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3·16”转折点:上海房地产“十天异常记录”

2005-03-29 06:33 399 查看
本报记者 杜 艳 上海报道
  3月16日是上海房地产市场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在中国人民银行调整房贷利率政策出台的10天时间里,上海房价再次高速攀涨。

  3月16日,根据上海房地局的网上统计数据,内环内、中内环、中外环、外郊环、交环以外的成交均价分别为(单位:元/平方米):15960、10946、7793、6424、4641。

  3月25日,相同口径的统计数据分别上升为:16178、11386、8052、6518、4712。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控制房价攀涨的近期效果显然不容乐观。而下一步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如何理解央行政策导向?该如何认识去年宏观调控紧缩政策下的房价飞涨?在避免房价调控“硬着陆”与实现“软着陆”的取舍间,各项政策如何配套?

  静候其变的不仅仅有金融机构,还包括了开发商、投机客和急需住房的普通市民。

  房贷利率“就低不就高”

  自3月16日开始,上海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调整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

  上海的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的销售经理用了几个字作概括:“目前是卖家坚挺、买家犹豫。”

  继上海交易税调整、首付提高、央行利率加息等组合政策出台之后,于2004年维持的日均800—1000套的交易量,首次出现阶段性萎缩,3月份的日均交易量基本维持在500—600套之间。

  而同期,另一个市场主体——银行,其利率定价也在政策之后的10天时间里,开始从观望走向一致。

  3月21日,央行房贷利率调整的第六天,记者采访了部分商业银行。执行5.51%的优惠利率(下限)还是执行6.12%的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道难题。

  “我们不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看看其他同业的定价再决定。”福建的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中行工行建行农行等上海分行的人士均表示,尚无明文出来,正在等待北京总部的声音;而部分股份制银行本着“我们是小行,门槛不敢定高了,要看看大行情况”的心理,多有口头传达而少明文规定。甚至部分银行采取了“新贷暂停”的办法。

  但市场是不等人的。“能不能打听一下,现在还有哪家银行能尽快放贷,我中行的那笔贷款一直批不下来。”已经向中行长宁支行递交了贷款申请材料的王先生已经急不可待。3月22日,占据房贷市场较大份额的工、中两大行终于明确公示一般客户按照5.51%的优惠贷款利率执行。

  仿佛是一锤定音。处于的观望中的部分银行终于找到了参照系,利率定价开始发生倾向性靠拢,部分银行开始据此就暂定的利率进行调整。

  建设银行在率四大行之先推出“按照6.12%基准利率执行”两天后,3月24日,建行北京分行宣布,第一套房执行优惠利率,第二套房执行基准利率。

  同期,光大银行亦更改了上海分行最大下浮权限为基准利率下浮5%(即利率5.81%)、执行优惠利率必须向总行报批的规定,最大下浮权限改为基准利率下浮10%,无须向总行报批。

  上海银行一位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22日公布要按照6.12%的基准利率执行,买第一套且按揭成数低的可执行优惠利率,但 “如果其他行都按照利率下限执行,我们也肯定要调整过来,否则就被市场晾在一边了”。

  民生银行按揭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基本按照优惠利率执行,两套以上和信用不好的客户可以在基准利率上再上调。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称,文件还没有下来,但有三个原则:按照央行的规定执行;不同区域、不同客户、不同性质的房产执行不同利率;一案一批。

  在市场唱和之声外,从高执行基准利率的银行变得凤毛麟角。

  浦发银行称,已经正式发文给各个分行,按照6.12%的基准利率执行,各分行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执行5.51%的优惠利率。

  交行上海分行称,对于已经发放贷款的老客户自明年1月1日起执行5.51%的贷款利率,而新办理的贷款客户(除非是日存款50万以上的优质客户)则执行6.12%的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博弈“有保有压”

  寄希望于“使商业银行用风险溢价的方式来弥补过度投机可能带来的风险”(引自央行副行长吴晓灵2005年3月20日的一次公开讲话)的央行,其动用价格工具进行温和调控的良苦用心能否转化为市场执行力,分析人士不一而论。

  “此次调整改变了实行多年的房贷利率与商业利率的双轨制,实现利率并轨,对房地产市场意义重大。”交通银行个人银行部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在多数商业银行的人士眼里,央行房贷利率的上调,手段尚属温和,但是对于市场预期的调整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投机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打压作用。

  但利率上调遏制投机行为是否有实际效果,部分商业银行人士表示担忧。

  交通银行个人银行部的一位人士分析:“相较于投机的收益,增加的这点利率微乎其微,但对于中低收入阶层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如何走好遏制投机与支持自住性购房之间的平衡木,对于央行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一位高管认为:“央行在提高利率的同时降低了超额准备金,充分体现了有保有压的指导方针。”

