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浅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2006-02-17 17:13 274 查看
浅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商江

内容提要:在中国,大学生属于人才范畴。大学扩招必然造成高层次人才由稀缺逐步转为饱和乃至于相对过剩(生产力发展水平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不大,限制高层次人才就业);大学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与人才市场严重脱节,必然造成学非所用,毕业生就业难。大学不断扩招,待业大学生不断积累增多,必须及早研究对策。

关键词:大学; 毕业生; 就业; 形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大学不是就业保险箱,不能保证每个毕业生如愿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蓄水池中必然暂存或沉淀一部分劳动者,其中不乏高层次人才。大学毕业生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

一、就业岗位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确实相当严峻

2005年10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成就》: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2004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毕业生达到7000万左右。
2005年10月5日 新华网(记者邹声文)《我国人才配置步入历史性转折阶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中国人才报告》指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为10949万人,到2001年,仅为740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以上;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999年以来减少了130万人,下降4%;党政人才减少59万人,下降7%;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212.3万人。上述数据的变化,意味着我国人才配置进入了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这一变化趋势将可能继续扩大。
2004年9月6日新华网北京电(记者黄全权)《聚焦:六问就业形势 280万毕业生怎就业》: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吸引各方广泛关注:1994年至今的10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98年至2003年,189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有关人士预计,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等目标任务有望全面甚至超额实现。根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今后两到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多达2400万人,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人左右。1400万人巨大就业岗位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确实相当严峻。
2005年8月2日新华网(记者王宇)《我国服务业步入黄金期 每年新增就业697万》:在此间召开的商务部服务业工作会议上,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说,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至2004年的23011万人,净增18121万人,平均每年新增697万人。 据介绍,在商务服务行业吸纳就业人数中,2004年我国餐饮业吸纳就业2000多万人,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1500万人,住宿业吸纳就业540万人,旧货业吸纳就业近500万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吸纳就业14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增加211万人。2004年年末仍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53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9万人,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2004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共752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5269万人,占全国城乡就业人员的46.9%;第二产业16920万人,占22.5%;第三产业23011万人,占30.6%。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6476万人,其中单位就业人员11099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551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人和593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05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全年有5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4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024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729元,城镇集体单位9814元,其他单位16259元。
2005年8月29日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健李润文)《我国正处工业化中期 就业压力贫富差距不容忽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说,我国目前有两亿左右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形失业状态,城镇真实失业率估计达到10%左右。巨大的就业压力主要有三个来源,1亿数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超过1500万的新增劳动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城镇结存失业者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
2005年10月30日新华网(新华社记者 李薇薇 李菲)《贫富差距加大成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四大矛盾之首》: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据中国社科院预测,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如果经济增长保持8%左右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以安排就业1000万人左右,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400万人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70%

2004年1月30日 经济参考报《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据官方统计,2003年约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签约就业。自1996年国家开始进行就业率统计以来,毕业生签约率这个数字还没有低于75%。199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3.7%;1997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7.1%;199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76.8%;199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79.3%;200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82.0%;200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0.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80.0%。
2003年1月23日新华社(记者 尹鸿祝 吕诺)《全国高校2002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0%》:记者22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0%。 200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其中研究生近9万人,本科生64万人,专科(高职)生72万人。与2001年相比,总数增加了27万人,增长23%。截至2002年7月初,全国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约为93.9万人,待就业毕业生51.2万人。到去年12月底,已就业毕业生人数达到116万人左右。未就业毕业生中约有15万人在以“灵活、临时就业”等方式从事短期工作,另有一部分毕业生复习考研。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蕙青认为,2002年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最大、成效十分显著的一年。
按就业率80%计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待就业毕业生51.2万人。
2003年9月19日新华社消息(记者 李杨)《我国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已达70%》:截至2003年9月初,全国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已达70%,教育部直属院校达91%,基本与去年持平。记者从18日召开的北京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会成立大会上了解到,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据了解,北京市作为全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地区,2003年实现了81%的毕业生就业率。
按毕业生就业率70%计算,2003年全国待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6万人。
2004年9月28日[人民网]《教育部:截至2004年9月1日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3%》:人民网北京2004年9月28日讯 记者王京报道: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喊“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到底怎样?今天,记者从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息: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 61%。据了解,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
按毕业生就业率73%计算,2004年全国待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5.6万人。
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全国待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1.2万人+63.6万人+75.6万人=190.8万人
2005年8月23日中国青年报(实习生 商伟 本报记者 刘世昕)《努力奔波却难有工作 大学生新失业群体期待重视》:根据教育部估算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
2005年9月13日中国新闻网《中国人口出现5大新特征 专家称峰值不会到16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撰文分析指出,现在,从总量上来说,中国正在走出最严峻的就业困境,未来每年新增加劳动力会处于持续性下降的态势,一直下降到2015年之后,即会出现劳动力人口的负增长。受高等教育每年扩招人数的影响,每年新增加青年壮工的数量会持续减少,而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在未来数年内,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会迅速增加到400万到500万左右。低端就业人口的短缺(如保姆和民工的短缺)和高端人口的失业将并存于劳动力市场。

