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华为上市的意图:降低内部股风险 做好海外市场准备

2004-08-13 14:56 357 查看
2004年08月12日IT时代周刊,有关华为上市的传闻,最近已经炒得沸沸扬扬。在外界的
种种揣测中,华为却始终保持着缄默。事实上,产权诉讼、人事风波、产品热销、部门
分拆,无论是利好消息还是负面新闻,任正非和他领导下的华为总是波澜不惊。由于一
贯的低调,人们很难了解华为的真实心态,它在企业运作方面的透明度一度遭到业界的
普遍质疑。

应该说,华为上市已经酝酿了多年,然而直到最近才渐渐浮出水面。业内的传言认为,
华为并不缺钱,上市的真实意图在于扩大自身的知名度,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然而,
理性地分析一下华为的公司现状,其实事实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国际化浮华的表
面下,掩盖的却是缓解内部股压力的真实心态。

内部分拆:上市前的诉求

在筹备上市之前,华为就已经在内部进行分拆。尽管面对外界的揣测,华为的高层对于
事件没有作出正面回应,但是在这个敏感时期,外界很容易把华为的分拆和它今后的上
市联想到一起。

无论是否为了上市,分拆都是华为必须经历的阶段。对于华为而言,分拆不仅可以理顺
它原本复杂的股权,同时分拆后的模块化经营还可以使公司业务更加清晰。有业内人士
指出,“华为上市有两大关系必须理清,除了股权,还有历史形成的各方利益体的平
衡。”

华为的内部人士透露,在部门分拆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华为是不可能上市的。而业界也
有人士断定,在部门分拆之后,华为至少要到明年年中才能正式上市。由于华为收入及
费用支出未必经得起透明化的会计审核,同时过分复杂的股权结构也可能隐含了不合适
的股份安排,可能会导致上市的法律障碍,华为对此相当地慎重。

而华为分拆除了加快其上市之外,也是对华为内部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的重新界定。在
分拆以前,华为技术的市场反映能力非常迟钝。例如在“小灵通”方面,由于市场反应
能力不够快,华为并没有迅速抓住中国市场的机会,而等到其他厂商赚得钵满盆满时再
介入,这不得不说是华为的遗憾。

如果当时就已经成立了华为移动公司专门负责移动通信领域,凭借其对市场的敏感性,
或许华为就能很好地把握住“小灵通”的市场机会。由此可见,分拆将在一定程度上提
升华为的市场反应能力,促使其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
的服务,从而使华为获得更大的发展。

事实上,历史上的产权遗留问题一直是华为上市最大的悬疑。据华为的老员工介绍,华
为早期为大举开拓市场,与各地用户组建了很多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自诞生起就是
个空壳。合资公司有当地运营商和政府的股份,公司没有任何实体的运作,只用于销售
回款,但是他们的年分红比例却高达投资额的60%到70%。当地运营商和政府投资合资公
司的钱,甚至可以先由华为出。这在当年既促进了华为的销售,解决了回款问题,又疏
通了长期客户关系。

但是,当年的明智之举也为华为后来的上市之路埋下隐患。包括2001年任正非强制推行
的期权改革在内,华为近几年从未间断过对历史产权关系的清理。而此次的调整很有成
效,这将意味着困扰华为上市的最大难题已被扫除。

目前所进行的重大调整,正是华为在上市前做的最关键的铺垫。应该说,华为此次内部
分拆执行得相当彻底,分拆出来的八家公司基本上能够维持独立运营的态势。割除历史
遗留关系,这对于加大在企业运作方面的透明度是有好处的。解决好了这个上市前最关
键的铺垫,华为的最终上市只是时间问题了。

降低内部股风险:上市的真实意图

从现在的运营情况来看,华为似乎并不缺钱,2003年华为全球市场销售额达317亿元,
同比增长42%,净利润38亿元。另外,华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年初在深圳签署了6亿美金
的出口信贷框架协议,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上。因此,看起来华为的现金
流还相当充裕。

