孙立人的迂回包抄战术之所以能够在缅北战场发挥得淋漓尽致,基本未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扰,与史迪威有很大关系。由于史迪威的信任和器重,实际担负新一军重担的孙立人在1944年光复缅北的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取得辉煌成绩。日军在滇西仅保持约三万兵力对付卫立煌的巧万中国军队,而在缅北则用约12万兵力对付新一军。孙立人各个击破,将敌军一股股消灭,使敌总体上失去优势。经过数次大规模交战,新一军歼灭日军达3.8万余人,而因伤重致死、病死、饿毙于山林的日本兵更不计其数。实际上,日军重蹈了1942年杜聿明第五军的覆辙,仅孟拱河谷南方的一个山谷里就发现有两千多名全副武装的日军饿死在那里。而缅北日军总兵力的半数以上,都是被孙立人所部歼灭的。

驰誉欧美礼遇优握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大多数将领受到西方歧视,而孙立人所创军事奇迹,使他备受西方军政领导人的关注。在第二次缅甸战役中,他率部与日军五个精锐师团连续作战17个月,以少胜多,愈战愈勇,所向披靡。与孙立人相比,印缅战区其他盟军部队不免相形见细。孙立人像个难解的谜,引起西方人的好奇,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使他深受盟军将领的崇敬。

二战期间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对孙立人颇为敬佩。1945年3月底,他电邀孙立人赴欧考察,希望结识。1945年5月,孙立人偕英文秘书衣复德博士从密支那乘飞机启程,经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希腊到达意大利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属英军欧洲指挥官亚历山大的防地。亚历山大即第一次缅战时的英印军总司令,战后曾任英国国防大臣。亚历山大对孙立人舍生忘死在仁安羌营救英军深怀感激之情,一听说孙立人飞抵他的防区,就亲自到机场迎接。5月23日,孙立人一行离开那不勒斯,经罗马抵达巴黎。

艾森豪威尔因在德国受降,未能亲自来机场迎接孙将军,他特派官员到机场迎接。孙立人下机后即乘坐艾森豪威尔座车前往巴黎私人旅社Hotel RaPhael下榻。艾森豪威尔那辆房式座车,是专供元帅级贵宾享用的,车上有金属镶嵌的英国勋爵纹章和元帅标记。以往,只有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法国的戴高乐将军这样的贵宾才有资格乘坐这样豪华的专车。艾森豪威尔显然是按照接待大国军事统帅的规格来接待孙立人的。

乔治·巴顿将军是二战杰出风云人物,他与苏联的朱可夫元帅、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并称“盟军三骁将”。二战期间,巴顿被德军称为“瘟神”,曾指挥过北非突尼斯鏖战、西西里登陆、莱茵河进军等重大战役。巴顿和孙立人同为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校的校友,孙立人访欧期间,巴顿已晋升四星上将。听说孙立人要拜访巴顿司令部,巴顿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热情,亲派摩托车队,到离司令部20英里远的一个路口恭候孙立人座车。临别时,巴顿将军将他的战利品—一枚德国十字勋章和柯尔特手枪赠与孙立人将军。这对率百万大军驰骋疆场且性情高傲的巴顿将军来说,是极为少见的。

6月17日,应英国邀请,孙立人赴英国访问。在英国陆军部,英国女王授予孙立人第二枚“英帝国司令勋章”。以答谢孙立人新三十八师一一四团在缅甸孟拱郊区援救英印军第三师七十七旅的友情,表彰孙将军在缅北横扫日军五个师团的卓越功勋06月23日,孙立人又应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邀请,赴美访问。

孙立人此次欧洲之行,却为他以后的仕途埋下了祸根—未经蒋介石允许,私下同外国领导人讨论进攻日本本土和培训中国部队这样的大事,尽管只是非正式的意向性探讨,但在蒋看来,也还是“大逆不道”。孙立人知道蒋的脾气秉性,所以他和艾森豪威尔、马歇尔的谈话内容只字未向蒋汇报,却由此更引起蒋的猜忌。

1947年,在东北战场上任新一军军长的孙立人被东北“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罢免了军长之职,去台湾凤山练兵。在凤山的四年里,孙立人训练出八个师,其中七个师留在台湾,后被称为台湾“新军”,成为台湾军事力量的核心。美国政府在蒋介石兵败大陆之后,认为蒋政权太腐败,曾打算“弃蒋保台”,由孙立人主政台湾。盟军远东统帅麦克阿瑟将军亲自游说孙立人,“有意要请阁下负起保卫台湾的责任”。据美国已解密的档案,对于美国的游说,孙立人至少有三次断然予以拒绝。

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蒋的不安,但蒋初到台湾,手下无可用之兵。而拥有兵权的孙立人是当时台湾的实权人物,蒋重登“总统”宝座尚需得到孙的拥戴,所以对孙采取了安抚手段,任命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随着蒋介石地位的巩固,加上孙立人抵制时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的蒋经国在军中实行特工制度而与其产生矛盾,1954年《美台防御条约》签订后,蒋介石感到无须借助孙立人来笼络美国,遂罢免了孙立人的兵权,炮制了震惊岛内外的“孙立人兵变”冤案,将孙立人打入“冷宫”,囚禁了整整33年。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