三、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例子和发展趋势

2005年8月23日中国青年报(实习生 商伟 本报记者 刘世昕)《努力奔波却难有工作 大学生新失业群体期待重视》:据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的就业人数仅占19.2%。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2003年8月27日 合肥晚报(程刚)《北大校长许智宏等认为:大学生卖肉完全正常》:陆步轩,1985年以陕西省长安县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陆步轩在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等企业工作,企业倒闭后,他先后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2000年,陆步轩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汽车站附近开起了肉店。今年7月26日,陕西媒体以“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为题报道了此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委员在回应“北大学生开肉店事件”时说,大学生应该改变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尽管我们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毕业后学以致用,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毕业后都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何况评价一个工作的好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哈佛大学既希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各方面的领袖,但同时也鼓励学生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到社区工作。我们都说行行出状元,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2004年7月10日华商报 《北大卖肉才子陆步轩低调转行编修县志》:卖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转行当了事业单位干部的消息,昨日得到西安市长安区人事局确认,他目前的具体业务是编修长安县1990年到现在的县志。
2004年9月23日北京晨报)(作者:代小琳)《毕业即失业 北理工激光博士转行唱歌》: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孙逊,考上了母校的研究生,转到应用物理系。在北京理工大学实习,孙逊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激光实验室读博士。3年博士,孙逊一直在做科研,在实验室里做了3年,课题仍然没有结果。激光物理专业的博士生如果毕业后不搞科研,确实没有什么可去的单位。1999年,孙逊来到北京,挣钱、写歌、唱歌。今年,孙逊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多些时间给自己》。
今后,名牌重点大学毕业即失业的例子将陆续见报,不再新鲜,由此带来人们就业观念的更新。
2005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一版(记者董洪亮) 《8602名高校毕业生入选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录取工作近日结束,8602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入选。他们将于7月底参加集中培训后,奔赴全国26个省(区、市)的300多个贫困县。加上2004年两年期服务的志愿者,志愿服务西部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1.13万名。
2005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八版(记者赵鹏)《福建大学生七成到非公企业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加盟非公企业,福建非公企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据统计,近3年来,福建省每年大学毕业生七成以上就业于全省各地非公企业中,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人才活力。仅2004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户数、注册资金就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86%和36.92%。最近3年来,福建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高达8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8月2日郑州晚报《一位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活 要把小村变成南街村》:2003年10月,平顶山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在全市1287名报名者中,最后选出了第一批958名大学生村干部,卢克文是幸运者,同为大学毕业生的妻子到了该乡的另外一个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他们是郑州畜牧专科学校90级的同学。卢克文现在工资是522元,加上每月100元的交通补助,总共600多元的工资。在河南省汝州市383个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有329名大学生村干部被群众依法选入村委会,其中选入村两委班子的有90%以上。
从以上新闻,您大概能感受到某种信息吧。
可以说,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人才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波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趋势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工资期望值将呈下降态势,就业流动性增大。

四、要积极面对和解决大学生待业问题

2002年11月22日新华社北京电,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教育部今年出台有关暂缓就业的政策。但是不少专家指出,暂缓就业政策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待业”问题,当前应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世华长期致力于人才信息问题研究,他说,暂缓就业实质上是在专业指导信息滞后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一种做法,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客观上会冲击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毕业待业”问题会更加严重。当前应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起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为大学生的入学专业选择、中期专业调整、就业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这才是治本之策。
2004年3月9日大河报《代表建议:设立大学生待业保障金》: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代表与大学生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她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就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生活保障的问题,提起制定《大学生待业保障管理条例》的建议。胡大白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步子越迈越大,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水涨船高”,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情况比较严重。待业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群体,由于待业大学生没有社会保障,也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遇到挫折情绪容易激动。待业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胡大白代表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后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由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大学生待业保障管理条例》。《条例》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在没有就业前的一定时间段内得到社会保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待业大学生有一个具体的管理部门,合理安排这些人员等。
2004年6月14日中国《新闻周刊》(本刊记者/刘英丽刘溜)《2004年大学生遭遇降薪寒潮》:中国教育部说,到今年9月份,毕业生就业率要超过70%,抛开对指标的争议不谈,这仍然意味着至少有80多万大学生自离开校园起就加入了失业大军。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尤其是调低了对薪酬的预期。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向本刊表示,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回归,由于毕业生的供过于求,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善,就业难和薪资低迷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而全球经济目前仍处在萧条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大学生起薪下降、白领薪酬增长率下降是必然的,而且不能排除再降的可能。大学生们需要为此做长期心理准备。
2004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 张华)《关注大学生就业:待业的大学生在想什么?》: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都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然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无可争议地摆在面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就业的主观原因以外,客观上更多地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使得当前的很多大学生对书本之外的知识知之甚少,成为好看但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堆应聘技巧,但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却常常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另外,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每年春节以后到毕业前夕,怀揣自荐材料“南征北战”到处“赶场”,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一道独特风景。 因此,逐步转变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应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当务之急。
杨德广、刘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何在?据估计,200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因此,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就业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学毕业生是全社会的财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就业。中央强调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3月公布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国务院就今年高校毕业生工作做出了决策和部署,并形成了11条政策规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对高校毕业生热情关心、主动帮助和正确引导。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外,更重要的应把握好就业市场,因为“大学生就业难”难就难在就业市场不完善,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应从三方面入手: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
2005年7月13日电新华社杭州 记者 张和平《温州引进百名研究生入民企》:温州市近日联合教育部直属7所高校,通过带项目实习的方式,把百名研究生引入民营企业。 目前已有103名高校人才与38家民营企业、5家事业单位“成交”,其中博士1人、硕士102人。

6424字节

《浅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2006年1月发表在《教书育人》(国际刊号:ISSN 1008-2549国内统一刊号: CN23-1439/Z4)第1-2期第 页

作者:商江 1953年2月出生 52岁 男 籍贯:黑龙江省大庆市 1974年7月毕业于大庆师范学校 1985年10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党政干部基础科(自学考试) 1998年12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 1986年评为经济师后从事公务员、教育行政管理 研究方向:教育科学/教育经济
单位名称: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纬二路8号
邮政编码:163311
电话号码:0459-6376965
传真:0459-6363026
移动电话:13644692185
E-mail:dqddsj@vip.163.com
E-mail:dqddsj@yahoo.com.cn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