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中华近代十大名将----聂士成

2006-10-06 21:18 337 查看
        满清积贫积弱,处处挨打,满清末年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然而在这黑暗的年代里,聂士成却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也是我深为佩服的一位将领。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爱国将领不可谓不多,邓世昌血洒黄海,留给后人的是家国共存亡的悲壮气概,左宝贵平壤殉国,但一腔热血也终难挽大厦于将倾。相比之下,聂士成的人格魅力却格外的突出,毫不夸张的说,他是清末中国将军中除了袁世凯外最具现代战争观念的将领,而他朴实的生活作风与廉洁的品行,更为后人所称道。
  【聂士成】(1836-1900)清朝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生于清道光年间,武童出身,初随袁甲三攻打捻军。1862年改璃淮军,任把总,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升任总兵。1884年,法军侵占台湾基隆,他率师渡海,屡挫入侵法军。後授太原总兵。
  在治军方面,聂士成有着严格的纪律性,同时,他也大胆的吸收西方陆军的先进经验,他的部队,可以说是清朝末年中国为数不多的近代化部队。可惜由于清朝政治腐败,最终葬送了他的命运。
  188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率军入朝,败退回国。又在辽东九连城(今丹东西北)虎山抗击敌军,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可以说这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胜仗。而当清军全线溃败的时候,只有聂士成的部队英勇向前,奋勇阻击日军的进攻,才使得几十万军队安然撤回了鸭绿江。也正是在那场战斗中,聂士成大胆提拔了还是普通士卒的张作霖,后者则在二十年后成为了东北王。
  1899年,所部三十营改为武卫前军,驻守芦台。1900年在天津顽强抗击八国联军,7月9日,率部在天津八里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因寡不敌众,被日军包围,仍与敌激战两小时,终连中数弹,壮烈殉国。
  最为悲壮的是,聂士成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代成为了各方面都嫉恨的人物。他看穿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把戏,遭到了义和团的嫉恨,甚至在他率军为保卫天津浴血奋战的时候,义和团却派人杀死了他的全家。清廷的主和大臣对他处处限制,在他的军队弹尽粮绝的时候依然一兵不发,眼睁睁的看着他身陷重围。
  天津保卫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无论怎样评价1900年天津城的失守,无论怎样抨击清廷的昏聩、愚昧和清军战斗力的低下,历史必须承认的是,在与外来列强战斗的时刻,清军始终是抵抗的主力,清军士兵是英勇的。这些农民子弟虽然不知道皇宫里的政治内幕,也曾为军饷的迟发而对朝廷起过怨
  而聂士成,则成了这场悲剧的牺牲品。他的军队在天津战斗到最后一吸,最后一片瓦。他的军队里所剩的最后两个士兵,点燃了火药桶,和冲上来的日本兵同归于尽。天津战役历时24天,在内无粮草外无救援的情形下,天津军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而聂士成出色的指挥,则给了八国联军以沉重的打击。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谥号“忠节”。在南开区紫金山路与津盐公路交叉口。花岗石砌筑基座,上置碑心,高2.4米。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公元2000年是著名爱国将领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政府近日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金山 生活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