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终于找到病的名称了

2006-11-23 20:53 357 查看
不经意的,忽然在网上发现了我现在整天难受的症状的名称,原来还是颈椎引起的“颈源性头疼”。没办法,这是教师比较容易患的几种职业病之一,我不是伏案时间久,而是在电脑前时间太长了,可是除了电脑 ,我还能做什么呢?下附这中病的具体资料,供与我同患难的同志们查阅。

历史回顾
颈椎功能紊乱可能引越头痛的观点最早可追溯至1 860年Hilton的讲义:1913年Holmes在一份报告中宣称头痛可起源于颈部;1926年Barra在法国的一本神经病学杂志上提出了颈椎关节炎与头痛相关的猜想;1940年Haddon描述了一个头痛症候群,其特点为始于一侧枕部的压痛,向同侧颞部及眶周放散,有时伴畏光、恶心、呕吐、出汗及神经经支配区感觉过敏,头痛发作时按压枕大或枕小神经可加重头痛,称其为“枕神经痛”:Hunter和Mayfieid于1949年首先提出,头痛与上颈段神经根之间可能存在病因学联系。
Biirtsehi在其专题文章中提出“颈源性偏头痛”的概念。同年,Josey提出颈椎在X线下的病理改变与痛相关,此观点至今们存在争议。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Cericogenic headache.CEH)的概念;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在对头痛进行分类时明确列出“颈部疾病相关性头痛”类别;Sjaastad不断深入研究,于1990年及1998年相继提出更加具体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定义及诊断标准
这类疾病仍存在很大争议,甚至连诊断术语“颈源性头痛”也未得到普遍接受。其他术语包括颈性头痛、颈性偏头痛、预源性综合征、枕大神经痛、枕部头痛、第三枕神经痛及脊柱源性头痛等,包括国际头痛协会、国际疼痛学会、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及世界颈源性头痛协会在内的学术机构对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尚术达成共识,这此团体就头痛为单侧还是双侧、影像学研究的重要性及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意见不一。
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相比,颈源性头痛在字面上似乎从解剖及生理上更易理解和接受,但从上述简单的历史同顾可以看出,由于未达成共识,这一概念末被广泛接受。Sjaastad领导的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将颈源性头痛定义为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特别强调诊断性麻醉阻滞是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之一。而国际头痛协会在2004年的头痛疾患分类标准第二版中将颈源性头痛作为归因于颈部疾患的头痛的一个亚型进行分类.而将第一版中作为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之一的咽后腱炎作为与颈源性头痛并列的亚型进行分类,同时将归因于颅颈肌紧张异常的头痛作为与之并列的亚型,而将伴颅周压痛或颈筋膜压痛点的头痛归为紧张型头痛亚型,将挥鞭伤所致头痛单独分类。国际头痛协会新版分类标准将字向意义上的“颈源性头痛”的内涵缩小,笔者认为这仅是分类更加细致的结果,正如新版分类标准所做的说明,制定标准的目的不是去描述各个亚型,而是为了在头痛与颈部疾病之间建立特定的因果关系。这两个学术团体在国际上影响力巨大,因而造型成国内外文献中对颈源性头痛的定义不尽相同,较为混乱,但毕竟只是是慨念上的内涵与外延问题,本质上无太大差别。
鉴于目前定义及诊断标准较为混乱,笔者推荐在临床工作中采用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诊断标准内容如下:
1、颈部症状和体征
(1)以下情况,头痛症状加重
①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在异常体位时;
②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
(2)颈部活动范围受限
(3)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确),或偶有上肢根性痛
2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
3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
在I项中根据对诊断的重要程度,将诊断标准按顺序从A项到c项,诊断颈源性头疼叫一定要有其中一项或多项。符合A项即可确诊,而仅符合B项或C项则不足以诊断,同时时符合B项和C项则可明确诊断,若3项同时符合_则诊断确定无疑。科研工作中必须符合Ⅱ项,尽最符合Ⅲ项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美国的发病率为0. 4%-4. 6%,女性多见,男女患病比率为l:4,平均发病年龄为42 9岁。依照同际头痛协会的分类标准,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8%。而国内尚缺乏娄似的统学资料。不同的文献中其差异较大,0.4%~80%,这与研究的方法不同及所依据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关:
