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一种情感 一种滋味

2006-07-28 14:15 190 查看
来唐山市以近二十年了。
第一次来唐山市,还有一段机缘。
87年小学毕业,暑假里借了本书,座着看累了躺着看,白天看了晚上看,看得痴迷。
家里那盏昏暗的不足10瓦的灯(当时并没有觉察到有多暗,只是后来出门上学再回家后,才感觉到很暗),平常再加上停电,掌蜡烛,使我在一个多月的假期里竟熬成了一个近视(不是进士)。开学后,初中的课程多了,近视便有点加重,不过当时在20米内还能看清别人的面貌。父母很急,也是的,那时候全校能有几个近视啊。父亲便多方打听,能不能给治好,得知需要配一个合适的眼镜,可以防止视力进一步下滑。一天父亲对我说:等礼拜了,我带你去唐山,治眼睛,配个眼镜。小时候去城里赶集,模糊记得是有配眼镜的地方。为什么要去市里呢.
说实话,除了去城里赶集,我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20里之外的中学校园了。
当我和父亲走出唐山火车站,一幢幢楼房呈现在眼前,一个农村的孩子算是开了眼界。我真想好好逛逛啊,但父亲说要先去医院,他说在家里已经打听好了,煤医的眼科能治近视。与人打听好路线后,我们去做公交车。公交车这么大,还是两节的,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一排排商店楼房,唐山真好啊。煤医医院的墙唰白,父亲挂号带我去眼科,女大夫和蔼可亲,给我做验光测试,并且告诉我,如果少看书,还可以矫正过来,现在不过是轻微近视,可以先配个低度眼镜保护视力。父亲一直很担心,听大夫的话应该放心了。大夫说医院里不能配眼镜,建国路有一个亨利眼镜店可以配。由于大夫说不用担心,我很高兴,跟父亲说想去新华书店,在来得路上我都看好了,公交车正好从书店旁边过。父亲非常严厉的说:没改呀,大夫已经说了要少看书。不知是不是由于是顺路,父亲还是同意了。如果记得不错,对于买书,父母从来就没有反对过,甚至在我看书的时候,家务活都不会叫我干.唐山新华书店已经记不清去了多少次了,但当时的感觉就像进了一座圣殿。由于还要配眼镜,赶火车,只能匆匆选了两本心爱的课外书,当时父亲好像也买了一本什么书。
当时的亨利眼镜店也不过十几平米,但对于我来说,已足够大了。可以自己挑选样式,并且店员 服务态度很好,父亲把大夫的验光单给了店员,店员看了以后,又给我做了一次验光,十几分钟之后,一副漂亮的眼镜配好了,还赠了一个精美的眼镜盒。这是我的第一副眼镜,是父亲带我到离家100里之外的城市买的。回家之后,感觉这是很贵的东西,除了上课看黑板的时候戴,其他的时候都不戴。之后,由于自己读书的习惯日益加重,视力越来越低,眼镜也不知换了多少副了,但也只有第一副还在老家保存着,我把它放在我的那个厚厚的皮箱里。那个皮箱是我去石家庄上学,父亲去城里花30元钱给我买的。
从石家庄毕业,便分配到唐山工作。
到今天,离自己第一次来唐山市正好接近二十年的时间,老火车站的那几层楼还在,每次路过那里,也不觉楼有多高了,只觉得人很多,路很挤。新华书店每过几年也都装修一次,书的数量也不知翻了几番,但自己需要的书却不多,有时不得不去北京买。家里一直埋怨我这个书呆子是个高分低能的人物,数着自己微薄的收入,也只能接受这种称呼。
唐山大地震以来,人们是不喜欢高楼的,因此过去最高也就是六七层高。如今的唐山,几十层高的楼到处都是,也算是反映出了唐山儿女的一种精神。现在的唐山市区,路比过去宽了,树比过去多了绿了,车也比过去多了很多,公交车也不知换了几代了.每每走在路上,坐在车里,却从来没有了第一次来这里的那种感觉.看着这一切有时甚至感觉很疲倦,走在路上宁愿抬头寻找仅有的那片蓝天,低头看看哪里是否藏着一块没被水泥覆盖的土地.
其实,再高的楼,再多的建筑,也不过就是钢筋水泥而已.
只有父母对自己的那份爱不知由何铸成,日久弥新,永生难报.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