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2006年大学生就业“力”调查:又爱又恨招聘会

2006-04-18 23:49 295 查看


  接下来看第二个话题,这个话题叫又爱又恨招聘会,很奇怪,为什么招聘会大家会又爱又恨呢,这个事可以从几年前开始,我刚当记者的时候拍过一次招聘会,我印象太深刻了,我发现我缺少一样东西,没有梯子,没有梯子拍不到一个全景,全是人,拍的全是近处的人头,现在来看这样的情况延续了很多年,那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

  十一月开始,各种招聘会相继登场。而大型社会综合招聘会尤其引人注目。这样的场面想必大家早已见惯不怪了,火暴场面的背后难道真是供需两旺吗?一场招聘会结束后,记者拍到一些的画面,学生们正在企业丢弃的废纸中寻找自己刚刚投递出去的简历。

  而除了乱扔简历、场面混乱外,学生们对社会综合招聘会最大的不满是分类不细,一场招聘会,招博士也招高中生,招厨师还招工程师,这让众多求职者们无所适从,有12463人参加的网络调查显示,有77%的求职者对这类招聘会能够发挥的作用不满意,,而企业一方的满意度又有多高呢?我们对国内12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的问卷调查显示,竟然有85%的企业同样对这类招聘会能够起到的作用不满意,比求职者还高。一场比一场火暴的社会综合招聘会怎么是两边都不讨好呢?

  主持人:这事我特别不理解,因为您看77%的学生说对招聘会不满意,85%的招聘的企业说对招聘会也不满意,这招聘会怎么还这么挤呀?

  韩光耀:这个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因为从北京市来看,第一场招聘会是1984年开的,我亲自组织的,现在已经时过20多年了,招聘会规模越来越大,长盛不衰,包括毕业生的招聘会也是人满为患,火爆的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已经好长好长时间了,这个事情应该从两方面理解它,为什么很多人说没用它还火爆呢,这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火爆是因为供方、需方都还是看好这种形式,热衷于参与这种形式,说明这个火爆本身是市场的选择,不是人为安排的。它为什么长盛不衰呢,因为从最初的招聘会办起,后来规模一天比一天大,说明什么,说明招聘会这个方式有它的特点,一方面成本比较低,本看比较低,买票就进,也没有那么多的,需要那么多的限制,那么多的工具,比较方便,北京市所开办的交流会大概有一半左右是外地人来参与的,他们进来以后,最便捷的一种互举信息的方式就是参加交流会,很直观,成本也很低,但是有人说网络可能更低,但是网络没有见面,在真正双方有意向的时候会有二次成本的投入,总的来说招聘会的成本不算很高的。但是招聘会的生命力存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人为安排的,它现在还火爆,说明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单位还需要,招聘会有一定的特点和优点以外,它确实有缺陷,参会的人,参会的单位事先信息不对称,很盲目,到了招聘会之后发现大而杂,洽谈的气氛也很差,规模越大,越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洽谈。因为我们说招聘会,招聘会,最初的意义是招聘洽谈会,洽谈有一个双方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的过程,现在这个过程是越来越不理想了。

  所以这种方式,一方面是需要,需要不仅它有特点,而且形成了一部分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中国人的特色,国外也有,但是没有这么多,说是像这么火爆,这么铺天盖地的。主要方式已经转移了,咱们除了这个之外,确实有缺陷,现在我是感觉到,包括网络的、平面媒体的,和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其实现在构成一种多彩的世界是相互补充的,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能研究它的缺陷,改变它的方法,我相信作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信息来源的获得,它仍然是一个有用、有效的渠道。

  主持人:您的意思招聘会还得火几年?

  韩光耀:我想火多少年不是人为安排的,也仍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比如刚才谈到那些缺点,那些缺陷,实际上是多年来我们也注意这方面怎么改进它,你比如说多而杂,大而乱,一个叫有序,加强对资质的审查,另一方面应该把规模开成适度,把市场细化,按专业开,现在很多地方,包括学校里面每年未毕业生举行的专场,社会上为毕业生安排的专场的会越来越多,规模慢慢变成适度的了,如果能和网络招聘结合起来,把售后服务,把很多优势补充进来,我相信这种方式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现在的学生们通常用什么样的渠道找到工作的信息。根据我们这个调查来看,用网络的占到了50%,一半,学校公告21%,报纸、杂志、电视14%,熟人介绍9%,单位公告6%。您看这个网络占到了50%,相应的来说,企业如果要招聘员工的话,他们又从什么样的渠道来找呢,我们接着看下一个。针对北京、上海120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通过网络来找的87%,熟人推荐25%,参加社会招聘会24%,报纸、杂志、电视广告24%,学校挑选22%。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多选题,每个单位可以选两项,最主要的项目。网络,我发现非常契合,无论是找工作的还是招员工的,似乎都愿意用网络,为什么?