  但他也指出,从打击投机行为来说政策的力度显然不够,“实际的执行效果不容乐观”。

  这之中,商业银行戏剧性地从执行基准利率调整为优惠利率的过程令人玩味。

  央行本次重点打击的是非自住购房的投机客,但是,在高院司法解释出台之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自住性购房的信贷风险远远大于投机行为,如果从风险和收益匹配的角度,商业银行应该提高自住购房的贷款利率,而对多套购房者的执行优惠利率。但这显然有违调控初衷。

  而除此之外,欲使利率政策有效执行,商业银行必须拥有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遗憾的是,“商业银行现在不仅缺少风险定价机制,而且缺少风险的社会化分散机制,导致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一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成员说。

  同时,同业竞争亦成为左右银行决策的重要因素。

  “现在银行间竞争无序,对于客户的判断差别很大,在这个行不算优质客户的,到另一个行可能就成了优质客户。所以本来应该一户一策,执行下来往往变成了一地一策。”上海的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零售业务部人士说,激烈竞争下,银行很难实行差别化利率。

  上海“内环内”成焦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有9个城市的房价涨幅超过10%。

  据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至2004年10月,上海商品房预售均价已冲高至8187元/平方米,与去年第4季度相比已上涨了27.8%。在上海19个区县中,有14个区的涨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只有5个区低于全市平均涨幅,其中有4个区(黄浦、卢湾、闸北、嘉定)短短10个月的涨幅超过50%。2004年11月15日,上海的日成交单位均价首破万元大关。

  对此,上海普润房地产公司的分析师王水田认为:“2004年局部的宏观调控效果,显然背离了调控的初衷。”

  回望上海2004年的统计,保存下了这样的记录。

  2004年,上海商品房新批准预售面积2938.9万平方米,实际成交面积3488.75万平方米,供需比为1:1.19。

  “供给严重不足。” 王水田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后,卡住了土地和信贷两道闸门,导致开工和建成面积大幅减少。这种情况在调控密度大的上半年表现更加明显。”

  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上海新批准预售面积1100.8万平方米,实际销售面积1470万平方米。供需比为1:1.34。

  相较于2003年,供需状况在2004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2003年的统计显示,上海新批准预售面积3386.3万平方米,实际交易面积2869.51万平方米。供大于求。

  而这,可能脱离了上海市场所承受的实际供需之比。

  上海长宁区的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负责人分析:“普通市民的有效需求集中在外环以内地区,而去年的供应却在外环外集中放量。”他反问说:“你去数数内环内有多少新楼盘?”

  他告诉记者,主要因为上海市政府硬性规定——内环内的容积率为2.5的标准,再加上动迁难度加大,市中心的供应量大幅减少。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上海市2004年第一季度土地完成开发情况为150.98万平方米,其中内环线以内18.57万平方米,内外环间29.29万平方米,外环线以外103.12万平方米。

  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王水田分析:“去年出现的严重供不应求,催生了市中心房价的高速上涨,并带动整个城市的房价飞涨,而房价的上涨又刺激了投机,投机的加剧再次助涨了房价上扬。”

  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3月,上海的房价出现了“一天一个价,一周一小变,一月一大变”的离奇现象。

  迄今,根据上海网上房地产公布的数据,内环线内房价分别由2004年4月底的9156元/平方米,上升到8月的12756元/平方米,截至2005年3月25日已经达到16178元/平方米。

  房地产税革下一步

  “房地产经济是区域性极强的经济,需要进行的是结构性调控,而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政策,很难起到良好的结构性调控效果,必须与财政税收政策相结合。”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管理人员说。对此种意见,有关部门已经酝酿相关政策出台。

  3月20日,财政部副部长肖捷表示,中国目前在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问题严重,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贸研究所赵京平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在研究有关财产税的征收,目前的实行条件已经成熟。

  但他也表示:“这在中国是一个新的税制,其启动需要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不是一个短时间内能够推行的改革。”

  而相反,调整房地产交易税却是一种更简单易行的办法。

  在这方面,杭州、上海各有试点,但效果不同。

  2004年1月1日,杭州开始实行二手房产易需征收20%个人所得税的新规,意在调控房价过快上涨,但结果相反,后在当年9月1日暂停。2005年“两会”期间,上海推出按照房地产交易差价(即卖出价和当初买入价)征收5%(一年内转让,超过一年转让免征)交易税的新办法,但市场反应多有微词。大部分房地产分析人士认为,相对于高额的投机利润,这项政策过于温和。

  赵京平认为,如何确定税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既要保护居住需求者的利益又要打击投机之间,标准很难制定。这是一个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难题。

  上海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副总裁认为,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好配套结合外,要解决房价问题,还必须建立良好的住房保障系统,调节居民的购房需求。

  “应该动用税收、财政政策等来建立完善的、长期的住房保障制度,这方面地方政府大有可为。”该人士强调。

  编辑:金子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交通 金融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