但是,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考虑到华为的内部股权问题,华为已经深受其害。
刚成立时期的内部股权制度,现在已经成为华为巨大的负担。事实上,在华为业绩高速
飙升的1998-2000年,华为的内部股票激励机制一度让华为的业绩飚升,尤其是2000
年,公司销售额从1999年的120亿跃至220亿,全员持股激发的热情也在当年到了登峰造
极的高度,当年分红高达70%。很大程度上,内部股维系了华为员工对于公司的归属感
和现实的金钱利益。

三年前IT泡沫的破灭,对于华为也构成了严重的打击。之后华为的成长开始减速,当年
华为销售额255亿,仅比上一年增长16%。与此同时,华为倡导的期权激励机制也开始面
临新的考验。众所周知销售额下降,利润下滑,分红就会减少。

2003年,华为又动用了30亿元的内部股权,再次给予80%以上的员工股票购买权,这样
不仅可以向银行申请股权抵押的贷款额度,缓解华为目前由于3G业务推迟所带来的资金
紧张问题,而且稳定核心员工队伍,共同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将来通过净资产增值、股
权分红等方式,将利益分配给员工。但是,这样大量而分散的股权融资,一旦未来3年
经营出现问题,则面临的挤兑风险将更加严峻。

如果按照2002年2.76元股价计算的话,30亿元的内部股权全部挤兑成现金,那么华为需
要支付自己员工80多亿元。尽管华为现金流很充裕,但是80多亿的内部股权肯定不是它
所能承受的。而通过上市,员工过去所认购的股票不可能在股市上流通,而只能享有上
市后净资产增长及分红带来的收益。

这样非但避免了由于业绩不理想而导致的内部股挤兑潮,而且可以把这个包袱让资本市
场来消化。因此,华为不用再担心因为员工去留问题对于公司的资金造成太大的压力,
对于公司长期的发展绝对有利。这也许是华为上市的最现实的考量。

进军国际:上市后的考量

现在的华为,国际化战略已经做到了一定高度。华为1996年进入香港;1997年进入俄罗
斯;1998年进入印度;2000年进入中东和非洲;2001年迅速扩大到东南亚和欧洲等40多
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进入美国。2002年华为总收入达到2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
达到了5亿美元。2003年,华为海外收入达到1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0%,海外收入比
2002年翻了一番。

应该说,在国内IT企业中,华为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从摸索、进入到
走出困境形成良性循环,华为只不过用了两年的时间。经过多年市场拓展,已在美国等
40多个国家设立了代表处或者分支机构,产品也已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中,从地域上看,进军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顺利,凭借价格优势就
能轻松切入市场。而发达国家则情况各异,欧洲市场比较容易一些,而北美市场则是华
为步履维艰的地方。思科在北美市场的垄断地位短时间不可能撼动,而且和其纷纷扰扰
的官司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

看似辉煌的跨国版图,也存在隐忧。在很多国家的公开招标中,华为都是以价格优势夺
得定单,在技术上和思科等网络设备商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旦印度和欧洲一些网络设备
商也加入竞争,提出比华为更优厚的报价,华为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正因为如此,华为希望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在国际性的资本市场上市来提高自己
的知名度,提升华为的国际品牌尤其在北美地区的影响力。在国内市场发展缓慢的情况
下,华为上市后更多的精力将投放在海外市场上,这不仅仅包括市场的开拓,也包括在
海外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

事实上,近几年来,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之间的竞争除了品牌、技术、质量、价格、服
务竞争之外,还包括了融资条件的竞争。应该说,华为的国际市场销售额虽然处于上升
阶段,但由于居高不下的营销费用,其净利润水平非常低,海外业务作为整体来看仍然
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尽管华为没有透露确切的数字,但是很明显它承受了一定的资本
压力。

另外,去年和3COM成立华为-3COM公司,今年和西门子成立TD-SCDMA合资公司,这需要
大量的现金流作为保证。虽然华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有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框架协议,
暂时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但是考虑到华为在未来可能的一系列收购,只有上市才是一劳
永逸的办法。解决了资本的压力,摆脱了现金流的束缚,华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上才会
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