综合近年来有关颈源性头痛的文献,头痛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
一、解剖会聚理论
Ken和Olafson通过实验证明在猫的高位颈髓(c1、c2),三叉神经与颔部的传入纤维在后角的中部及腹侧会聚。在此解剖通路基础上,可假设起源于颈部的疼痛扩散至三义神经支配区域引起偏侧头痛。Kerr认为非典型面部神经痛及其它颅面痛综合征都日可用此理论解释。Bogduk认为颈源件头痛的发生是高化颈神经(C1-C3)所支配的结构(枕寰关节、寰枢关节、C2/3及(C3/4关节突关节、间盘、寰椎横韧带及翼状韧带、帽状腱膜、头下斜肌、枕肌、椎 前肌、胸锁乳突肌、颈后上部肌肉、斜方肌、高位颈髓和后颅窝硬膜、椎动脉、颈内动脉、小关节)发生病损而产生伤害性痛觉信息,通过C1-C3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及其与三叉神经传人纤维的中枢会聚,使伤害感受性输入产生紊乱而形成的 种头面部牵涉痛。Biondi“解释由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肛内神经元的有序分布.使三叉神经眼支与高位预神经可发生最大程度的会聚,所以临床上颈源性头痛病人头面部疼痛主要集中在额、颞及眶部,其疼痛程度常常超过起源于颈枕部的疼 痛
二、机械刺激学说
分布到头颈部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高位颈神经,走行于头颈部的血管(颈动脉、椎动脉)以及头颈部的肌腱、筋膜、韧带、软骨等组织,构成了颅外对痛觉敏感的组织结构.另外还发现在颈枕连接处的枕下组织有与硬脑膜相接的附件,机械牵拉这些组织可引起硬脑膜移动。在小部分尸体中还发现头直肌后的小肌肉及项韧带与枕下硬脑膜有精巧的直接连接。外力作用,头颈部姿势不当(侧弯、过屈、过伸、突然过度旋转等)可破坏颈椎自身结构的生物力学平衡性、造成颈椎曲度异常,预椎关节早期失稳;长期慢性劳损、陈旧性外伤等引起椎间盘变性、椎体退行性病变、椎体间的错位、错缝、脱位或后关节紊乱、骨赘形成、甚至椎问孔狭窄;以上颈椎病变均可造成颈神经或交感神经的机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疼痛。颈部肌肉、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机械损伤也可通过刺激、压迫、牵引头部敏感软组织,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或其它交感神经而引发头痛。
三、炎性水肿学说
Martelletti L研究发现颈源性头痛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肝由此推测这是来自免疫系统的特殊信号。它们激活了疼痛因子如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Zicari等发现颈源性头痛患者一氧化)途径活性也高十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患者。在经手术证实椎问靠突出的髓核组织中,局部组织炎症的启动物质-磷脂酶A2(PLA2)的活性是血浆的1000倍。上颈椎的炎性疾病如风湿、椎间盘炎或肌腱、筋膜、韧带、软骨的炎性水肿,紧张挛缩,粘连组织均可导致枕大神经、枕小神经、C1、c2、c3后支受炎症刺激而产生头痛。由此可将颈源性头痛定义为颈部损协的炎性结果,并可解释为何不同结构的小同病理过程产生相似的头痛。
四、肌肉痉挛
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颈髓神经根特别是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而持续性的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代谢的终末产物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式,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冗长而乏味的精神活动或体力劳动,在全身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一肌肉的紧张。这些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于生元等在对226例伴有颈椎异常的紧张型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紧张性头痛患者颈肌张力增高,通过压力计测量其痛阈降低,提示紧张型头痛可能与颈部肌肉的异常收缩有关,从而也提示紧张型头痛可能包含在广泛内涵的颈源性头痛之中。
临床表现
颈源性头痛多偏于一侧,或双侧交替发作的单侧头痛(若颈部两侧结构同时受累,头痛偶可为双侧),极少为全头痛;头痛起于颈枕部,可沿颈枕放散到顶颞部,少数发生在前额或眶上,以颈枕部疼痛最剧,颈部运动、咳嗽、劳损会加重头痛;颈部活动受限;症状发作或加重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周;初期头痛多呈阵发性,以后则变为慢性波动性头痛;疼痛多为跳、刺、胀、烧灼疼,亦可为刀割或放射性、牵扯样痛,平时为慢性隐痈或麻木酸痛;头痛常伴耳鸣、眩晕、听力障碍,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症状,少数有眼部胀痛或眼球内陷感,瞳孔小等大,流泪、结膜充血,因而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不易区分;头痛有许多激发点,位于颈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以及枕下诸肌(C1~3支配)。