  袁岳:事实上总的来说,像我们原来以前大概五六年以前是以招聘会为主,现在转为网络使用为主,网络成本还是低很多的,虽然看起来招聘会是可以面对面,但是事实上招聘会最大一个缺陷就是你在网络上可以提出非常多的要求,比如现在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提供多媒体的资料,关于各方面的,你可以很快就提供,我根本不需要现场再见面,可以用更大的量完成过滤的。另外一个,网络它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渗透很多的地面,不受特定时间的限制,比招聘会强很多。相比较而言,刚才讲到招聘会,由于有网络,有专栏分类广告,再加上校园招聘之后,其实人才已经经过多次的选择,剩下的到人才招聘会的质量就降低了,在这个意义上为什么,我更长远来看招聘会总体是走衰的,而且交易成功率是降低的,有一定的交易成功率因为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去看看,在这方面有作用。未来网络还会进一步发展,面试之类的,原来我们说不能见面,实际上现在网络完全可以见面,我在初步筛定了50个人根本不需要到现场,视频会议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真正最后到公司里面占公司的空间,要谈面试的很少的几个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招聘会会在未来发展空间会更大,而且它基本上我们对招聘一个人才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能加以满足。站在公司的角度来说它是高效的使用方式,比例来说,公司利用这个东西会更多。如果站在用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在人才,尤其大学生,实际上对于适应网络的这个招聘,应该说还不是太适应,一个是可提供的资料,除了简历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实际上你能够制作多媒体的资料在网络上特别充分。还有一个,大学生整的那个东西太千篇一律了,一看,你写一个求职信,写的很肉麻,我读了这个求职信,这个挺好的,但是我发现怎么其他人跟你写的都一样,还有一个,我还想象,就是你把同样肉麻的求职信还给很多人了,所以我觉得很不舒服,你那个求职信,而且这个肉麻具有一般性,没有几句话是专门针对这个公司就这个职位而讲的,所以我觉得那个是假肉麻,所以在这个情形下又是虚拟的,又觉得你很假,所以在这个方面不能提高你的成功率。所以网络虽然很方便,发生这个简历也非常容易,而且在这种非常容易的情况下,我觉得如果他加强简历的针对性和提供信息的独特性,网络作为一个有效的求职工具的话,它更能发挥作用。

  主持人:我刚才私底下跟韩主任聊天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我挺意外的消息,韩主任说其实在国外招聘会很少,通过网络招聘有,但是也不多,主要是熟人介绍,您给我们说一下这是为什么?

  韩光耀:网络招聘不能说不多,一些大公司都有网站,这也是很主要的招聘渠道。我就说包括刚才展示的信息里面,我们现在不太重视的就是熟人介绍问题,我们过去往往把它看作很贬义。

  主持人:大学生说只有9%的人通过熟人介绍。

  韩光耀:单位是25.9%是熟人推荐的,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我感觉要研究一个现象是什么呢,熟人介绍不能把它看作纯粹的走后门,从过去传统意义上理解。国外也有就业压力,也有多种方式的信息渠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信息渠道就是熟人介绍,这个熟人包括校友、朋友,校友,他就是对自己的母校有一种天然热爱的感觉,如果说我的母校就业率高,作为校友来讲我脸上也是有光彩的,他热于相互助,国外很多就业压力、就业矛盾怎么解决的呢,很多的方式,不单单是多渠道,而且是润物细无声,化解在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这个渠道里面去了,我想实际上很多的有些理论界也注意到了,有一个概念,叫社会资本。什么叫社会资本呢,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带来的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这是有点理论化、文字化了,所谓个人的社会网络,其实就是社会关系,这叫社会资本,这个社会资本什么含义呢,它带来的是信息渠道,信息来源,比如说他究竟是不是走后门,其实他提供这种社会资源,提供的信息渠道的来源,真正体现这个单位是不是走后门的,实际在于它的用人制度是不是公平,是不是真正公正的择优录用,而不在于信息渠道哪儿来的。

  袁岳:这点很重要,关于社会资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对于信用的东西,一个单位招人的时候越是重要的岗位,越是所谓奇缺,都是对信任这个东西非常重要,如果有熟人介绍就是附加了信用,我们现在站在学校的角度,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你看他的简历上面,从来不参加什么社会活动,从来没有担任什么社会职务,实际上学生在学校里面多参与社会活动和多介于各种活动,本身就是建立社会联系的方式。

  韩光耀:没错,所以我很赞成大学生通过入学开始就通过社会实践,兼职,担任各种社会职务扩大人际间的交往,这都是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社会资本由什么组成的呢,是由血缘、亲缘、熟人组成的。还有弱关系力量,就是真正将来对他有帮助的,往往不是从关系非常密切的人那里得到的,而是相对有一定距离的弱关系,这些弱关系呢,给他补充他平常得不到的信息资源,而在这种强关系,平常该用的都用完了。

  袁岳:因为强的关系比较窄,弱的关系宽,有一个什么选择的时候,正好这个地方有一个认识的人。

  韩光耀:我希望大学生提高就业力里面这方面也要注意多积累社会资本,多渠道的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

  主持人:今天专家给大学生提了两条建议,第一就是要善于利用网络,可以准备一些多媒体的资料,不要光写肉麻的求职信,另外一条就是要利用你的社会关系,多一些熟人,可能就会多一些机会。进入我们的下一个板块。我们下一个板块要讨论的是就业当中您可能碰到的麻烦,就是歧视和陷阱。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