总之,颈源性头痛在人群中有相当比例,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头痛。今后尚需进一步加强对的认识,对发病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完善和统一诊断标准,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颈源性头疼的康复治疗
按摩疗法
捏拿提弹项韧带法。
揉压弹拨冈上肌群法。
按摩、弹拨肱二头肌法。捏拿提弹三角肌、肱二头肌法。
揉压提捏斜方肌与菱形肌法。
摇肩、抖肩法。
整脊疗法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在应用本疗法时,术者应先用手指触按患者脊椎,检查各相关椎体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无压痛,其椎旁筋肉是否变厚、挛缩、剥离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如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和诊断,冯天有提出有以下四个特征:(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医者用拇指做脊柱触诊时,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体征;(2)患椎上下棘问隙一宽一窄;(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及钝厚,压痛明显。凡临床具备其中一、二个特征者,即可确诊。
颈椎病的Mckenzie自我复位方法
所有动作都是对紊乱施以复位的压力以使椎间盘突出中心化或复位的目的。每次治疗前先评估疼痛程度及部位,治疗后都要询问病人疼痛是否中心化(centralization)或减轻。
药物
辨证分肾虚肝旺型、气血两虚两型、气虚瘀滞型、痰湿阻滞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治疗。
物理疗法
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松解粘连等。
1.超短波治疗:对置法,每次20min,每日二次。
2.温热磁疗:置患处,每次20min,每日二次。
①磁场:对创伤后的软组织有一定的镇痛、消肿、消炎作用。
②温热效应:有增加机体血液特环,加强局部组织细胞代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镇痛),降低肌肉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解痉)作用。
③微振动:轻微按摩作用。
3.低、中频电治疗:常用有电脑中频治疗仪、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置痛点并置或对置。每次20min,每日二次。
牵引
作用机理
1.对颈椎盘突出症可起到“复位“的作用。
曾有人根据牵引疗法前后X线平征对比,证明牵引后每一椎间隙可增宽2.5~5mm。椎间隙被拉开必然增加了椎间盘内的负压,这样原来突出的椎间隙受负压的影响即使不能全部被吸回,亦必然减轻了突出的程度,进一步养活了以神经根据的刺激,就能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2.使颈椎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
3.粘连之关节囊及神经根经过牵引疗法可被松解。
4.在牵引下原来松弛的后纵韧带被牵拉而紧张,这亦有利于突出的颈椎间盘还纳。
5.在牵引中使颈部组织得到固定及休息,促使局部的炎症消退。
6.牵引下使椎间盘也变大,对原来因椎间孔狭窄压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上肢或头部的放射痛减轻。
7.椎动脉型颈椎病因颈椎间隙退变、颈椎间隙变窄而造成了上、下横突孔互相选拔,进一步使在横突孔中的椎动脉扭曲,影响了血流。经牵引后这种扭曲可获解除,改善了椎动脉的供血量。
禁忌证
1.绝对禁忌症肿瘤,结核,椎体融合术后。
2.相对禁忌症重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重型椎管狭窄,局部感染,下颌关节炎,颈椎严重畸形等。
肉毒素注射
肉毒杆菌产生的突触前神经毒,阻止钙离子内流,抑制Ach,肌肉松弛。板机点注射。

神经根干阻滞
局麻药阻滞枕神经、脊神经根,消炎、消肿,打断恶性循环。
星状神经节阻滞
局麻药进行交感神经阻滞,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温针灸、小针刀
直接破坏病变组织,重新修复。
头部的颅外N大致有耳大N、枕小队枕大N,它们都是出自c1、c2、c3椎间隙,附着于乳突至枕骨结节下缘的枕骨骨面向上分枝,肩肿提肌、头夹肌劳损和颈椎病的患者,其枕骨下缘和/或C2_3横突的肌键附着点,受长期牵拉逐渐机化,该机化组织对附着点的耳大N、枕小N、杭大N形成包裹压迫、卡压而形成其分布区域的发作性疼痛,C2_3附着点的粘连又可使C椎间隙缩小,压迫椎A,使脑供血不足,从而形成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小针刀对这些部位行松解剥离,解除了患处的压迫症状,从而使头痛、头晕得以缓解。
解剖清楚,小心操作。C2以上不主张治疗.
心理康复
咨询与药物调节。

博客网版权所有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